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定义:收敛性思维:收敛性思维( convergent thinking) 亦称“辐合性思维”、“求同性思维”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选择出最有价值设想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与“发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或“求异性思维”相对主要特点是求同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如学生从教材和参考书的各种论点中筛选出一种方法,或归纳出解决问题的一种答案等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是从所给的众多方案中引出一个正确答案或引出一种大家认为最好的或常规的答案主体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围绕既定核心进行全方位地思考,运用比较、排除、综合、概括等方法,最终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思维方式(百度百科)当我们要求学生判断以不同速度开往芝加哥的两辆火车哪一辆最先到达时,我们在锻炼他的收敛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机器人的专长(教育的未来P65),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评价(信息技术层面来看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核心概念定义:

收敛性思维:收敛性思维( convergent thinking) 亦称“辐合性思维”、“求同性思维”。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选择出最有价值设想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与“发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或“求异性思维”相对。主要特点是求同。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如学生从教材和参考书的各种论点中筛选出一种方法,或归纳出解决问题的一种答案等。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是从所给的众多方案中引出一个正确答案或引出一种大家认为最好的或常规的答案。主体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围绕既定核心进行全方位地思考,运用比较、排除、综合、概括等方法,最终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思维方式。(百度百科)当我们要求学生判断以不同速度开往芝加哥的两辆火车哪一辆最先到达时,我们在锻炼他的收敛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机器人的专长。(教育的未来P65)

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智能机器可以对论述拿破仑战争起因的论文进行评分——也许很快就可以写出这样的一篇论文——但是他们无法从空白屏幕上写出《战争与和平》。要完成这种工作,需要人类的大脑,但是我们的学校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上,往往做得并不好。(教育的未来P65)

目前的教育现状应该是在不断地加强收敛性思维,而不怎么或者是无暇顾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为教育的评价体系放在那里。目前衡量一个教师教学业绩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成绩,而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重要指标也是相关的升学率或者是其他的学业水平测试数据指标,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然国家层面已经不断的出台相关政策并不断地在加强推进和落实。现在我想探讨的是如何在收敛性思维占主流的大背景下,进行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这也许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继续要知道的事情。下面就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强化收敛性思维,以提高学生文化成绩,使得自己能够站稳讲台。

一名教师的教学成绩是其能够站稳讲台的立身之本,没有良好的教学成绩,一个老师是无法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一席之地的,至少说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之下是这样的。在我自己十七年的从教经历中,我一直在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以便于稳定学生的学业成绩,虽然不能每次都名列前茅,但是不能一直都处在垫底的状态。特别是最近几年一直强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2005年的时间,我就尝试利用相机的播放功能,将数码相机的视频转投到教室内的电视画面上,以便于学生能够第一次直观的查看有丝分裂染色体形态变化模式图,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直观理解。2017年首次让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利用雨课堂的交互功能上课,2020年申请试用管控的平板教学,2021年下半年完全放开平板管控,让学生充分享受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带来的红利。

二、坚决杜绝作业出课堂,凡不是本学科的自习和学生其他的课余时间,一律不要求学生完成本学科的作业。

在教育严重内卷的背景下,科任教师提升教学成绩的另一法宝就是不断地强化学生的作业训练量,以至于在本学科的课堂之外,无限的“压榨”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在长期一线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某个班级的某一个学科成绩特别优秀,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是这个科任老师优秀,从而在课堂上提高了授课效率,从而使学生成绩优异,但是也不排除一部分老师过分地挤占了学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完成本学科的作业,从而使得学生在疲于奔命的状态下成为了做题机器。我个人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从来没有挤占过学生一节公共自习,最多是在早晨学生进班的时间会占用十分钟之内的时间背诵一些本学科的知识。凡是布置的作业最大限度地在本学科的自习上完成,如果完成不了那就放慢讲课的速度或者是减少作业的数量。

三、利用精准的数据分析系统,使得每一次的作业评讲都能够有的放矢,并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辅导。

