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历史悠久,素有“江左名区,中吴要辅”之称,这里以“物华天宝,人文荟萃”闻名于江南。

武进区洛阳镇天井桥村,因村东头有一座横跨在锡溧河上的大石桥而得名(此桥现改为水泥大桥)。站在大桥向东望去,远处可见山峦群峰连绵向南;向北望,可见一片片农田苇塘;向西看,不远处有一片村舍院落,青瓦白墙,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这便是天井桥村的杨巷自然村。在杨巷村51号处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清式民房院落,这里就是江苏省唯一的开国中将、红色电台创始人王诤的故居。

红色展览馆本地人讲解红色故事(红色地名故事红色电台创始人王诤的故居)(1)

天井桥村天井桥

王诤原名吴人鉴,1909年5月16日出生在武进县戴溪天井桥杨巷村一户耕读人家,祖父吴炳儒务农,生活来源主要靠农业及养蚕收入,当时在村里算是个小康之家;父亲吴道援于常州政法学堂毕业后,当过“典狱”“户籍”之类的小吏,大部分时间失业在家。王诤于1913年在天井桥跟父亲、叔父、堂兄读私塾。1919年春,随父到浙江省缙云县读小学,1921年又跟父亲回家,转到无锡陆区桥读小学和中学。1924年考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1928年考入南京国民党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后并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1929年,先后被分配到国民党第9师、51师、18师任无线电台报务员。1930年12月30日,国民党18师在龙岗战斗中被红军歼灭,吴人鉴被解放并参加红军。从此,吴人鉴改名为王诤。原来,1919年春,11岁的吴人鉴跟随父亲到浙江缙云县读小学时,看到明嘉靖进士、大理寺少卿王诤的墓地,从小仰慕王诤“不畏魏忠贤的权势,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品格,这就是他参加红军后改名的原由,以表达他参加红军重获新生的心迹,一生做到“诤言笃信,刚正不阿”。王诤参加红军后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重视。1931年1月任红军无线电队队长,6月任红军无线电大队大队长。王诤就任无线电队长之初,就做了三件对建立红军通信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一是开办无线电训练班,从红军战士中选拔培养无线电通信报务员和机务员;二是收留和集中被红军解放过来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人员,扩大红军无线电队伍;三是请求总部通知红军前方各部队,注意搜集和保护缴获的无线电通信器材、元器件和技术资料。在王诤领导下的无线电台为红军在第二、三次反围剿中及时侦察获悉敌军情报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色展览馆本地人讲解红色故事(红色地名故事红色电台创始人王诤的故居)(2)

王诤

1931年11月7日,王诤在瑞金出席了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王诤建立红军第一个文字新闻广播电台,同时成立“红色中华通信社”。1933年5月30日,中央军委任命王诤为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部通信主任兼无线电总队队长。在中央苏区八一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时,中央军委授予王诤二级红星奖章。1934年1月,王诤任中央军委三局(通信联络局)局长,同年7月,王诤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王诤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在长征路上屡建奇功,红军通信队伍不断壮大。

抗战期间,王诤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紧为抗日前线培养、输送无线电人才,千方百计筹措无线电通信器材,不断装备八路军、新四军的前线指挥机关。抗战前夕,红军只有34部无线电台,到抗战结束时,全军电台增加到700多部,为抗战胜利发挥了“千里眼、顺风耳”的巨大作用。1940年12月30日,王诤在延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座语言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纪念日。王诤还为我国人民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创建第一支气象训练队,在绥、晋、察、冀地区设立20个气象站,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延安为中心的无线电气象传送网。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王诤又为人民解放军开展“三大战役”等大兵团作战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保障。1949年5月30日,王诤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电信总局局长,10月又被任命为邮电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为发展新中国的人民邮电事业奠定了基础。

全国解放以后,王诤先后任中央军委通信部部长,解放军通信兵部部长,他大刀阔斧地开创了通信兵的建设事业,统一规划高等通信院校的建设,扶持发展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积极推进战略指挥网自动化系统建设,大力培养通信专业人才,创立我军战场通信理论体系,为全军战略指挥网自动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3年3月25,王诤出任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他组织起草了《关于现代化无线电电子工业的作用和我国无线电工业建设问题的报告》,组建了四机部电子对抗研究所和电子侦察设备制造厂,为我国发展电子对抗事业创造了良好开端,同时,王诤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在组织建设、计划协调、技术开发和人才调配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红色展览馆本地人讲解红色故事(红色地名故事红色电台创始人王诤的故居)(3)

