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争霸,沦为陪衬的东方齐国

周王朝取代商王朝为天下共主,太公姜尚因辅佐之功建立齐国,数代经营渐成东方强藩。

周平王东迁洛邑王权衰落,“华夏第一相“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齐国盐铁之利富甲诸侯,又以“尊王攘夷”之名,号令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可惜齐桓公病逝,齐国内乱甚至托庇宋国,晋国于城濮之战挫败楚国,拉开晋楚百年争霸的大幕,南北双雄急速扩张,齐国与秦国只能沦为陪衬。

载入课本的《晏子使楚》,展现晏婴灵活擅辩维护齐国声誉,也从楚国君臣的蔑视挑衅看出,齐国综合国际地位下降。

出使楚国以后,晏婴用两颗桃子,将齐景公帐下的三员悍将诛杀,即是“二桃杀三士”的典故,成为古代谋略的典范。

除去功臣悍将的齐国,达到晏婴设想的兴盛稳定吗?笔者带您认识晏婴与三位悍将的功绩,并从齐国结局剖析晏婴“二桃杀三士”的影响。

二桃杀晏婴三次(晏婴二桃杀三士)(1)

晏婴

晏婴——清正廉洁的三朝重臣

晏婴家族在宋国内乱后迁居齐国,至晏桓子时竟成为正卿,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23岁的晏婴非宗室亦无政绩,竟能袭得上大夫之职开始仕途,说明晏氏家族的苦心经营得到回报。

齐后庄公想借助晋国栾盈重新争霸,晏婴劝谏正视两国差距,齐后庄公没有采纳,反被亲近晋国的权臣崔杼弑杀,群臣唯有晏婴敢前往祭奠,即便利刃近身的威胁,晏婴也拒绝盟誓之词,从此名扬天下。

《史记·管晏列传》赞誉: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後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

崔杼对晏婴也早已恨之入骨,却只能对身边的人解释:“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杀了他会失去民心。”崔杼不能杀晏婴,朝堂却也容不下晏婴的存在,贬斥晏婴为东阿县令。

崔杼晚年政务交付诸子,却导致家族内部争斗,被觊觎权势的左丞相庆封,攻灭其家族掌握齐国权柄。

出于制衡的目的,齐景公有意让晏婴担任相国,但晏婴知道庆封掌权后,骄横程度更胜崔杼,因此谢绝担任相国,向齐景公请求再次治理东阿三年,以此躲避齐国朝堂的斗争。

公元前545年庆封奔吴,公孙灶与公孙虿共同执政,晏婴得以回到朝堂,向齐景公建言献策,能够用机智的语言,在不激怒齐景公的情况下点醒齐景公,为齐国走向稳定的治理努力。

二桃杀晏婴三次(晏婴二桃杀三士)(2)

庆封专权

晋楚百年争霸落幕,助力齐国终结动乱

公元前548年,不仅是齐景公即位元年,更是晋国与楚国,由争霸走向邦交化的开端。

晋悼公受制于卿士,因此提拔启用功勋后代改革国政,将“赵氏孤儿”赵武立为正卿,以均衡卿士的势力,达到巩固王权之目的。

赵氏势力已衰,按照晋国的军功政策,对外战争若是失败,执政需要担负责任;若是取胜,其余卿士家族壮大更快;因此和平的环境,才能稳固赵氏在晋国的影响力。

很巧合,楚国令尹屈荡也祈盼和平,以应对楚国快速扩张带来的隐患,并应对吴国崛起带来的威胁,弭兵息战符合双方共同的利益,晋楚百年的争霸基本终结,两国走向邦正常交化。

晋国与楚国争霸过程中,不约而同向东方齐国抛出橄榄枝,培植拉拢亲近势力,由此导致齐国君权被削弱相权得到提升,由此引起崔杼与庆封专权的局面。

公元532年,陈无宇攻打栾施、高强,世卿栾氏与高氏败亡,原因有三:

第一:陈无宇谋划已久联合鲍牵,而栾施与高强却毫无准备,仓促应对难以抗衡。

第二:齐景公即位十余年时间,身边聚集私属势力,挫败栾氏劫持齐景公的计划。

第三:在晏婴的建议下,陈无宇将财产与田邑上缴齐景公,取得政治上的合法性。

削除栾氏与高氏,使群臣意识到齐国公族的崛起,得到物资支撑的齐景公,随着政治经验日益丰富,具备主导齐国未来的能力。

二桃杀晏婴三次(晏婴二桃杀三士)(3)

