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半场还有一个主场,这个主场它不仅仅是让生活变得更好而已,它魅力所在或许是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好——它就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教育。

k12在线教育竞争力(互联网下半场是K12教育变革的机会)(1)

互联网上下半场之分

流量红利的消失致使互联网野蛮生长后劲不足的事实,似乎向我们宣告: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需要已经成定局。

纵观衣食住行娱等生活方方面面的便捷式场景,我们很难想象出未来不再以淘宝、京东等网购的方式来购买东西。我们也很难接受被互联网时代养成的习惯要发生改变,更不愿意被告知我们要走出这个能被自己掌控的世界到另一个不确定的地方。

这些我们不愿听到、看到的“假想敌”似乎在荧幕、生活中已经接近了。

走进《头号玩家》这部影片给我们呈现的虚拟现实及混合现实的世界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具有虚拟角色的人物,带上影片中的设备开始体验虚拟的世界,我们可以去到想去的地方,我们游遍所有商场试穿各类衣服,购买下心仪的西服后退出虚拟世界来到现实生活中,两天后西服已然送达家里。如此有趣的场景,我们岂能抗拒?

的确,这是科幻,但日新月异的科技总会让我们更愿意想象。所以,不管对未来明确还是不明确,我们以乐观主义者的身份生存就不惧怕不可抗拒的变化。

那作为互联网用户的我们,就不会选择一直下沉下去,我们还想提出更疯狂更多元的需求。作为创造互联网产品的我们,就会去发现科技的更多秘密来吸引用户,让用户自发活跃起来。

科技创新是一场非零和的游戏,更多的玩家加入不是为了撕杀来使互联网时代结束,而是想丰富应用场景来使互联网永生。现在,只不过是互联网的上半场需要落幕而已。

互联网头部玩家纷纷转战互联网下半场,对于他们所预见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或许只有变革传统产业,才能以更新颖的方式继续改变消费领域。

工业被变革后,实现无人车间并更快更好的生产物品;交通被变革后,实现自动驾驶并更安全快捷的出行;医疗被变革后,实现机器精准诊断病症并预防疾病。当这些产业逐渐被革命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及需要或许就会随之产生变化。

当然,下半场还有一个主场,这个主场它不仅仅是让生活变得更好而已,它魅力所在或许是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好——它就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教育。

教育说法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深谙教育需平等,的确现在我们接受教育的机会不会受到客观因素而被限制,反而呈现“适龄的人不能因主观因素而拒绝教育”的局势。为此,我们似乎都按照约定俗成的“知识改变命运”这既定的规则,不惜重金地争取好的小学,埋头苦干拼命地争夺好大学的入场券,只为最终找到一份好职业。

其实设定这样的人生归属并没有错,谁都想获得一份好职业然后高枕无忧的生活。但要是认为未来还需要继续以这样的人生轨迹去发展,那或许就错了。

现在回头看看,我们在“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的教育怪圈下发生的问题:学生因成绩不好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而不被重视,学生因升学压力而没法发展自己的兴趣,学生掌握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应试所需,学生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被扼杀,学生失去批判性思维,学生缺失协作、探究精神的培养等。

再纵观当今“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形势,出现这种情况想必是有两方面的原因:

  • 其一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都被机器取代了,导致岗位供应不足;
  • 其二是因为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其实也就是低不就高不成的说法,造成这种局面或许跟教育有关系。

或许我们想象不未来是无工可打的情形,实际上政府和企业也是费尽心思地造就更多工作岗位。但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VR/AR等新科技的深度融合、连接共生后,社会将是什么样子的?还会是我们想象中靠脑力劳动的岗位一定不被取代的状况吗。就近期的蓝标AI写稿、搜狗AI合成主播、阿里鲁班AI设计海报、AI作诗作曲等层出不穷的公开人工智能的发展。

虽然我们并不觉得它们已经靠近自己,但这已经初现未来的雏形。那现在我们还自认为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能适应和改变社会吗

印度教育科学家苏迦特提出“你能够确定,你所教的和考核的东西,在今后20年学生们走向工作岗位还管用吗”。马云也表示如果再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三十年后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

