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和防护方法(1)

上期内容给大家介绍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病因、危害,为防止其他继发性疾病的产生,我们一定要本着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积极正视浅表性胃炎。今天给继续给大家介绍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和防护方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西医疗法

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来说,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特制的药物。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通常主张其通过饮食和生活规律来调理。对于其他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则根据相关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对症下药。一般来说,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药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及消除损害胃粘膜因素的药物。

(1)保护胃黏膜药常用的药物有:胶体次枸橼酸铋(CBS)、硫糖铝、思密达、麦滋林-S、氢氧化铝凝胶、胃膜素及盖胃平等。

①生胃酮:是甘草酸水解后制成的琥珀酸半酯,能增强胃粘膜粘液的分泌,延长胃上皮细胞寿命及轻度抑制胃蛋白酶的活力,故能保护胃粘膜不受胆汁损伤,避免H 反扩散。用法 100mg,日3次,2周后改为50mg,日3次,餐前半小时服,4~5周为一疗程。副作用有水钠潴留,故宜同时服用氢氯噻嗪和钾盐。

③麦滋林-S颗粒:该药含有水溶性B334和L-谷氨酰胺。水溶性B334能直接作用于胃粘膜,使局部炎症消失。L-谷氨酰胺与胃肠粘膜上皮成分已糖胺及葡萄糖胺一起,参与促进组织修复以达到治疗目的。用法:670mg,日3次。

④胃炎干糖浆:该药主要由硫酸庆大霉素、盐酸普鲁卡因、VitB12等成分组成。具有消炎、止痛,促进胃粘膜修复等作用。用法:5g,日3次。

⑤思密达:该药对细菌和病毒有很强的固定能力,对消化道粘膜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通过与粘液的作用可提高消化道粘膜胶质的韧性,以对抗各种攻击因子。用法:3g,日3次。

⑥其他:维酶素2~4片,日3次口服;胃膜素2~3g,日3次口服;氢氧化铝胶10mg,日3次口服;盖胃平4片,日3次口服;前列腺素E250~150mg,日3次口服等。均可起到保护和改善胃粘膜的作用。

(2)调整胃肠运动功能药物上腹饱胀用胃复安或多潘立酮等。打嗝、腹胀或有反流现象为主者,可用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叮林、莫沙比利。

(3)抗生素,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应服用抗生素,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都有清除Hp的作用,一般可选用两种,常与胃黏膜保护剂和制酸剂联合应用。

(4)制酸剂常用的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碳酸氢钠(小苏打)、氢氧化镁、氢氧化铝凝胶、盖胃平等。

(5)止痛药上腹疼痛较重者可口服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片或654-2,以减少胃酸分泌和缓解腹痛症状。

(6)还可用助消化药如胰酶、酵母片、乳酶生、消胀片等。如有反酸现象也可用抑酸药如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防止胆汁反流可服铝碳酸镁、消胆胺以吸附胆汁;有呕血便血者,甲氰米胍口服。

浅表性胃炎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和防护方法(2)

以上就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用西药,但西药对于胃部病症来讲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病症,因此,在治疗胃病上我们多主张患者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疗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中医属“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本病病位是以足阳明胃为病之本,而肺金盗母气,肝气自甚,木折脾胃土气为发病之标。即脾胃为本,以肝肾为标。胃病的原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故可归纳为“肝胃不和而痛,湿热中阻而痛,脾胃虚弱而痛,脾胃虚寒而痛,胃络瘀阻而痛”,现将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如下:

辩证施治

1) 肝胃不和: 胃脘胀疼连胁,嗳气,大便不畅,多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薄白,脉沉弦。

本病与患者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正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情绪的变化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增加,胃蠕动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导致消化不良,充血,炎症,治法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 枳壳 白芍 甘草 香附 川芎),痛的严重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嗳气频者加沉香,旋复花以顺气降逆,亦可用沉香降气散加白蒺藜,广郁金,降香,绿萼梅。前方舒肝理气,后方降气散郁。

2)湿热中阻 :胃脘疼痛,嘈杂灼热,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

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素虚,湿阻中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法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为主治疗,方以清中汤加减(黄连、栀子、半夏、茯苓、白豆蔻、陈皮、甘草)。热盛便秘者加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另外脾胃素虚,湿热内生者选用三仁汤加减(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厚朴、法半夏、通草、竹叶、滑石)。

浅表性胃炎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和防护方法(3)

3)脾胃虚弱: 脘腹痞闷,时缓时急,不知饥,不欲食,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本病多由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久病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或服寒药过多,而损伤脾胃,因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脾胃受损则健运失职,气机不利而生痞满。采用益气健脾,升清降浊的治法,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若手足不温者加附子,干姜;气虚失运,满闷较重者加木香,枳壳,厚朴;伴呕吐下痢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若水热互结,伴干噫,食臭,肠鸣下痢者用生姜泻心汤加减。

4)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本病为正虚,中阳不足,寒自内生,发为本病。治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治疗,方以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泛吐酸水者加干姜,陈皮,半夏 茯苓 防己以温胃化饮;泛吐酸水者加吴茱萸,瓦楞子以暖肝温胃以治酸;若寒盛而痛甚,呕吐,肢冷,可用附子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诸证悉除,痛止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5)胃络瘀阻 :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本病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治法,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加大黄,甘草。虚证以调营敛肝饮加减(当归、白芍、蛤粉炒、阿胶、枸杞子、五味子、川芎、枣仁、茯苓、陈皮、木香、生姜、大枣)。若有出血可加三七,白芨以化瘀止血;呕血,便血,面色萎黄,舌淡,脉弱无力者为脾胃虚寒,脾不统血。方用黄土汤加减(灶心黄土、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

浅表性胃炎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和防护方法(4)

以上疗法,需根据个体差异辨证施治,患者切勿自行用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症情况进行治疗。除了及时治疗,朋友们日常生活中还应做好预防和护理工作,以免病情严重或复发。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预防和护理

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深为患者所苦。另外,部分浅表性胃炎失于治疗或不注意生活调摄,极易进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而致胃癌发生,后果严重。故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预防应引起重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预防主要应从生活、饮食上加以注意,积极避免和祛除各种致病因素。具体如下:

(1)对于急性胃炎,应及早彻底治疗,以防病情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2)忌用或少用对胃粘膜有损害的药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消炎痛、利血平、甲苯磺丁脲、激素等。如果必须应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饭后服用,或者同时服用抗酸剂及胃粘膜保护药,以防止对胃粘膜的损害。

(3)积极治疗口腔、鼻腔、咽部慢性感染灶,以防局部感染灶细菌或其毒素长期吞食,造成胃粘膜炎症。

浅表性胃炎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和防护方法(5)

(4)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规律有节,定时定量,切忌过饥过饱、暴饮暴食。同时避免浓茶、咖啡、香料、粗糙生硬食物摄入,戒烟戒酒,以防损伤胃粘膜。

(5)避免精神紧张、心情忧郁及过度疲劳,宜生活有节、劳逸结合、情绪乐观,同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加强胃肠运动功能。

(6)消极治疗可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全身性疾病,如肝、胆、胰、心、肾疾病及内分泌病变等。

浅表性胃炎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和防护方法(6)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您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和预防都有所了解了,一旦您或您身边的朋友有这方面疾病,务必及时治疗,且做好预防工作,以免病症更加严重。如您有任何健康问题,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咨询和预约。

作者简介:

浅表性胃炎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和防护方法(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