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云社众多的演员当中,高晓攀可能算是特殊的那一个,他没有像徐德亮等人那样和德云社搞得老死不相往来,更也没有像何云伟、曹云金那样与郭德纲师徒反目。

相反,从德云社“二进二出”的高晓攀反而得到了郭德纲许多的帮助和赞美,尽管在相声界,高晓攀一手创立的“嘻哈包袱铺”与郭德纲创立的“德云社”存在竞争关系,但郭德纲并没有因为同行是冤家就对高晓攀进行打压。

高晓攀访谈谈郭德纲(德云旧将高晓攀眼中的郭德纲)(1)

当代的相声市场其实比起八十年代以前要萎缩了不少,起来一个德云社基本就把北京的相声观众笼络的差不多了,而“嘻哈包袱铺”能够成为仅次于德云社的北京第二大相声团体也实属不易了。

坦白说,高晓攀愿意走上这条相声的创业之路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郭德纲的影响,郭德纲能成功,我为什么不行呢?于是这个来自河北保定的北漂青年开始了自己的筑梦之旅。

高晓攀访谈谈郭德纲(德云旧将高晓攀眼中的郭德纲)(2)

比郭德纲小了十几岁的高晓攀没少跟着郭德纲学东西,这包括专业领域的,还包括他身上的一些江湖气质。

至今高晓攀还记得,他每一次到郭德纲家里找他的时候,他永远都抱着一本书在那里看,他就是生活当中相当无趣的一个人,但读书使他强大了自己,后来他能够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全跟这个有关,那是肚子里真有货。

高晓攀访谈谈郭德纲(德云旧将高晓攀眼中的郭德纲)(3)

高晓攀如今也看书,尽管有时候坚持不下来,但他知道读书的好处,这一点是他在郭德纲身上学习到的良好习惯。

可以说,无论在德云社的风光时期,还是在德云社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高晓攀都是以亲历者或旁观者身份见证的,他看到过郭德纲穷困潦倒时的狼狈相,也看到过成事后郭德纲的光鲜亮丽与风光无限。

高晓攀访谈谈郭德纲(德云旧将高晓攀眼中的郭德纲)(4)

对于一个渴望成功的青年来说,高晓攀是善于观察和总结的,他可能是相声界最懂郭德纲的人之一,他清楚郭德纲为什么成功,也清楚郭德纲为什么会得罪那么多人,他的起起落落全被高晓攀总结成了规律。

在高晓攀看来,郭德纲的成功绝非偶然,从技术角度讲,他的传统相声有很扎实的功底,但也有很高明的创新,“老活新说”的方式让他能够吸引更加年轻的相声观众,同时也没脱离相声的本质,这一点被郭德纲拿捏的恰到好处。

高晓攀访谈谈郭德纲(德云旧将高晓攀眼中的郭德纲)(5)

这一点不难理解,有一次,高晓攀和郭德纲演出结束后一起回家,郭德纲半路上在旧货市场上淘换了一堆老剧本和老唱片机,以及几张老唱片。当时的郭德纲吃饭都还成问题,演出赚取的仅有的一点钱都被他买了这些“破烂”。

今天看来这些别人眼中的“破烂”价值千金,郭德纲之所以能掌握那么多“老活”,跟他善于“变废为宝”有很大关系。

高晓攀访谈谈郭德纲(德云旧将高晓攀眼中的郭德纲)(6)

郭德纲演出的时候,高晓攀常常会在侧目条边认真观察,他发现,虽然郭德纲强调舞台上的松弛感,也善于砸现挂,但其实重要的部分都是安排好的,该什么时候抖包袱,该什么时候让观众有怎样的反应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他对于舞台的把控能力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明白的。

大概从这时候起,高晓攀懂得了如何与观众进行沟通与互动,这被他运用在了自己的相声理念当中。

高晓攀访谈谈郭德纲(德云旧将高晓攀眼中的郭德纲)(7)