上半场的互联网教育

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知识传播有了新的载体,让更多学生可以获取和使用线上学习资源,对此为在线教育的发生奠定基础。从数据上来看:基础教育的学生使用在线学习平台的规模逐渐增长,但相较于中国有1.6亿的K12学生,这说明还有很多学生或学生家长对在线教育都处于观望状态,持警惕心理。

k12在线教育竞争力(互联网下半场是K12教育变革的机会)(2)

以这样的增长趋势外加国家实行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政策,我们很容易预测出将有更多甚至全部的K12学生会成为在线教育的用户。如果单从市场的视角来说,这就是一件蕴含着无限商机的天大美事。

仅仅从“在线教育用户”的角度来看,我们就能说明接受在线教育的学生们与时代接轨了?他们学会如何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了?他们掌握互联网思维了?他们与市场高度契合了?

不妨,我们看看使用在线教育平台的学生们都在做什么。从以下数据反馈来看,用来学习应试科目的占比有7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学习。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猜想:有一些学生是为了应付作业而使用拍照搜题工具;有一些学生抱着大量刷题来提高考试成绩的侥幸心理等。

k12在线教育竞争力(互联网下半场是K12教育变革的机会)(3)

这样的在线教育还是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魔掌,课堂还是那个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的教学,大部分学生依旧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他们仍然以学习成绩为目标导向,带有功利性的学习。可想而知,在高负荷、受压迫的环境下想让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在我们认知里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而并非一件自然事。

在线教育应该是使学生得到一种向好的培养方式,而不是训练学生对应试走火入魔的工具,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教育模式,重新构建教育规则。

就是此时,下半场我们应该还给他们一个可以看到真实世界的环境。

下半场机会在哪

在2018教师节的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的指挥棒问题”;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也指出“要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最硬的一仗”来推进。“,那或许下半场该以“教育评价”为破局点。

k12在线教育竞争力(互联网下半场是K12教育变革的机会)(4)

根据政策指出要以综合评价为重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那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评价指标,以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呢?或许我们可以从现存教育问题中寻找答案。

k12在线教育竞争力(互联网下半场是K12教育变革的机会)(5)

从以上不完全准确的对话及实际发生的现象,似乎反应了一些症状:

1. 教学和课堂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还是一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根据经验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赶进度,学生对于课程没有自主的选择权利,课堂少有时间进行互动交流,课堂缺少有趣的教学环节,对此,一一剖析存在的问题将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

  1. 从个体差异角度来说,一刀切、千人一面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不尊重独特个体的行为,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弱化自我效能的作用。
  2. 以经验向导的教学方式是无法精准把握学生的个性需求,容易忽视课程难点及学生薄弱环节,让学生无法更科学更系统的发现事物。
  3. 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容易让学生失去对结果全权负责的态度,更没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
  4. 缺少互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失去参与感。缺少有趣的教学环节不能让学生有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

2. 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以考试为导向没有探索欲,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生之间没有互助的习惯,学生缺少自制力;同样,学生自身存在的弊端也对自己产生比较深刻的影响,其中:

  1. 学生对成绩的追求失去了他们原本存在的能力与天分,让他们失去对自身的认知与规划,让他们形成一种适可而止的心理。
  2. 同学间没有形成互帮互助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失去批判性的思维提升,失去相互学习的机会。

3. 环境存在的问题

父母缺少有效引导孩子的能力,父母缺失与孩子一起“玩”的心智,缺少协作、创造的空间,缺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制,缺少共享的平台,缺少寻求帮助的平台。当然,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极其宝贵,缺少环境的成长,很难应对现实社会。

所以,综合评价体系应该包含“学习能力、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服务意识、品行修养“等指标。

那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对这些指标有一个系统化、公平化的评估呢?或许我们需要采用不具刻意性没有主观性的评估方式。

现在,我们想到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借助大数据技术,利用大数据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动态持续将指标的量化结果可视化的呈现给学生、教师、父母。未来我们应构建一款服务于学生及学校的产品,产品以综合评价体系为导向,解决教育痛点。产品应围绕新学习方式来满足学生对轻松有效愉快学习体验的需求。

产品规划还在构思中……

本文由 @不一样先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