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樊娅楠)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再获殊荣!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60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其中,青海省靶向发力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经验做法榜上有名。
“表扬既是激励,更是鞭策。”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咱青海的生态变化有目共睹,作为一名青海人,我为之自豪。”
“这让我们兴奋不已!在青海,谋生态保护就是谋全局、谋长远、谋根本。”
“生活在青海,这几年感触最深的就是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生活在绿水青山的优美生态环境中,心头的幸福溢于言表,也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
“中华水塔”持续丰沛润泽,绿色低碳循环成为发展常态,“大美青海”愈加洁净美丽,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青海方案”……
青海何以获此殊荣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区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获此殊荣,背后蕴藏了怎样艰辛而荣耀的奋斗历程?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把的殷切嘱托和关心厚爱转化为保护青海生态环境的不竭动力和实际行动,近年来,我省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紧盯“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担当,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聚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是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是对省情定位认识的再把握再提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再丰富再深化。”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青海方案”行稳致远
翻开中国的生态版图,72万平方公里的大美青海,有着最“大”的价值和最“美”的颜值,三江源、祁连山,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绿色明珠”,如同耀眼的坐标熠熠生辉。
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6.3%增加至7.5%,荒漠化、沙化土地呈“双缩减”趋势,地表水出境量超900亿立方米,湿地面积7651.78万亩。
青海湖水体面积较十年前增加了近220平方公里,藏羚羊由1万余只增长至7万余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700多只,青海湖裸鲤数量比保护初期增长42倍。
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三大江河出省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湟水河达到Ⅲ类。
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1.7%,圆满完成西宁“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海西州、玉树州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4.2%、85.4%,群众举报办结率99.7%、98.9%……
一连串成绩与数据,折射出青海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坚实步伐,一系列“青海方案”行稳致远——
强化顶层设计,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固地基”。2021年8月,省委印发《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七个新高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规划和发展思路,成为引领我省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筑牢框架”。我省持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在组织召开相关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基础上,为顺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将“省委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调整设立为“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相关省领导和省有关部门单位协同推进工作的领导协调机制。
履行重大使命,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添砖加瓦”。高质量编制实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生态经济、保护“中华水塔”“四地”建设等规划方案,有序构建碳达峰“1 6 23”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先后实施三江源、祁连山、环青海湖等“五大生态板块”生态保护修复。
青海成为全国唯一
“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瞬间随电波传送到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此时,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黄河乡生态管护站管护员索索正和其他管护员一起,围坐在气温已在零下二三摄氏度的草原上,聚精会神地收听收看开幕直播。
自从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索索便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生态管护员,每天在海拔4000多米的黄河源头,骑着摩托进行日常巡护。
“十几年前,不下雨,风沙大,湖水干涸,踩在干枯的牧草上,沙沙地响,好像就要断了一样。”索索至今记忆颇深。如今,通过持续生态建设,黄河源头水草肥美,“千湖美景”重现。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国家公园建设的样板和典范在青海。我省自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至今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全面完成试点任务,青海湖和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式启动,成为全国唯一的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
做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等30个省管自然资源保护地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完成大通、刚察等6县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探索开展昂塞大峡谷自然体验等国家公园特许经营试点。
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将109处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至79处,总面积增加3.41万平方公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形成……
扛起源头责任、展现干流担当,积极融入推进黄河国家战略,从上至下,从抓好顶层设计到贯彻落实好每一项工作部署,上万个像索索一样的管护人员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管理方式,积极发挥作用、倾尽全力救护各种野生动物,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科学施策木里新生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牢记“国之大者”,锚定“生态立省”,打造“生态高地”,奔走在青海大地,一个个镜头不期而遇、触动人心——
巍峨绵延的祁连山被苍茫的绿色覆盖,整治的矿山已被披上郁郁葱葱的盛草“新装”,与蓝天白云、湖泊和湿地交织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牧民罗加重操旧业,畜起牛羊,入股村合作社,心中还盘算多养几匹马,将来搞个生态马队,带游客感受体验草原风光。
我省科学精准施策,大力推进木里矿区综合整治,聚焦木里矿区的这个“点”,延伸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一条“线”,覆盖全省生态保护与修复整个“面”,高标准完成798个“问题图斑”整治任务,大力推进三江源核心区“全域无垃圾、禁塑减废”专项行动,解决了高寒矿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难题。
国家公园呈集群发展,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国土绿化面积不断扩展,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绿色低碳理念贯彻加深……今日之青海,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日益增强。
用积极的行动和作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好经验,青海正在行动中描绘着高原大地上山脉、水脉、人脉交相辉映的绿色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