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夫为不争,故无尤”,意思就是说: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则不以我们的主观意识作为转移,对于世俗之人来说,总是企图以自己的主观意识衡量事物的好坏,并且企图以主观妄为得到自己所期望的福报,但是由主观妄为产生的结果刚好与客观规则相背离。
在我们带着偏见和狭隘的思想去作为的同时,必然会出现偏颇的妄为之行,最后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事与愿违。
就像处处与人争夺一样,我们总以为争来的是福气,其实争来的只是看不见的祸患,而真正的客观规则,则是凡事以上善若水处之,只有“夫为不争”,所以才能没有怨恨与灾祸。
就像孙叔敖面对人生的态度一样,有一天狐丘老人找到孙叔敖,对他说:“一个人容易招来怨怒的三大原因,你知道吗?”
孙叔敖回答说:“你说说看,是哪三大原因呢?”
老人说:“三个原因就是:爵位高的会使人嫉妒,官位大的会使君主怨恨,爵禄丰厚的会让人不愿意接近他。”
而孙叔敖这个时候就说:“我的爵位越高,对人越是谦下,我的官位越大,心智越是微小,我的爵禄越是优厚,越愿意乐于助人,用这样的方式除去三个怨恨可以吗?”
老人听了之后满意的点点头便离开了。
后来孙叔敖要死了,就把自己的儿子拉到床前对他说:“我死了之后,大王一定会把一把极好的土地封赏给你,你一定不要接受,你只能接受那块叫寝丘的贫瘠之地。”
他的儿子听了便答应了,后来孙叔敖死了之后,楚王果然要把最好的地分给他的儿子,但是他的儿子辞而不受,只接受了寝丘的地方,因为那块地过于贫瘠,无人争抢,而他的子孙后代几辈人都得以保有那块地方。
这正是《道德经》之中所说“无争故无尤”的道理,盛大美满的事情不会长久,处处争来的利益只能停留片刻,唯有不与人争的才能长久保持。
有人善居人前,以为得到的就一定是属于自己的,但是却不知在人生这个起起落落的过程中,所有的外物都是根据自身以及外界的各种因素交织成不同的状态,用能力和德行奉守,尚且能守住一些福报,而失去德行的同时处处与人争夺,福报也难以在生命中停留。
外物到来的时候是福气,外物失去的时候也会承载着自己所接受不了的灾难,所以善居人下,是保持人生福报的根本,看似以谦卑的姿态身处世间是一种吃亏的状态,但是这种吃亏一定是福。
二、
正所谓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居人后,反而能赢得爱戴,行事的时候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性命。就是因为他不自私,反而能成就自己。
有一天,列子向壶丘子林学道,壶丘子林说:“你只有懂得保持谦退后让,才可以谈修身的道理。”
列子就问他:“那什么是保持谦退的道理呢?”
壶丘子林对他说:“你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就知道了。”
列子回头去观察自己的影子:发现身体弯曲影子就跟着弯曲,身体笔直影子就跟着笔直,然而影子的端正曲直取决于形体动作,而不取决于它本身,就像人的处境,处事境遇窘迫顺利取决于外物,而不是取决于自我,这叫做保持谦退才能获得领先的道理。
影子是跟随外形而存在的,影有形所以可亡,但是影却不可伤,所以圣人不居人前,凡事退居人后,最后反而让自己占得先位,因为不处处争先,所以没有怨尤和灾祸。
提到影子“善居人后”的智慧,有一个与此智慧相似的典故,那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名字的事情。
父亲为苏辙取名字的时候取了“辙”,这个辙字就是车轮印记的意思,天下的车子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但凡是车子走过的地方,一定会有车辙存在,但是谈到车的功劳,车辙印记却从来不参与其中,哪怕是车毁马亡,都不会牵扯到车轮印的头上。
所以苏轼的父亲就用辙这个字取名,所寄托的寓意就是让苏辙能够处在福祸之间,既发挥了自身的功效,又能够推让功劳,以此避开自身的灾祸。
而苏辙也没有辜负其父的寄托,一生性格沉稳内敛,官位也做到父子三人之中做的最高的,他一生的际遇也相对顺遂。
对于人生来说,能以善居人后的姿态处事,恰当避开祸患保全自身的同时,就已经是人生最大的捷径了。
因为人生不仅要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更要有避开问题的智慧,不是所有的智慧都需要自己亲身尝试才需要明白,能够通过事物之间的规律以及对人性的把握,来避开将要出现的问题,就是高于世俗的觉知了。
所以明白善居人后,凡事不为人先的道理,是为自己的人生避开祸患的重要前提。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