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林夕经典语录(句句倾城的林夕)(1)

文 | 叶伟民

“叶伟民写作内参”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授权

林夕填词了得,文章却写得不怎么样。我在一个社区咖啡厅里翻过他的《十方一念》,就如一个碎碎念的沧桑少年,叨念着旧事掌故,外加“港词”泛滥,多少有些佶屈聱牙。

最终还是应了那句:上帝给谁都不会太多。但林夕已经很受偏爱了,即使他什么也不做,就凭他写过的4000多首歌,已经在音乐史上留下一页半张。歌手古巨基回忆初到他家,像进了一个图书馆,一堆一堆地占据了从客厅到卧室的空间。

林夕说他有5000多本藏书,而且对此有着“购物狂”般的嗜好。每到书店,他都像一个贪婪的白富美“把一列衣服都扫走”那样批量入货,以致店员以为他是图书采购员。于是,一个讨厌的问题总伴随他——“这么多书你能看得完吗?”在林夕看来,这是个忧伤的问题:“就我这一生的力气以及我这把年纪,去日苦多,所以应该是看不完的。”

但于我们来说,这个回答着实让人宽心,远非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那样让人绝望。既然5000本书就能滋养出一个词家,对我等来说,哪怕通晓十分之一二,收效也相当可观了吧。

那问题来了,林夕究竟是怎样读书,才得以句句倾城?

读通透,如有佛助

关于阅读的目的与态度,林夕曾这样自述:“读书乐趣第一,没趣而有用的,看了也是虚不受补,知而不能行,过目即忘,伤眼伤神浪费生命。”

林夕敏感且早熟,阅读的志趣从小学中期就开始萌芽,到中学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批启蒙读物充满古典主义气息,例如《三国演义》、《三言二拍》、《红楼梦》、《宋词选》等。

紧接着,金庸来了,并成为林夕最喜爱的作家之一和重要的创作源泉。中学的一个暑假,林夕沉迷金庸小说而遭母亲和妹妹的责骂。后来,他有机会为金庸武侠剧填词,《难念的经》、《天下有情人》、《刀剑若梦》等经典,创造了一个剧、演、乐俱佳的港剧黄金时代。

金庸的书林夕读得最通透,在长途飞机上完成《难念的经》后,自觉通了奇经八脉,日后“一写佛,便如有佛助”。

爱情的“二手经验”

林夕的词不仅能婉约华丽、禅意深邃,还能豪迈沧古,洒脱豪情(这一类虽产量不高,但相当讲究)。这种风格跨度,得益于两个阅读源头——金庸和亦舒。林夕说,亦舒曾是其枕边书,虽然很晚才读她,却从中“学会了许多人情世故的简易写法,应用在歌词上又接地气”。

26岁时,林夕哮喘病复发,睡不着,只能直着身子枯坐。于是随手拿来亦舒的三本存货,结果入坑了。(以下引号内内容为林夕自叙)

“ 亦舒故事场面处境都短无可短,作者也好像不耐烦做微雕式处理;反而是人物短小精悍,抵死(粤语,大意为“要命”)辛辣的对白穿插剧情间,两句话交代过去,就换新篇了。一路看去,如清风送爽,实为床头机舱酒店恩物。”

小说林夕经典语录(句句倾城的林夕)(2)

亦舒,小说家,其哥哥倪匡亦是作家

虽然如此赞赏亦舒,但林夕认为她也有“祖师爷”,那就是张爱玲。这是林夕对情歌认识的起点。他和另一个同学中学时代曾文艺到牙齿,做着那个时代文青的傻事,例如用张爱玲的口吻相互问候:“你穿得跟药水似的,是不是来上医局呢?”对方说:“我们别只顾着谈恋爱,反而没有时间恋爱。”