王诤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及故居外景

1972年9月2日,王诤被中共中央、国务院重新任命为四机部部长兼党组书记,他以极大的热情,不知疲倦地工作,促使我国的电子工业科研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促进了电子基础产品的发展、电子技术推广应用领域扩大,开创了电子装备和消费类产品军民融合生产的新局面。1977年4月2日,王诤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参第四部部长,1978年3月5日,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王诤连任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王诤带病参加我军第一次大规模电子对抗演习,主持全国电子工业规划会议。1978年8月13日,王诤久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王诤于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中共“七大”代表、中共“十大”“十一大”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还当选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王诤将军自1928年离家以后直到1978年去世,一起没有回过老家,这并非将军不惦念故土和父老,他对父母和家乡一直深深地挚爱着。1950年,王诤因接管华东地区的邮电通信系统到无锡办事,他在百忙之中在无锡与老父亲见面,还为父亲洗了脚,然后就请人把父亲送回老家了。后来,又把母亲接到北京去一起生活了10年。王诤十分关心家乡的电子工业,他于1963年、1972年和1974年三次到常州视察指导工作,先后扶持常州真空管厂、常州无线电厂、常州电子仪器厂,作出了许多重要决策,促使常武地区电子工业的发展。为了纪念王诤对发展常州电子信息产业的重大贡献,在常州清潭路上的国光园建了“王诤艺术馆”。

王诤故居原为王诤的祖父购置,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式清式农舍院落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房屋陈旧破败。2007年年底,在纪念王诤将军诞辰百年前夕,武进区政府、洛阳镇政府及天井桥村委共同努力,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对王诤故居进行翻修,2008年9月竣工,基本还原了原有的清式建筑格局,占地面积944.84平方米,其中故居面积133.53平方米。现在人们看到的王诤故居前后共4进:第一进门厅,6楹2间,大门保留原有的老式木排门;第二进厨房,5楹1间;第三进客厅兼起居室,7楹2间;第四进为二层小木楼,7楹1间。翻修后的故居建筑基本保留原有的格局,梁架的构筑,封火墙的砌筑以及故居大门都保留原来清代民房的特色,连王诤孩童时代使用过的灶头、水缸、桌椅等生活设施都保留原物或保持原样。

红色展览馆本地人讲解红色故事(红色地名故事红色电台创始人王诤的故居)(4)

在翻修王诤故居的同时,在故居西侧新建一座建筑,辟为《王诤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坐落于庭院式的大院内,月洞门前是广场,月洞门后是天井大院,大院西北部是高大宽敞的陈列室展厅,4间门面,建筑面积128平方米。2008年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王诤故居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18日,由国家工信部、解放军总参通信部、三部、四部,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武进区人民政府承办,举办了《王诤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落成揭幕仪式。

红色展览馆本地人讲解红色故事(红色地名故事红色电台创始人王诤的故居)(5)

王诤将军生平事迹陈隐列室

2018年,天井桥村委再次对王诤故居和陈列室进行修缮,对房屋立面进行清洗、刷油漆,对屋面进行整修,并扩建陈列室,并于2020年重新布馆,分别设立“红心馆”和“奋斗馆”,从多方面记录展示王诤将军“初心永恒,使命担当”的突出事迹。走进陈列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庄严威武的王诤铜像,英姿勃勃,目光坚定,不禁使人肃然起敬,陈列室内采用图片、实物、文字说明及电子声光等形式,生动展示了王诤将军从小立志,投笔从戎到参加红军投身革命初展才华,一生征战屡建奇功,他的远见卓识,不辱使命,直至最后鞠躬尽瘁奋斗终生,真实地记录了王诤将军一生的革命历程和丰功伟绩。在陈列室的留言板上,是王诤的长子王苏民少将的亲笔题词:“继承父辈遗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陈列室里展示了红军的第一部电台、红军使用过的电话单机、《红色中华》杂志、《通信战士》创刊号,中革军委授予王诤的二等红星奖章等实物,还展示了王诤的“敬业、奉献、廉洁”的家训家规。

红色展览馆本地人讲解红色故事(红色地名故事红色电台创始人王诤的故居)(6)

王诤将军生平事迹陈隐列室

自从王诤故居及《王诤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对外开放以来,已经成为常州市和武进区的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本地和外地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各界群众达3.5万人次,让参观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党的红色基因,传播党的红色文化,同时围绕王诤家训“敬业、奉献、清廉”的主题,强化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进行党风廉政教育。

王诤故居先后被授予“洛阳镇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武进区党性教育基地”“武进区中小学生德育基地”“常州市党性教育基地”“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龙城先锋党群服务阵地”“常州市党政专用通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