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余冰玥

画一张动漫肖像代表一个国家,很多人一同填充人设并努力查找真实史料进行佐证。

用一段代码解答“2022年8月5日是今年的第多少天”,谁的代码逻辑越完善,越能得到群里大家的“点赞”。

敲击口香糖瓶身组成一段打击乐,多人合作把一段节奏变成一首歌......

这些看起来新潮甚至有些奇妙的爱好“同温圈”,正在由00后重新构建。饭圈、绘圈、转笔圈、语C圈……这届年轻人拥有许多基于兴趣划定的社交圈,喜好多样且个性化,兼具独立与创意。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00后的成长与社交轨迹是线上与线下的共融。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00后生活方式洞察报告》显示,00后都是课内外自我增值的“平衡大师”。他们当中的59%会在文化教育领域进行自我投资,在兴趣上通过多元体验丰富生活。

圈子本身没有代际之分,也不存在年龄界限。对于00后而言,相较于功利性的目标,用真挚的兴趣与热爱解锁一些社交圈子新玩法,正在成为学习之余的新鲜尝试。

00后该怎么崛起的(00后的圈子有多牛)(1)

视觉中国/供图

“打假”历史科普视频

“中世纪的人到底隔多久洗一次澡?”在历史兴趣群里看到这个历史问题时,初二学生钰涵的好奇心瞬间加满。

“很多讲中世纪历史的视频,都会强调中世纪欧洲贵族不爱洗澡,事实可能不是这样。”为了探究“中世纪洗澡之谜”,钰涵和小伙伴去到图书馆,并从官方历史网站寻找史料。他们找到了许多中世纪的图画手稿,发现其中记录了很多当时人们洗澡的资料。确认史实后,钰涵和小伙伴们去错误视频的评论区积极“打假”。“上面有很多误区,我们想纠正它”。

给历史科普类视频“打假”,只是钰涵所在历史小圈子里的有趣玩法之一。小升初假期,钰涵和班里其他爱好历史的同学,组建了一个小兴趣群。渐渐地,身边喜欢历史的同学越来越多,加入其中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这个小群里,大家会分享一些小众冷门的史料,如果有人提出了历史相关的问题,大家就一同上网寻找史料,证明或反驳某一观点;若是偶遇一本绝佳的历史书,也一定会有小伙伴在群聊中分享。

大家会为自己感兴趣的国家和历史人物创造一个形象,这一玩法被称为“国家拟人”。群里的小伙伴充分了解每个国家的历史,慢慢把形象填充得更加丰富饱满。人物设定往往来源于真实的国家历史,例如当地国民的人种形象,并用史料记载的具体事件反映性格,还有人会将其画成科普向小漫画。

“如果有人分享的设定中有很符合史实的地方,我们会把它单拎出来,让创作者详细解释一下;如果某个设定不符合史实,就会询问设定的原因。”钰涵很喜欢大家线上线下的交流。

而对于历史本身的讨论,在这个圈子里是随时随地发生的。“我们不会刻意地寻找某一话题或是组织活动,往往是几个好朋友一起外出玩,就开始谈论起历史,无论是国外国内、古代现代,我们有疑问或感兴趣的主题,都会聊得很开心。”

钰涵最近关注的问题,是二战后的东德经济发展,起因是看历史书时对于经济发展增速的疑惑。经过多方史料搜集和对比,钰涵和朋友们逐渐了解到更多历史细节。比如东德经济发展中存在经济体制僵化问题、原本经济基础就相对薄弱,且有一些工业设施作为战争赔款被拆走......“课本是一个大纲,比较笼统,课本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或者事情的缘由。”

“可能圈外的人都会觉得我们这群初中生聊得好冷门、好深奥,大家都看不懂。”钰涵认为,冷门和热门都是相对的,在兴趣面前深奥也不足为惧。“历史人物和故事都那么有趣,值得我们去挖掘。”

“00后的兴趣表达变得更多元,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师陈武认为,00后在追逐主流领域的同时,也对一些专业、精深的小众领域表示出热爱。过去人们追求的可能是适应社会、做在大众眼中“有出路”的事情,而00后越来越意识到“我喜欢”很重要,即使这件事不一定赚钱或得到大众认可。“当他们投入自己的‘小众’兴趣爱好同龄人群体,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人人戴着面具的现代社会中,收获更纯粹的群体性快乐。”

成绩只是附赠品

软件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殷曦,有一个8人的小群。随手点开他们的群聊,会发现大部分信息都是一群奇怪的“乱码”,有时候则会是一个简陋的小程序,点开一看是个音乐游戏——“吃掉这只鸡”。

听上去似乎有些无厘头,实际上却是殷曦等人的“宝藏”小圈子。群里的成员有的是舍友,有的是认识的新同学,大家都学习编程课程,小圈子则是大家进行代码写作的“秘密基地”。

最早建立这个群是在大一“C语言”课程开课后不久。当时的殷曦对于代码懵懵懂懂,只能打出最基础的“hello world”。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在殷曦的眼中,编程从一堆枯燥无味的字符,逐渐变成创造一个完整逻辑世界的新尝试。