在歌曲《给自己的情书》里,那句“你要别人怜爱,先安装一个药箱”便相当有张氏情话的遗风。对于张爱玲的作品,林夕后来这样评价过——

“ 而张爱玲,人物不是更阴沉就是更苦命,对白也更歹毒,往往以各自的机心算计交手,那世界黑起来,连一盏灯都不留给你。你得专心投入地咀嚼,直看到透不过气来,于病中人失眠人,都属毒物。”

孰轻孰重难以定论,但基本可以肯定,那次病后,亦舒成为了林夕的枕边伴读。此后,张小娴、罗兰•巴特等人也为他的爱情想象注入新元素。后者的《恋人絮语》更被他列为“写情歌必备的工具书”。

小说林夕经典语录(句句倾城的林夕)(3)

罗兰•巴特,法国作家、思想家

“ 我认为的工具书,你可以从中获取很多二手经验的。毕竟一个人不可能“人尽可夫”地谈很多次恋爱。所以我只能从张爱玲、亦舒、张小娴她们的小说中获取二手经验。”“北岛影响了我初期词风”

在一次公开分享上,林夕随身带了一本《北岛诗歌》,而且是1986年版的。八十年代朦胧诗风靡内地,也飘溢香港。正在港大念中文系的林夕偶得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旋即被击中。

“ 当年作为一名文艺青年,当我看到的时候简直惊为天人。(这句诗)在朦胧之中其实有一个无限延伸的可能,这句话其实可以打尽上至贪官,下至十四巴港女(注:之前爆红网络的在路上怒扇男友14巴掌的香港女生),其实都是同一个道理。对于我来说,可以把这种风格融入到我的歌词里,是一种非常痛快的体验。”

小说林夕经典语录(句句倾城的林夕)(4)

北岛,中国当代诗人

林夕承认,北岛的朦胧诗影响了他刚出道时词的风格,主要在思想层面。而禅意和修辞,则受现代派诗人周梦蝶熏陶。周在台湾影响极大,其诗句独特玄妙,既有东方古典的睿智,也有西方基督的宗教情怀。

林夕还迷中国古典诗。苏东坡占据其诗人清单的头把交椅,其次还有李商隐等。

“ 自中三开始,已好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用一种比较浅白的方法去阐释一些现在看的禅宗公案,表达出他做事为人的豁达。”为了创意和好奇的书

林夕很宅,仅有的私人时间都留给了书。他说:“即使失去渐渐成为负担但又美丽的身外物,有书给我看就可以了。”

有一次一个朋友非要请林夕参加饭局。林说有本书刚开了头,难得有空,想好好读完。后来朋友得知,他是为一本叫《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的书拒绝了他。

林夕的阅读志趣在外人看来相当飘忽和冗杂。除了文艺书籍,一些纯粹为了创意和满足好奇心的书也出现在其书架上。例如法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博诺的《Six Thinking Hats》(六顶思考帽)。

《六顶思考帽》所强调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它只能允许思考者在同一时间内做一件事情。思考者要学会将逻辑与情感、创造与信息等区分开来。这一概念就是“六顶思考帽”的方法。戴上任意一顶帽子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

小说林夕经典语录(句句倾城的林夕)(5)

爱德华·德·波诺,法国心理学家

“ 作为一个填词人,学术方面的东西还是要多看的。但是当你看完这些修辞的、创意的书之后去创作时,你会想着你头上的那顶绿帽、黄帽、红帽,怎样才会有创意呢?其实你不需要刻意想的,你想出来的东西将会是很机器化的塑胶品。”

此外,李欣频的《诚品副作用》也是林夕创作的“参考书”。这是台湾有史以来卖得最好的广告文案作品集。在一段时期,他将这本书放在随手可及的位置。

“ 这对写词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是有关系了。全世界最难卖的东西里面,其中一种是书。(广告语)可以哄你下单,(让你)觉得那本书是很好看的,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所以(书里面)那些文字都是非常精炼,非常准确,可以吸引他人眼球的书。你不看真的是非常亏的。”

小说林夕经典语录(句句倾城的林夕)(6)

