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都知道孙膑被庞涓设计残害,被施以残忍的“膑刑”,挖掉膝盖骨,不仅如此,庞涓还在他脸上刺字后将其囚禁。
可能千百年来大家一直认为庞涓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心狠手辣……,而孙膑是个受害者。
看起来孙膑是被害的一方,所以最终得到上天支持,得以报仇。那么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孙膑的所作所为远比庞涓还要更残忍更歹毒!接下来百味可要刷新你们的三观,颠覆你们的认知了!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孙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当年庞涓为何要设计残害孙膑?为什么又说孙膑比庞涓还要残忍歹毒?
两人师出同门,本应该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才对。但在魏国的时候,庞涓为什么要害孙膑呢?
很多人都认为是庞涓出于嫉妒之心,才把孙膑给废了,以便自己能上位,但事实并非如此。
当然了,百味肯定不是在信口开河,这些也都有确凿有力的物证而得出的事实真相。接下来百味就给朋友们揭开事实真相:
庞涓魏国封侯拜相;
据记载,孙膑原名叫孙伯灵,是兵圣孙武的后代。
孙伯灵幼年时期的生活非常窘迫,经常食不果腹,于是他便拜到兵家“始祖”鬼谷子王诩门下,跟他学习兵法。
相传鬼谷子门下有四大弟子:孙膑、庞涓、苏秦和张仪,都是身怀绝技。
鬼谷子让孙膑和庞涓结为兄弟,学习兵法;又让张仪和苏秦也结为兄弟,学习纵横术。
一天,庞涓下山打水,听说魏国正在重金招聘贤能,担任将相,就急忙回山中向老师辞行。
但庞涓又不知自己下山后前途又会如何?就是便求老师为他算一卦。
鬼谷子便告诉庞涓到山中摘一只花来占仆未来。
庞涓就到山中采花,可时值6月,花期已过,找了半天只找到一只草花。
又看了看周围实在找不到任何花了,只好将草花拔起,放在袖中,回去交给老师。
鬼谷子接过花,看到这颗草花离土时间太长了,又被太阳晒着,已经快枯萎了。
接下来鬼谷子告诉庞涓:“这棵草花叫做‘马兜玲’,而花开12朵正好预示了你的发迹年数为12年。”
“此花采于鬼谷,见太阳而枯萎,因此你功成名就的地方定与“魏”字有关,应在魏国无疑,你做事不可太绝,太绝必报。为师再送你8个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
当时,庞涓并不知这8个字是何意,只是默默的记了下来。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百味先给大家解释一下“遇羊而荣、遇马而瘁”是啥意思?
就是说庞涓遇到与“羊”有关的就是好事,遇到与“马”有关的就是坏事。
庞涓下山后到了魏国,当时看到魏惠王正在吃羊肉,看到庞涓的到来,经过对话,很赏识他,就让他做了大将,主持魏国军事,果然他一路青云直上,这个就是“遇羊而荣”。
“遇马而瘁”就是指庞涓后来跟在齐国为军师的师兄孙膑对阵时,被孙膑设计杀死在马陵道,庞涓死于乱箭之下,这就是“遇马而瘁”。
当庞涓下山投奔魏惠王时,孙膑还设宴为他饯行,师兄弟二人相约日后一定互相提携,永不相忘。
孙膑在庞涓下山后,也着实伤心了好一段时间,与自己相处这么多年的兄弟下山,孙膑心里总是担心着庞涓的安危。
但这一切都被鬼谷子看在眼里,有一天鬼谷子以晚上闹老鼠为由,让弟子们挨个到他房间值班驱赶老鼠。
等孙膑来到房间时,鬼谷子便从床上坐起说:“其实闹老鼠为虚,传真经才为实。”
说着从枕下拿出一捆竹简说:“这是孙子兵法中的一卷,你读完了再来换下一卷。这原本是你祖上留下来的,换卷而读,不是为师不信任你,而是怕居心不良之人盗用危害于世。”
孙膑感动的流下泪水,跪接兵法开始每日发奋研读。
孙膑遭受“膑刑”;
庞涓在魏国受到魏惠王的信任和重用后,便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老同学孙膑,喊孙膑也来魏国共谋大业。
孙膑很是高兴,认为这是老同学在提协帮助自己。
于是二人一起去拜别老师鬼谷子,但鬼谷子却对孙膑和庞涓说:“你们兄弟二人今生今世都绝不能共事于一国,只能各为其主。”
鬼谷子此言并非故弄玄虚,因为在他眼中:
孙膑虽优于庞涓,但是却爱招摇显摆。而庞涓虽天赋极高,却气量极小,嫉贤妒能。二人如在一起,早晚必生祸端。
为了打消孙膑和师父鬼谷子的疑虑,庞涓随即发下毒誓:今生今世若有负于孙膑,必会乱箭穿身,鲜血流干而亡。
后来庞涓在“马陵之战”身中数箭,自知走投无路,便拔剑自刎,这也应验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
师父鬼谷子见庞涓如此信誓旦旦,也就不方便再说些什么。
接下来鬼谷子叫孙膑去摘一朵花来预测前程,孙膑就随手摘了一朵山菊花。
鬼谷子见后心中大惊:“山菊花是耐寒的植物,每年10月才开放,此花饱含摧残之后仍能活过来,色泽不败。”
“这代表你会遇到凶事,之后便可逢凶化吉,大难不死后必然会成为人中龙凤。”
随后孙膑和庞涓二人便携手下山来到魏国,但孙膑并不知道,庞涓是个嫉妒心极强的人,他把孙膑招来,只是想利用孙膑的才智,为自己立功。
孙膑到魏国后,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qíng)刑”,也就是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脸上刺字,让孙膑彻底变成了个残疾人。
那什么叫做“膑刑”和“黥刑”呢?