郭德纲身上的优秀品质被高晓攀看在眼里,他好学,他刻苦,守旧的同时又善于创新,这都是郭德纲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对郭德纲的学习与借鉴,高晓攀将自己的“嘻哈包袱铺”发展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而自己的榜样“德云社”也曾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这也和郭德纲本人有关,他性格上的缺陷让主流相声圈都疏远他。如何避免“嘻哈包袱铺”重蹈德云社的覆辙,这就成了高晓攀的一块心病。

高晓攀访谈谈郭德纲(德云旧将高晓攀眼中的郭德纲)(8)

那几年郭德纲一度生活在风口浪尖之上,对于郭德纲的指责,对于德云社的批评都让他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那么郭德纲的问题出在哪了呢?高晓攀率先发现了,他认为,相声界之所以容不下一个郭德纲,和他这几年过于锋芒毕露有关。

有一次,高晓攀亲眼看到,在郭德纲在演出结束之后所有的观众们没有看其他老先生的攒底演出就都走光了,这让老先生们很是下不来台。

高晓攀访谈谈郭德纲(德云旧将高晓攀眼中的郭德纲)(9)

众所周知,相声是一门传统艺术,它多少带着一些旧社会的习气,讲究个论资排辈,固然郭德纲的相声更受老百姓喜欢,但攒底的还得是资历和辈分更高的老先生。而郭德纲在舞台上演得太卖力气,导致后面几位老先生压不住底了。这让演出团体的内部开始对他多少有些意见了。

而在整个相声行业当中,郭德纲也因为太出彩,抢了别人的饭碗,从而遭了同行们的嫉妒。

高晓攀访谈谈郭德纲(德云旧将高晓攀眼中的郭德纲)(10)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同行们开始了对郭德纲的口诛笔伐,而对于同行的看法,郭德纲根本不屑一顾,他非但一点没有服软,反而更加强硬,有时候他会把对同行的讥讽会当成段子直接当着观众们的面在舞台上讲出来,观众们大笑不止的同时也让其他同行们咬牙切齿。

2006年的时候,侯家因为侯耀文的遗产问题闹得不可开交,而作为徒弟的郭德纲没跟侯家商量,更没照顾他们的想法,主动出来帮师父还了债,搞了侯家人一个大红脸。

高晓攀访谈谈郭德纲(德云旧将高晓攀眼中的郭德纲)(11)

在高晓攀看来,这就是典型的郭德纲的做事方式,一方面他仗义疏财,另一方面他做事过于高调,不善中庸圆滑之道。

对于郭德纲的行事方式,他自己也给过高晓攀解释,有一年他们去外地演出,那时高晓攀的事业刚刚有些起色,在车上他给了高晓攀一个忠告:“晓攀,我告诉你,人红是非多,免不了将来也有人要找你的麻烦,但是你记住,谁骂你,谁找你麻烦,诋毁你,你都不要怕,你就直接回他,你有我火吗?你有我挣钱多吗?没有,没有就给我闭嘴!”。

高晓攀访谈谈郭德纲(德云旧将高晓攀眼中的郭德纲)(12)

高晓攀看着郭德纲说话时的表情,他耷拉着一张憋红了的脸,明显他混入了太多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其说这是郭德纲教给别人的处事方式,倒不如说这些都是郭德纲多年来自己处理问题的准则。这就是高晓攀眼中那个睚眦必报的郭德纲,那个嫉恶如仇的郭德纲,他过度消耗了自己,枪打出头鸟,他让自己成为了众矢之的。

高晓攀访谈谈郭德纲(德云旧将高晓攀眼中的郭德纲)(13)

如今高晓攀的“嘻哈包袱铺”市值过亿,发展过程平稳,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而高晓攀自己在相声圈当中口碑也很好,至少没得罪什么人。他能和德云社这帮老伙计们一起把酒言欢,也能和所谓的主流相声圈的同行们谈笑风生,他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游刃有余。

把郭德纲研究透了的高晓攀也有自己的做事准则,他常引用一句话:“十分伶俐,留七分,露三分”。这就是高晓攀和郭德纲最大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