李欣频,台湾著名广告人、女作家

可能有些意外,林夕还涉猎政客的演讲稿。其中一本是《The Penguin Book of Twentieth-Century Speeches》(二十世纪经典演讲)。林夕建议只看英文原版,认为一来翻译折损了语言的魅力,二来政客所散发的“煽动”的力量,看原版可以学到真正的修辞手法,胜过很多修辞学的专业书。

株连九族串联法

林夕创作歌词,无论速度还是质量都已是行业标杆。这首先得益于他快速且高质的阅读方法。梁文道曾称赞林夕读报相当专业,一天7份且见解丰富。于是就劝他动手写点东西。后来他真写了,还连年出集子。

“ 大家不要带着功利的心去看书,如果想着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什么益处,那就像是在做功课一样,把它当成教科书,而不是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了。如果你不把看书作为一种乐趣的话,是很难让阅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习惯的。”

在一次分享中,林夕详细介绍了他的读书法——“株连九族串联法”。具体是以一个中心问题为圆心,按相关性扩大阅读半径,由此将原本无甚关联的作者和书籍,按照一条“探索的路径”联结起来,成为一个体系。

或者说,这是由“问题意识”推动的网状阅读法。

有一次,林夕的妈问他“雍正‘传位于四皇子’的传说是不是真的?”林夕先去看了台湾历史学家丁燕石写的《雍正今夜夺嫡》。这本书用了相当多笔墨分析康熙和雍正两人的性格,然后穿针引线地分析雍正到底是篡位还是继位。

由康熙的性格出发,林夕又翻开了史景迁的《康熙》。此书从康熙奏折上的批文以及他发过的所有谕旨来研究他。再往外探,林夕又读了很多关于这段历史的书,包括野史。

小说林夕经典语录(句句倾城的林夕)(7)

丁燕石,台湾著名学者、畅销书作家

“ 野史是很好看的,你越看就越容易“野”出去。甚至央视拍纪录片的时候也会翻出一些野史来,拍一些看起来很假的戏。譬如有一段说雍正在康熙临终的时候给了一碗有毒的参汤给他。看到的时候,作为一名读书人,我就觉得很开心。当时我在想:切!康熙都不吃人参的!因为我看过的资料太多了。”

串联法阅读后,最终还是要让信息和知识起化学反应。林夕的体会是:当你对某些学问的研究足够深入时,就会悟到“学问皆相通”的道理。他研究花鸟鱼虫的书时,看到一句古语:石无苔,则无韵;花无蝶,则无趣。大受启发,便用到他的歌中去。

“ 如何显得一首歌大气……在正歌的部分小气一点咯。先做一个细致的铺垫,然后再一个有力的承托下,副歌自然显得大气。但是如果你一上来就气势磅礴,到副歌的时候就已经不成大气了。”

小说林夕经典语录(句句倾城的林夕)(8)

史作柽,台湾哲学思想家、诗人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就不难明白他在《北京欢迎你》的开头,轻轻柔柔地先来一句“我家大门常打开”了。

每一份才华都不会从天而降,均有其轨迹和密码。林夕的阅读,无论从志趣、领域和方法都异于常人,我很怀疑其可复制性。

但有一点是无须怀疑的,那就是你首先要成为一个“认真”的人,甚至像林夕一样,成为一个某种意义上“较真”、“偏执”的人。如能这样,你一定能做好一件事情。

“ 我曾是个偏执的人,至今亦然,只是偏执的事情不一样了。很努力很努力的故事,不外乎为了做好一件事,不惜一切代价,例如把辞典当小说读、看戏看书不忘想着哪里可以入词。偏执,也不外乎喜欢上一套剧,就把原著也找来看,且边放映剧集,边对原著,比较其中差异、要添加删减的原因。每喜欢上一个玩意,都会用学术研究的精神、时间,投入其中。”

“叶伟民写作内参”,关注一切文字与表达之事,构建互联网时代写作元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