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园祭是日本三大祭之一,是京都市祇园町的八坂神社在每年7月举办的祭祀活动,以前叫祇园御灵会

日本怨灵真实(日本怨灵传说系列)(1)

祇园祭的山鉾巡行 鉾,音同“矛”

祇园祭名称的由来

祗园祭的主办者是八坂神社,那为什么被称为祇园祭呢?

我在我的另一篇文章《聊一聊日本版的“灭佛运动”》里也介绍过,日本曾经有过神佛习合的时代。神佛习合,是指日本本土的神祇信仰和佛教信仰相融合,形成神佛合祀的宗教现象。具体表现为神社内建佛堂,佛教寺院建神社等,这种做法直到明治时期才被强行分开。

在神佛习合的时代,八坂神社被称为祇园社。祇园社祭祀的牛头天王被认为是佛教圣地祇园精舍的守护神,被称为祇园神,同时也被认为是药师如来的化身。后来,神社的名称和周边地名也被民众称为祇园,所举办的祭祀活动也被称为祇园御灵会。

之后根据明治维新的神佛分离令,祇园社更名为八坂神社,为了弱化佛教色彩,祭祀活动也从祇园御灵会改为祇园祭(但是祇园这个名称本身就是佛教名词)。

日本怨灵真实(日本怨灵传说系列)(2)

日本怨灵真实(日本怨灵传说系列)(3)

什么是御灵会?

古代日本人相信疫病等灾厄的出现,是怨灵作祟造成的。所谓御灵会,就是为了安抚制造疫病、灾厄的怨灵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受一些影视作品影响,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平安京(现在的京都)是个规划清晰、美丽的城市,实际上当时的京都高温多湿,人口集中,因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不当,污水和饮用水混合等原因,经常发生疟疾、痢疾、麻疹等疫病。另外,鸭川(京都的一条河流)在梅雨季节经常泛滥成灾。

但是古人的科学素养没那么高,于是认为疫病等灾厄都是在贵族权力斗争中失败,带着怨气死去的怨灵作祟造成的。于是,为了镇灵消灾,人们会举办祭祀活动安抚这些怨灵。

公元863年的春天,疫病流行,于是5月20日,朝廷在皇家庭园神泉苑举办了御灵会,祭祀早良亲王、伊予亲王、藤原吉子等六位被民众认为是含冤而死的怨灵。这次在神泉苑举行的御灵会,是日本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最早的御灵会。

但是这之后疫病仍然不断,到了公元869年,以京都为首,日本全国再次爆发瘟疫大流行,于是,神官卜部日良麿在神泉苑立了代表当时郡国数量的66根矛,将诸国的怨灵转移到矛中,借此驱除诸国的污秽,并向八坂神社派出3座神舆,举办了祈求灾厄退散的祇园御灵会。869年举办的这场御灵会,被认为是祇园祭的起源,所以祇园祭的历史相当悠久,2019年刚庆祝祭典举办1150周年。

日本人对灵魂的理解:从亡灵到祖灵、怨灵,再到御灵

人死后的灵魂是亡灵,除了亡灵,日本人还相信祖灵、怨灵、御灵的存在。

祖灵,也就是祖先之灵,与亡灵是有区别的。祖灵指的是具有守护神属性的祖先们的灵魂集合体。按照日本传统宗教神道的观点,刚去世的人的灵魂是污秽的,在长时间持续地接受亲人的祭祀、供养后,灵魂会逐渐得到净化,最终在三十三周年忌日(各地区不同,有些地区是五十或三十周年)时失去个性,融入由代代先祖灵魂组成的灵体中,作为家族的守护神(氏神)或者当地的土地神,守护子孙后代和土地。

所以,祖灵是一个灵体,而不是很多灵体。另外,这也说明了日本人认为普通人死后也能变成神灵,这是日本文化里特殊的一点。

怨灵也很好理解,因为中国也有这一概念,但我们对待怨灵的处理方式是镇压它,消灭它,而日本人却会祭祀、供奉怨灵,甚至把怨灵捧为神灵信仰。

御灵,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对灵魂的尊敬说法,日语里,“御”是一种敬称;二是指含恨而死、作祟降灾的怨灵。把怨灵奉为神灵信仰的习俗,也称“御灵信仰”,这个词的“御灵”,取第二种含义。

但并不是所有怨灵都能成为御灵,成为御灵是有条件的,第一,生前是俊杰;第二,含冤死去。

上述的神泉苑御灵会祭祀的六人,无一不是贵族阶层。我的前两篇文章里提到的崇德天皇和菅原道真,就是日本御灵信仰的代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