利用作业系统,将每一次学生的作业都全部进行数据化的对比和处理,针对错误率最高的前五个习题进行集中讲解,同时也要利用精准的数据统计功能对做错学生的错因进行分类汇总处理,也就说一个正确选项为B的作业题,有70%的学生做错,但是这部分学生却有A、C、D不同的作答情况,也要对这些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哪个题哪个学生会,大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组建自由的学习小组进行“兵带兵”的作业辅导,而老师却可以将正答率最高的作业却有极个别同学出现不同的错误,进行精准的个性化指导。

四、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弥补教师技能盲点,课堂不断留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

充分利用b站和国家中小学云资源平台的资源,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共性的课本知识,借助于精选的资源辅助于教学,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有所描述,具体网址是:

https://mp.weixin.qq.com/s/8fxOor6fiX5ufvymzgvZaw 在新授课和习题课中,适当的将一些不是特别容易理解的知识点,留给学生自己通过平板进行资源的检索和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们不断的培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实践证明网络视频资源的讲课效果要比我们自己讲的要有效果,(至少比我讲得好)。

经过前面几种方式,实际上还是强化学生的收敛性思维,只是强化提升了效率也可说是提高了速率,如果大家都采用这种方式无疑是加速教育内卷而不是减轻负担,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现在流行的所谓的“智慧课堂”到底和“减负”之间的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一样,我想评价体制和教师的思维方式不变,智慧课堂只能是越来越“卷”到最后真的是到了拼装备的地步,这也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一直在人工智能领域里讨论的智能机器将引发伦理困境,在未来,有钱人可能真的和你我不一样。人工移植和增强将很快成为那些能够支付得起的人的现实。而有先天资源优势的区域会不会将资源相对匮乏的区域甩得更远,之前我们说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甚至会让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现在仔细点想想这么多年的信息化推进到底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信息化教学的工作有点像养育孩子,你可以高谈阔论养育孩子如何如何,但除非你真正地做过,否则你永远不会知道那是一种什么经历。

我们用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信息技术确实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养,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升,也锻炼了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这也许就是现在师生的立身之本。当教师和学生能够从题海中跳出,才使其具备了培养发散思维的基础和可能,我们不可能把教学成绩的提升与发散思维完全孤立,甚至是成为对立面,但就目前的测评体制确实不太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如何在夹缝中寻求新的突破口,如何使技术从促进学生收敛性思维向发散性思维转变,也许是我们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当一个教师站稳讲台之后,就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我自己在尝试做的不知道是否正确,但是我一直在做。

由于采用了信息技术赋能于教育教学,自己平时的备课时间有所减少,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更好地进行读书活动,每天早读之前我会将自己在前一天读的书中比较核心或者经典的语句读给学生听,并加上自己一点理解,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和古圣先贤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并且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学生一起交流,同时也在不断地鼓励学生通过书写方式进行交流,书写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纸质书写,也包括自媒体文章的发布甚至是聊天工具的及时互动。因为无论时间多久远空间多遥远,读写能力是我们能够与他人的思想和信息建立联系的必备条件。人类学的新三大读写能力:科技素养、数据素养、人文素养——是我们不仅能与他人交流,而且能够与机器沟通,更重要的是他们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数字世界。

另外一个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自我建模能力,这在目前我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是不大可能在学生群体中实施,但是我已经在自己的孩子教育上尝试了很久。一直在完成学业知识之外不断的培养其动手能力,特别是类似于乐高之类的拼装玩具。孩子自己的房间包括阳台都是大量的拼装玩具,最先是看着说明书一步步地将数万个零部件拼装完成,到后来就是选择不同套系之间的零部件进行自由的搭配和组合,制作出之前没有的产品。我自己不懂建模,也不知道这是否是培养孩子的建模能力,只是后来等孩子大一点后,就开始让其接触电子产品,通过游戏的方式拼装自己想要的家庭环境或者是自己喜欢的居住环境,最近又在组建“习讲堂”,想着让他通过建模的方式将已经失传的古代学院的样式通过立体的模型图再次呈现在大家面前。我想这应该就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途径吧。

总之,如果一个教师只考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可能没有现在的立身之本,但是只培养学生的收敛性思维,我们的祖国就没有未来。因此在培养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点,亦或是在应试教育还不能短时间消失的背景下,夹缝中寻求一种全新的突破,是摆在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做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