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在鲁西南,是个不起眼的乡村。我家祖辈务农为生,爷爷是方圆十几里种地的好把式。从小在爷爷的教导下我也学会了种地的许多把式。虽然离家进城教书三十多年了,但对木掀和扬场记忆些深。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1)

字典对木掀的解释

当时,村民们家中的木锨结构,看上去很简单,就是一根两米长的圆形木棍,头部装一块翘翘的长约五十厘米、宽约三十厘米、厚约五毫米的方形四合板,木棍头部中间部位锯出空槽,卡进方形四合板内约十厘米的深度,两根铁钉从木棍正面钉入背部,然后弯折固定,即可正常使用。木锨的木料很平常,一般都是河塘、圩埂上生长的野生柳树、桑树、刺槐等树木,村民们用锯子锯回来,堆放在门前,经过晾晒风干,利用农闲时间制作。木锨的制作与其他农具相比,过程并不复杂,方法比较简单,木匠师傅利用斧子、刨子、凿子等工具,一般半天时间,就将一把完整的木锨制作成功。木锨形状有点像铁锹,锨把和锨板连成一个整体,但没有铁锹重。拿在手中,往上扬下,很是轻巧。试过之后,便知木锨是农忙时的好帮手。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2)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用的木掀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3)

木掀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4)

木掀

木掀,大多在收获的季节才使用,例如,夏收时节小麦扬场,秋收时节稻谷脱粒,其它时节收获黄豆,高粱,糜子等农作物的时候也经常用到。木掀的主要作用是将脱粒后的混杂谷壳秸秆的粮食分离出来,简单的办法就是扬场,扬场所用的工具就是木掀。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5)

打场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6)

翻场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7)

挑场堆麦塭子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8)

大叉子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9)

小扬叉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10)

筛耙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11)

木掀和筛耙等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12)

扬场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13)

扬场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14)

扬场

碾场(小麦)碾完一场,把麦秸用大叉(三个刺)挑完,剩下的麦子和麦糠混合物(叫麦wen子),然后用翁耙拢成大堆,起风了,先看风向,第一遍先用小扬叉(铁制的,六个刺)把大糠扬出去,最后在用木掀和扫帚配合把麦子扬净。扬场时要有二个人配合,一个用木掀扬,一个人用扫把打落。扬场要前腿弓,后腿登,成跨步行,杨的过程脚不能乱动,每锨杨起时胳膊抬起来的高度与左肩膀平衡,否则麦子里就会漂落麦鱼子。还有一道打落的工序,麦子才会干净。扬场是个技术活,一堆粮食,一掀的扬起,既要扬的干净,还要根据风向随时调整站立的位置,同时要掌握风力大小,风小的时候扬的少而高,放慢一点节奏。风大的时候,扬的多而紧,既要扬的干净还不能让风把粮食吹的太远。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15)

杨场和打落

扬场要看好风向,专门的老把式把麦糠从麦粒中分离。老把式要头戴用麦莛子编织而成的草帽,一锨一锨地把含有麦糠的麦粒抛向空中!爷爷就是个老把式,扬场的姿式很美很美!近半个世纪了这画面时常映在我的脑海里。风来了立即走到上风口,选择最佳位置,开始扬场。因为上风扬场,小麦杂质往下风跑,不会落到脸上、身上,从而影响扬场。下风扬场,完全相反,不但会弄脏衣服,而且让人睁不开眼,没有办法工作。木锨在爷爷手中不停地翻飞,麦粒被均匀地抛向空中,看上去像挂在空中的窗帘,风儿从小麦缝隙中穿过,快速带走细碎的麦芒、秸杆等杂质,麦粒落在地上,成了麦堆,金黄金黄的。风大,爷爷就快些,风小,爷爷就慢些,全凭手中掌握。有时风停了,爷爷用嘴对着空中“风来吧、风来吧、风来吧”呼喊唤风,十分奇怪,风真的来了,爷爷又用木锨铲起小麦,快速扬向空中,站在不远处,我看见场上一股股黄色小麦烟雾此起彼伏,觉得是乡村最美丽的图画。扬场使用木锨是个技术活儿,和平时扬别可不一样,上扬头是一等粮,中扬头是二等粮,下扬头是末等粮,不会扬场的,扬出去的粮食不散花,会扬场的扬出的粮食散花,风一吹,就能扬出水平了。扬叉有时也发挥了它的作用。爷爷用木锨扬场,父亲配合用扬叉扬场。一人站一边,一人从下铲,一个从上叉,上下配合,左右连动,扬场的效率也翻倍。在这看天吃饭的年代,时间最宝贵,而风口的不确定性,风更显出难得,所以扬场时用扬叉赶风口最合适不过。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16)

木掀和扬叉扬场

打落得到的麦鱼子还要单独处理,一般都是女人的活。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第二年麦收期间,在俺村头打麦场上,邻居宝大娘婆媳对话仍记忆犹新。宝大娘气愤说“老大家嘞(大儿媳),恁看看,恁看看!俺说把麦粒子晒透它,到临近傍黑的时候,在扬场。恁大大(公公),这个龟孙子,才刚过晌午就扬场,剩能么些麦鱼子,这不是败坏粮食吗?”儿媳妇也生气地答道“可不是咋着(是这样)。恁儿也是嘞,也不劝劝。他爷俩光惦记着今黑呀(今天晚上)喝马尿(啤酒),不喝能死不?”婆婆说“管(行)?!咱娘俩先把这些麦鱼子收拾了,以后喂鸡、喂牛。今黑呀(今天晚上),咱谁也别给他爷俩开门,让这俩败坏头在外边清醒清醒。又不是在生产队嘞的时候,麦鱼子多点就多点吧,现在败坏的都是自家嘞。”上述对话中的“麦鱼子”,是鲁西南农村人常说的口语。《汉语词典》给“麦鱼子”的解释是“拼音mài yú zǐ(在鲁西南人口语里,“麦”读音为“mei”),麦子脱粒扬场后剩下的秕粒、麦穗等 ”。因为一块麦田里,并不是所有的麦穗都成熟、颗粒饱满,总会有一点未成熟的麦穗或麦穗最上端的几颗麦粒子不饱满,在脱粒扬场后,仍会包裹麦皮,这就是“麦鱼子”的来源。

粮食分离干净后,晾晒的过程中也要用到木掀,可以用木掀把粮食铲入口袋,搬运到有阳光宽阔的场地晾晒,一天下来要把粮食翻动几遍,这时就可以用木掀一趟趟来回翻动。也可以用晒耙搂一搂,将麦子搂成一道一道的,这样使得麦子接受更多的阳光,就会晒干的更快。

一方杨木多大(满满的回忆木掀和扬场)(17)

晒耙

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农村老家用上了机械化,收割粮食时杂质被直接去除,所以木锨没有了用武之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闲置的木锨上,依然闪耀着村民们的辛勤汗水,时刻激励着我们,不管从事什么工作、调整什么岗位,必须成为行家里手、业务尖兵,才能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这样的人生,才会精彩,也更有价值。

作者@老虎69090,是曹县第三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曹县政协常委,菏泽市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曹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山东省奥赛特等奖辅导员、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优秀辅导员,曹县首批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发表文章2000多篇、试题200多份、参与著书80多本,多年做班主任和年级部主任,培养出全县理科状元和考入北大清华学子,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