所谓“膑刑”,分为两种:其一是砍掉人的双足,称为“膑脚”。另一种则是砍去受刑人的膝盖骨,叫做“膑罚”。
孙膑所受的就是“膑罚”。众所周知,膝盖骨在人类的身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挖去膝盖骨就意味着再也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直立行走。
孙膑本是习武之人,不能站立就等于成了一个“废人”,这对一个心中有着宏图大业的人来说,无疑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庞涓这一招真可谓是狠毒加绝情。
“黥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就是在受刑者面额上刺字,并染以黑色,作为处罚的标志。
我们现在人看起来在脸上刻字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古代人来看,这就是一种莫大的侮辱。
被挖去膝盖骨、脸上刺字的孙膑,不但成了一个废人,而且终日里还要承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
阴暗潮湿的牢房和难以下咽的吃食,这些都逼迫着孙膑必须为自己谋一条生路。
很快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装疯卖傻,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关注一个疯癫的人。
此时的孙膑比任何人都要豁得出去,他不仅和母猪睡到一块儿,而且还专拣母猪的粪便来吃。
孙膑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在魏王还是魏国的百姓眼里,都一致认为孙膑此后将一蹶不振,并且会永远颓废下去。
因此,在孙膑“诈疯癫”之后,庞涓便再没有对孙膑施过任何刑罚,因为在他眼里,孙膑已经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废人了。
每每孙膑在众人面前装傻充楞时,他的心里都被仇恨所笼罩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孙膑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成功地逃到了齐国。
自此,昔日的孙膑不复存在,逃生后的孙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膑刑”中的“膑”字改为自己的名,就是为了牢记过去,假以时日必将加倍奉还。
孙膑改名之后,便开启了自己辉煌的军事生涯,“田忌赛马”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围魏救赵”削弱了赵、魏两国实力。
而“马陵之战”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国主帅太子申,庞涓被万箭穿身而亡,孙膑终于得报“膑刑”之仇。
朋友们,庞涓之所以会如此残忍,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嫉妒,但是他对孙膑的仇恨,真的是只限于嫉妒那么简单吗?这其中,到底又有什么隐情呢?