齐景公

齐景公的三位重臣——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

齐国历经数十年动乱,齐景公想要复兴争霸中原,但对晏婴与国弱等忠臣而言,齐国单独与晋国争霸极不明智,因此才有晏婴结盟楚国的故事。

楚国早已看透齐国的实力与诉求,所以敢对使者的晏婴诸多挑衅,而从很多史籍的记载看,晏婴最终达成的是和平协议,代价是诛杀齐国三位悍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

在《晏子春秋》里,公孙接自述与猛虎搏斗之功,田开疆则是上阵杀敌,但《喻世明言》则记载田开疆随齐景公狩猎杀猛虎,而公孙接勇猛无双上阵杀敌;唯有古冶子斩蛟龙被尊为“河神”,两本书皆无异议。

同时,三人的姓氏都值得探讨,按照古代传统,以公孙为姓氏必然是诸侯后裔;陈无宇其实也叫田无宇,因此田开疆极有可能是田氏家族成员;古冶子的姓氏倒是难以探寻究竟,但只有道德者或士大夫才会被记载为“子”。

公孙接、田开疆与古冶子三位悍将,既有勇武之能,又出自显贵世家,加之对齐景公有救命之恩,被赐予封邑和爵位,寄托着齐景公争霸中原的希望。

晏婴带回楚国的答复,等同熄灭齐景公的雄心壮志,原本拱卫疆域的功臣,变成威胁王权且跋扈的绊脚石。

《晏子春秋·內谏》载: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此时齐景公已不再念及过往功勋与恩情,而是担忧不能杀三位勇士,而遭遇三位勇士的愤激反扑,可见帝王之薄情寡义。

二桃杀晏婴三次(晏婴二桃杀三士)(4)

二桃杀三士

被晏婴精心设计的“二桃杀三士”

晏婴诛杀公孙接、田开疆与古冶子三位悍将,是精心设计而非临时决定的结果。

时间,桃子成熟通常在7~8月期间,地点,齐国都城临淄城中,人物,涉及到鲁国君臣与齐国众将。

将时间、地点与人物串联起来就是,齐国轮戍封赏之时,适逢鲁国君臣到访,于是齐景公以桃设宴,邀请三位悍将与百官共同品鉴。

晏婴摸透公孙接、田开疆与古冶子三位悍将秉性,面对鲁国君臣与满朝文武,晏婴故意安排侍者,由功劳最小的公孙接和田开疆先选取桃子,激化三位悍将的矛盾。

《晏子春秋·内篇谏》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

公孙接、田开疆与古冶子同侍齐景公多年,早已经熟悉彼此的本领与功劳,所谓论功吃桃也可以由齐景公指定封赏,但晏婴偏偏就是逼迫三位悍将选择。

公孙接直接道出,若不接受桃子,面对满朝文武,等同承认功劳不及他人,如此便能够留得性命,但日后就要无条件臣服齐景公调遣,失去原本的自主决断能力。

古人视名誉高过生命,为保全颜面公孙接毅然拿起盘中桃子,自觉功劳更高的田开疆也就毫不犹豫接桃,导致古冶子无桃可拿。

古冶子愤而辱骂公孙接与田开疆令其自刎,又觉得两人慷慨赴死,更显得自己心胸狭隘,因此也“反其桃,挈领而死”。

公孙接“叹”字道尽苦楚,明知是计谋也要慷慨赴死,展现古人忠义气节,”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将其厚葬,却永失国之柱石。

二桃杀晏婴三次(晏婴二桃杀三士)(5)

春秋后期疆域图

晏婴二桃杀三士,却没能使齐国走向强盛

晏婴助齐景公铲除公孙接、田开疆与古冶子三位悍将,收其封地强盛王权势力,维系与晋国和楚国的和平稳定,使齐国重新回到繁荣昌盛。

只是长久的和平,使盐铁之利的东方齐国,始终无法在疆域得到拓展,甚至被晋国卿士的赵魏韩三家所欺凌,并最终被田氏家族所取代。

要知道田开疆擅长近战,适宜充当护卫之职;公孙接统军御敌,是前锋战将的优选;古冶子潜水数里,统御齐国水军谁敢来犯?

晏婴用计谋稳固君主统治,却葬送齐国进取的锐意,而公孙接、田开疆与古冶子三位悍将,没能血染沙场报效国家,如此屈辱的死去太过不值。

齐景公与晏婴,若能充分重用能者,使将领开疆拓土,使官吏治国安邦,齐国何须向楚国俯首称臣,历史也许将是另一种结局!

参考文献《史记》《晏子春秋》《喻世明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络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