你还记得马加爵事件吗,这与北大弑母案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样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心理年龄却远不如同龄人。这两起案件不同的是,吴谢宇杀害的是母亲,马加爵杀害了四名舍友,其中包括两名他最好的朋友,却唯一放过了一名无辜的舍友。而原因呢?
很简单,只不过是在宿舍打牌时,他好友的一句:“你作弊!你这个性格太差了!怪不得XX过生日的时候不叫你!”这么一句话成了导火索,直接埋下了杀人的动机。连续三天杀害了四名舍友,并把他们藏于宿舍的柜子中。
放过了唯一整个事件并没有参与,平时对马加爵也不错的林风。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为什么马加爵放过了唯一的舍友,这也有一定研究性。这是一时冲动所引起的惨案,但这个事例中,该被指责的,不仅仅是心理扭曲的马加爵,还有那四名被杀害的舍友。
也就是那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林风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内心大概也是侥幸和后怕,如果当时他也为被害人帮腔,可能现在的结局又不一样了吧。冲动的后果就是,五个家庭陷入了永久的悲伤和永远的丧子之痛。
而这件事情的全部责任,其实并不仅仅在于这几名当事人。再说说我的心理老师花了整整三节课讲的“大六男生”,这个事例作为大学生心理教育也非常典型。何为“大六男生”?小刚本来以前几名的成绩考入一所并不是那么理想的大学。
但是六年后却因为多科不及格,学分不够而迟迟没有毕业。有的人越走路越宽,也有的人越走,路却越窄。小刚来自乡村,在上大学之前一直是家族的希望,被期望着走出大山,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如意,他高考失利,只考上了一所平平无奇的大学。
上大学后,就如同其他同学一样,他也渴望着表现自己,积极报名参加了学生会,但没有想到,并没有被选入学生会。高考的失利加上学生会的落选,使小刚对这所学校大失所望,对周围的人也充满鄙夷。
他自己认为,那些跟他程度差不多的都能选入学生会,别人能做的到的他也能做,自己却落选了,肯定是那些人评选不公道,自己怎么就来了这么个学校。大二的时候,他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曾经他最引以为傲的成绩,现在已经是他偷偷藏起不敢露出的痛处。这样一年一年下来,周围的人都攒够了学分,可以毕业了,而小刚,学分还远远不够。他只能留级,跟低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
可是每次去教室,就总是觉得那些低年级的人在低声议论他,毕竟是“大六”男生,因此慢慢的,他也不去上课了,这样又轮到什么时候能毕业呢?这个事件不像是马加爵和吴谢宇那样所极端,倒更偏向于我们的生活化,甚至,每个学校里,都会有这样的“大六男生”存在。
原本在自己的一方小天空下,自己是很优秀的,但是来到了人才济济的大学,才发现自己并没有以前那么出众了。刚入大学的你,是否也有这种体会?在这种情况下,小刚内心的自卑逐渐放大化,而过度的好胜心充盈在他的心里。
他的畏手畏脚,却心有不甘,这才有了“大六男生”这一称号。有很多人不重视心理教育课,大概原因是中国教育理念更加重视素质教育,从小学开始,心理课和体育课仿佛就是语数英等课的替课,而在学生心里,越是重视心理课和体育的学校,越是学生之间值得炫耀的。
但是,当真正事故来临时,所有人才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所有的沉默都是长时间的压抑,当遇到最后一棵稻草,所有的痛苦不约而同扑面而来时,那种无法诉说的绝望,是任何人都接受不住的。也许只有一刻,可能就是一辈子。
有的人总是说老天爷是公平的。我其实并不这么认为。有的人自出生起,便拥有了很多人奋斗一辈子都达不到的生活;也有的人,贫瘠,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要考虑千丝万缕。头等舱可以优先登机,银行VIP可以不用排队,演唱会最贵的票位置也最好,世界从不平等 。
在这种法则状态下,又如何要求他们心理环境相同,对待这个世界的认知也相同呢?我们唯一能告诉他们的就是,没有伞的孩子更加要拼命奔跑。在之前生活的十八年,几乎所有的生活习惯和性格都已经形成的接近完备。
而到了远离周围熟悉环境的大学,难免会有突然的转变适应不过来。这时候的心理调整十分重要,不是说上几节心理课就可以排解所有的问题,而是学生们真正的从来心理上从幼稚走向成熟,走出自我的小世界,走向更宽广的世界,开阔一方眼界。
慢慢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差距,慢慢的让自己充满正能量,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惊喜和难题。这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阳光健康心态,这种由内到外散发着光芒的心理,才能真正让人成长。
当你越来越漂亮时,自然有人关注你。当你越来越有能力时,自然会有人看得起你。你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改变自己,你才会慢慢变得自信,梦想才会慢慢与现实接轨,一切都顺其自然的,你想要的一定都会来。
我想告诉那些和我差不多大的人,趁你现在还有年轻的资本,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努力做你最想做的那件事,成为你最想成为的那种人吧。也许我们这一辈子始终都只能是一个小人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活下去。
这个世界永远比你想的要更精彩,永远不要败给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