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建杭 北京报道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农村产业振兴服务 农信系统全力服务乡村振兴?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产业振兴服务 农信系统全力服务乡村振兴

农村产业振兴服务 农信系统全力服务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郭建杭 北京报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地区产业振兴”“推进乡村建设行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均对做好“乡村振兴”进行相关安排。

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均关注到如何实现农业产业振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建议中涉及“支持和规范地标农产品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温涛提出,“激励金融机构将金融科技与本地产业特色相结合……”此外,还有政协委员围绕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提交建议。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将金融信贷资源落实在产业上,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支持,同时发挥人熟地熟优势实现整村授信的增量扩面,已经成为多家农商银行发力的方向。

聚焦产业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调研指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落实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政策,发展乡村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村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村产业质量效益”。

在缩小城乡差距的时代命题下,农信系统要如何加强金融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对于农商行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定位,金融信贷资源只有落实到产业上,才会发挥较大效能。

对于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郑育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的重中之重。推进“金融强农”,应抓住农业产业发展这个重点。以新疆为例,新疆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农牧产品特色鲜明,发展现代农业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建设农业强区基础扎实、前景光明。自治区党委立足农业资源和禀赋优势,围绕“六大优势产业”,提出构建以“八大产业集群”为代表的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就包括粮油产业集群、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绿色有机果蔬产业集群和优质畜产品产业集群等农业产业集群。

记者注意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2023年的工作会议中强调,信贷支持要聚焦区域内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并提出打好构建“八大产业集群”的主动仗,紧紧围绕“油气、煤炭、矿产、粮食、棉花、果蔬”六大优势产业,从推动建设粮油产业集群、支持建设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助力打造绿色有机果蔬产业集群、支持建设优质畜产品产业集群、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参与建设油气、煤炭、矿业产业集群等方面为自治区构建“八大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如何服务乡村振兴,并实现长期可持续运营的问题,关注农村金融业务经营的人士也有亲身感受。

上海惜才陈星润告诉记者,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快速提高乡村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就是实现农村居民在本地就业,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以此为切入口增加乡村振兴领域的相关贷款投放。“为更好落实金融信贷资源服务产业,发挥效能。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增存引贷,如加强与本地农业农村局,中小企业服务局等政府部门的联系对接,实现精准获客。”

回顾此前农信系统在与本地政府部门的对接经验,既有湖南省省农业农村厅与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签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覆盖湖南省内102家农商行,协议期内贷款投放规模不低于6000亿元,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贷千亿元以上;也有山东省内农商行在省联社业务指导下,加强与本地区市场监管局、工信局、科学技术局等部门沟通协调,实现信息共享等先例。

对于目前农信系统在乡村振兴领域面临的挑战,陈星润认为,资金成本高、盈利能力弱、受限于体制管束及服务营销能力弱,是目前农商行在乡村振兴领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此同时,农商行网点多、熟悉本地客户、决策链条短等优势同样明显。陈星润认为,优化获客渠道,供给差异化信贷产品,提升服务质量是可以在涉农贷款方面有所增长。

创新普惠金融服务

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云南省委会主委、云南省台联会长杨晓红提交了关于《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

杨晓红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旺又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目前仍存在“农村金融需求发生变化但传统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农业产业链中各方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两方面的矛盾。

对此,杨晓红建议,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过去几年中,农信系统坚持以推进“整村授信”和落实普惠金融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人员优势、网点优势,结合“网格化营销”工作和“走村串户”工作的推进。

陈星润告诉记者,农商行信贷服务的另一种方式是“自下而上”触达用户,目前采用较多的就是发挥人熟优势做实整村授信工作。

公开信息显示,整村授信发源于江浙两省农信社,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时代,依靠村干部及信贷员的地熟人熟、资金流闭环关系,形成的一种从村民到村支书再到银行信贷员的信贷模式,使得大部分资质良好的村民都可以获得贷款。

陈星润告诉记者,目前在江浙地区整村授信可以实现近60%的覆盖面,但在中西部地区目前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同时整村授信是一项长期惠民工作,需要持续几年的时间进行深入走访,融入村民,所以未来无论是从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还是从普惠金融精准对接客群角度来看,做实整村授信都是工作重点。

围绕乡村振兴相关议题下的农村工作中,粮食生产也是公众较为关注的内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

近期部分公开的农信联社显示,涉农贷款持续增长。福建农信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22年1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幅8.94%,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幅12.74%,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幅26.79%,涉农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市场份额均位居全省首位。

山东省农信联社的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山东省农信联社指导全省农商银行畅通金融服务渠道,创新推广春耕备耕信贷产品,发放“农耕贷”24.61亿元,“粮食增产贷”6.28亿元,“粮食规模种植贷”金4.58亿元,“农业生产资料贷”9.48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