编程逻辑必须层层递进,严丝合缝,稍有一点错漏,就会无法读取。殷曦逐渐从这类逻辑游戏中品尝出一丝丝乐趣,常常会在学习之外,冒出一些有趣的新想法,并试图通过代码进行转化。

一人的想法总是有局限的。殷曦周围好几个同学都对编程有着独特想法,几个人一拍即合,“发明”了一种互动小游戏——在课程作业之外,选择一个小课题,大家一同用C语言写出来,比比看谁写的代码更优质,再讨论更好的改进方案。

小课题五花八门,有时是最简单的“x月x日是xx年第x天”,有时则上了难度:如何用最短的代码分析两个线性表,并把两个表中不重复的元素整合到一个表中。“不同人的逻辑分析方式不一样,大家都把自己的代码发到群里,有时会激烈争论:你的代码没有我的好;更多时候是感慨:原来这样写更简便。”殷曦说。

对于很多人而言,写代码是一件令人“头秃”的事情,对于殷曦而言则是某种快乐的游戏,更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交流过程中被锻炼出来。大一下学期,殷曦申请了某个编程类科研项目并担任组长,制作了一款“高校社团助手”小程序,作为新生项目成果获得学院评比二等奖。

“成绩可能只是练习的附属品,大家在圈子里一起为了真正感兴趣的事物锻炼自己的思维,那种相互学习、一起进步的感觉,才是更让我开心的事情。”殷曦说。

“很多人会把学习当作任务和取得高分的手段,机械化和功利性很强,但只有兴趣才能激发内在的动力。”陈武指出,这届00后学习新技能,不是为了仅仅满足父母期待和功利目标,而是内心真正感兴趣、想要尝试和创新。“这或许能激发更大的内在潜能,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是兴趣,更是个人表达

“一段旋律怎么变成一首歌?”在看完B站00后UP主Vicky宣宣的音乐创作视频后,从小喜欢音乐的15岁女生楚然兴奋地和周围小伙伴讨论了许久。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她和几个小伙伴组建了一个“用爱发电”的小翻唱群,学着用身边触手可及的小物件制造出不同的声音,并组合起来形成一段完整的旋律。

楚然从小学1年级开始学习电子琴,按照爸爸的想法,“培养乐感就可以,不需要考级”。因为这份自由,楚然更倾向于把学音乐当作游戏,“感受不同音色中不同的色彩”。

群组的成员大多是在同一琴房的小伙伴,也有楚然的同班同学。大家往往会挑选最近比较喜欢的歌曲,尝试用不同的声音体现出来。有时,可乐打开瞬间的气泡声、酸奶喝到最后一口的“簌簌”声、摇晃装了一半沙砾的罐子声,配上学声乐同学的和声,就能成为一段动人的伴奏。

“大家根据灵感选择不同的声音,分工也是凭借兴趣。有的同学声音很棒,他就是我们的主唱;有的同学很有想法,能找到很有趣的声音;有的同学比较擅长用软件,我们就会把混音部分交给她。”楚然说。

尽管小群建立的时间不长,设备也不够专业,但大家有许多有趣的创意和足够的热情。遇到好听的音乐,群里的小伙伴会随时同步发在群里;空闲时,他们会线下一起去采集大自然的声音,比如雨滴滑落屋檐,还有夏日的蝉鸣。

楚然和小伙伴们还没有把作品发到网上,更多是自娱自乐。“看到网上很多‘大神’级原创视频,我们的作品还不够。但我很喜欢这一种圈子玩法,仿佛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们在做的是自己想表达的音乐。”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罗琳曾在研究中指出:“网络社会使青年圈层的广度、深度与强度得到强化,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当代青年,更是圈层中最具活力与生命力的主体。”00后社交圈,更多的是自我意志、个人爱好、审美以及价值观的表达。

“00后在逐渐‘觉醒’。”陈武认为,如今的社会环境允许年轻人个性化发展。相较于80后、90后,00后的个性更加突出,也更注重个体表达。通过观察父辈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精神追求上不想过多地被传统价值观束缚,向往自由,更倾向于追求自己的声音。

而各类“圈子”满足了年轻人在孤独的原子化社会中对于人际交往和归属感的需求,同时提供了“能力感”。“所谓能力感,就是获得认可。在工作学习中,可能你很努力却没能获得满足。如果能够在别的圈子得到一些补偿,虽然不一定能产生经济效应,但能在圈子之内不断得到认可和激发,甚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陈武指出,当这种能力感迁移到其他活动,可以为其他新尝试发掘更多可能与自信感:我能做好这件事,其他事情也能够做成。

“万物皆可圈”。00后们正在将爱好与兴趣发挥到极致,构建出与现实世界相互交织的社交城堡。年轻人喜欢二次元,也爱历史科技;热爱生活点滴,也喜欢学习新事物。他们的兴趣社交圈,正是一个个包罗万象、蕴藏自我表达的开阔世界。

(文中00后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郭韶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