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人民网四川频道以《成都理工大学:以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建设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题,报道了成都理工大学近年来为国家、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文章从"科研报国""抢险救灾""环境保护""脱贫攻坚"四个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努力与成绩,为成都理工大学的家国情怀点赞!

造高铁的高校(打破西方技术垄断)(1)

在科研报国中落实党的号召

成都理工大学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结合学校近年来党建工作成果,从不断涌现的时代先锋中选树先进典型,组建师生"楷模报告团",举办"我身边的成理楷模"主题教育报告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不忘科研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为攀登"珠峰科学研究计划",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引领和政治保证。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在重大办学问题上把好政治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党委决策的"一线贯通",组织科研团队全面参与了以川藏铁路为代表的16条高速铁路、17条高速公路、68个水电工程、19座山区机场以及多个核基地的科研建设工作,解决了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中一批关键地质工程技术难题,为工程进展中的防灾减灾提供了强力保障

造高铁的高校(打破西方技术垄断)(2)

成都理工大学党员教师参加川藏铁路建设科学考察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党委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大力弘扬"三系"精神,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围绕我国核与辐射安全和高精度放射性勘查需求,通过自主研发、科技攻关,在核仪器仪表、核电子学、核分析检测等核技术应用领域,形成了以航空伽马能谱探测等为代表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技术和装备,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该领域的长期技术垄断,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葛良全教学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核技术教工党支部获评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造高铁的高校(打破西方技术垄断)(3)

党员教师与黄大年同志一同验收"863计划"重大科研项目

在抢险救灾中展现专业精神

学校大力弘扬"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理工精神,广大党员、教师以电影《攀登者》主角原型——学校校友邬宗岳为榜样,将老地质人能吃苦、勇攀登、甘奉献、敢牺牲的精神与新时代科学防灾减灾技术相结合,努力打造地质灾害防治战线上的"铁军尖兵"。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将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技术及监测预警系统应用于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在贵州、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成功预测和处置了200余项重大地质灾害,保证了50余座城镇、数十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支部党员在"5·12"汶川特大地震、"8·8"九寨沟地震、茂县"6·24"特大山体滑坡等国家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听党指挥,闻令而动,尽锐出战,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先锋队,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优良作风,全面参与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灾情评估、灾后重建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抢险救灾第一线,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党员赵其华同志作为四川省公立高校的唯一代表,获得"四川省防汛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党员冯文凯同志获四川省"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优秀党员称号,支部获得四川省"6·24"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抢险救灾先进党组织四川省先进党组织等荣誉,获评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造高铁的高校(打破西方技术垄断)(4)

党员教师深入九寨沟地震现场

在环境保护中维护生态安全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运用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新技术,助力"美丽中国"战略。生态环境学院党委将党建工作与学科发展、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研究相结合,深度参与九寨沟火花海景区地震灾后重建、若尔盖草原沙化问题防治研究、青海木里渣山生态恢复工程效益评价等国家重大生态修护工程,组织党员开展科研技术攻关,不断创新生态修复方法与技术,发明了系列改性粘度时变与生态修护材料,破解了地质环境脆弱区深埋长大隧道涌突水、震后世界自然遗产地修复保育等世界级难题,形成了重大地质灾害生态恢复、重大工程创面修复的关键技术体系,使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贡献了九寨沟火花海生态保育的"中国方案",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联盟高度认可,也赢得国内外一致好评,为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作出重大贡献。

造高铁的高校(打破西方技术垄断)(5)

党员教师参与九寨沟火花海景区地震灾后重建

在脱贫攻坚中体现使命担当

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学校一流学科和人才优势,深入实施"人才支撑""教育帮扶""科技支持""文化传播""产业助推"五大行动。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西藏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项目组,受国务院扶贫办委托,连续三年四次进入西藏开展评估工作,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弘扬"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将临时党支部建立在辽阔的雪域高原。在高海拔、缺氧等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支部党员守初心、担使命,发扬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拼搏精神,足迹踏遍西藏31个县(区)、总行程超过100万公里,圆满完成西藏高海拔缺氧的脱贫攻坚科研调查工作任务,为西藏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突出贡献,事迹入选"首届新时代四川高校十大党建创新案例"

造高铁的高校(打破西方技术垄断)(6)

党员师生在西藏日喀则开展脱贫评估工作

选优配强扶贫工作干部队伍,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精选4位优秀年轻干部驻村一线开展工作。党员夫妻、黑水县驻村扶贫干部刘山和"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李志慧春节返乡探亲期间,在湖北荆门老家主动请缨,参与当地志愿防控工作,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线。阿坝州黑水县扶贫干部韩正林,在挂职县委副书记期间,足迹踏遍黑水17个乡镇、64个贫困村,为帮助当地农户解决蔬菜滞销的问题,积极上门联络四川各大高校,建立了当地绿色蔬菜直供高校食堂的销售渠道,被当地村民亲切称为"莴笋书记"。韩正林荣获"四川省2019年脱贫攻坚一线优秀扶贫干部"称号。布拖县觉撒乡扶贫干部黄文峰,在疫情发生后作为全县第一个返岗的扶贫干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扶贫扶志,千方百计为贫困户联系务工单位,用心用情为当地孩子播种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宜宾高县扶贫干部华贵东,主动探索"党建 产业扶贫"模式,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先锋队,帮助当地农户代采代销茶叶,保证当地茶农在疫情影响下仍能增产增收。四名扶贫干部的先进事迹,生动绘就了成都理工大学脱贫攻坚的"群英谱"。

造高铁的高校(打破西方技术垄断)(7)

成都理工大学扶贫工作干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强化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为核心,突出一流地学优势,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在科学研究、脱贫攻坚、抢险救灾、环境保护、协同创新等一线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引领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充分体现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社会价值和重大贡献。

欢迎关注"成都理工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第一时间获取关于成理的最新资讯!

素材来源:人民网、成都理工大学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