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很多人都喜欢渲染、包装“中产阶级”这个概念,动辄中产人群怎样怎样如何如何,借此来贩卖焦虑吸引眼球。甚至在看到“中等收入”时都有意无意地将其与“中产阶级”一词画上等号,在宣传中出现两个词语来回横跳使用的现象,而大众也会在这种不易察觉的微操中被扰乱了视听,对跻身“中产阶级”趋之若鹜。
但是说到“中产阶级”的界定标准,却是模棱两可五花八门。其实,所谓“中产阶级”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伪概念,当把“产”这个字和“阶级”联系起来时便相当于站在生产所有制分配的角度上讨论问题,也就意味着生产资料的有无界定,故而也就只会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中产阶级这个说法,不少愿以中产阶级自居的人本质上只是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高收入打工人”,并没有特殊的阶级地位,也无须怀有高人一等的心态和姿态。
关于中产阶层的衡量标准,其实是见仁见智。家庭收入10-20万,并不意味着是中产确定的标准?关键在于可支配性家庭收入,确切地讲,扣掉房贷、教育、医疗、保险等必须的支出以后,用于改善生活品质的支出有多少?因为不同的调研机构、不同的参考指标,调研结果总会有所偏差,只是“收入稳定丰富,未来可预期”显然是所有调研都认可的中产阶层的最大特
具体量化标准,可以参考中产阶层成员的收入在各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平均值与平均值的2.5倍之间。
资料显示,2013年劳动者个人年收入在6万至15万元或家庭收入在8.5万至22.5万元,家庭人均住房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及以上且另有一定数量金融资产者,就可以认为进入了中产阶层;而在北上广深,收入则须达到全国平均值的两倍,即2013年个人年收入12万至30万元或家庭年收入17万至45万,且其住房问题基本解决并另有一定金融资产者,才能在当地称为中产阶层。
家庭财富是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财富的分布状况可以直接反映中国当前社会财富的公平状况,同时通过家庭财富的配置状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消费、投资和储蓄的潜力。
作为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主力,中产阶层的规模和占比以及其财富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未来经济的潜力。
从总量上,中国俨然是一个中产阶层大国,但无论是富裕程度还是人口占比都远不及发达国家。家庭财富分配结构也更呈“金字塔型”。中国,在走向真正的中产阶层国家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你认为自己算是中产阶层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