随着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的发现,也逐渐揭开了孙膑被挖膝盖骨这一惨不忍闻的历史事件。
1964年,山东省临沂市市区银雀山西南麓发现一处大型汉墓,发掘出汉代时期的大量竹简。
考古人员在经过紧张和兴奋的挖掘后,初步断定这是秦汉时代的古墓。
随后又在陵墓里发现了4000多块残片和战国竹简,所记载的内容有部分符合史记的描述,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据统计:两座汉墓共计出土竹简7500余枚,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春秋》、《守法守令》等13篇先秦古籍。
令人惊喜的是,随着这些竹简的出土,失传2000多年已久的《孙膑兵法》竟重见天日。
而在这之前,一直有一些专家学者怀疑《孙膑兵法》的存在性,认为它与《孙子兵法》其实就是同一本书。
但经过专家学者们再三考证后,终于达成共识:《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其实是两本书,而孙膑和孙武也是两个不同的人。
这个重大的考古发现甚至也引起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重视。
毛主席作为杰出的军事家,曾熟读《孙子兵法》,但还从未见过《孙膑兵法》。
因此,国务院便调集了全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参加整理《孙膑兵法》,争取早日让毛主席看到这部失传2000多年的军事巨著。
在经过紧张的编辑、校对和整理之后,《孙膑兵法》很快便被送往北京。
毛主席很是高兴,马上让手下的工作人员读给自己听。
听完之后,毛主席还拿起笔,对其中的“围魏救赵”进行了批注:“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孙膑兵法》虽不及《孙子兵法》知名度高,但它也同样的蕴含着作者奥妙而深邃的思辨推理哲学等内容。
该书共分为上、下两卷,其中详细的记录了孙膑的用兵事迹还有一些残忍的行为。
在上卷中有一卷书的名字叫做《擒庞涓》,其中记叙的具体情节也让世人又重新认识了不一样的孙膑。
几千年来,孙膑和庞涓在世人心中的形象都是截然相反的,可是随着《孙膑兵法》的出现,这件事似乎也发生了逆转。
其实孙膑并非世人所想的纯良之人,我们在其中不但感受到了孙膑的狠辣和无情,而且也看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当年孙膑确实是被庞涓挖掉了膝盖骨,但其背后的原因却令人震惊,孙膑的遭遇其实就是咎由自取。
接下来百味就给朋友们讲解一下:
“围魏救赵”是我们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谋略之一。
公元前354年,强大的魏国大举进攻赵国。
在战斗中,庞涓率领魏军大败赵国,一路杀到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附近。
由于形势危急,赵国情急之下向齐国求援。
齐军主将田忌原本想直接率军援救赵国邯郸,击败魏军。
但孙膑却认为,魏国主力悉数北上,国内十分空虚,应该带兵直取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逼迫魏军回援,然后以逸待劳,在途中截杀敌军。
田忌便听从了孙膑的意见,带兵直取魏都大梁。
而庞涓果然率领军队回援,结果在桂陵之地遭遇齐军埋伏,魏国大败,庞涓被万箭穿身而死。
但是在《擒庞涓》中,孙膑为“围魏救赵”也补充了相当多的细节,其中也记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真相,而这些细节,也都是《史记》所未收录的。说是当初魏国君王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统领大批兵马攻击弱小的赵国。
赵国军队毫无抵挡之力,仅是一年时间,魏军就到处攻城拔寨,轻轻松松打到了赵国都城邯郸。
这时候邯郸危在旦夕,惊慌失措的赵王急忙恳求齐国出兵相救,并许诺把中山之地(河北省正定县一带)送给齐国作为答谢。
于是齐国君王齐威王就派田忌和孙膑,带领着八万兵马支援。
可是当时的魏国大军已经团团围住了邯郸,就算齐国军队能够赶到也解决不了问题。
孙膑便建议田忌:“魏国出兵攻打赵国,其精锐部队势必全部都开赴战场,留在国内的一定是一些老弱病残。
我们现在应该避开兵力强大的围赵敌军,乘魏国国内兵力空虚,带兵快速直逼大梁,这样一来,魏将庞涓必然会放弃攻打赵国而回魏自救。
那时,我军便可占据有利地势伏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这样我们不仅可以解了赵国之围,又可以重创魏军,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田忌听了孙膑的精辟论述,连说妙计,便带着八万齐军直奔魏都大梁去了。
待田忌和孙膑带兵成功围困魏都大梁,魏惠王吓得脸色大变,急忙下令把位于前线的庞涓大军召了回来。
朋友们,然而孙膑此举是有个人目的,他不单单是“围魏救赵”,而是还想借此机会生擒庞涓,以报自己的割膝之仇。
此时,庞涓误以为孙膑真的想攻打魏都大梁,便昼夜马不停蹄,回国救主。
但孙膑早就料到魏都大梁城易守难攻,就算强攻也不一定能在庞涓带兵回来之前攻破。
为了将庞涓快速勾回魏国,孙膑又构思出一个极其残忍的计谋。
孙膑先是建议田忌,我们首先应该攻打魏国的平陵城。
因为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魏国的战略要地,很难被攻克。
孙膑接下来又问田忌道:“军中哪两位大夫毫无实力,平时只会蒙混度日。”
田忌坦言道:“唯独是齐城和高唐两位大夫也!”
于是,孙膑便说服田忌,让此二人去送死,又给他们安排一支老弱病残的先锋部队,前去攻打平陵。
果不其然,齐城、高唐两位大夫在接到命令后,率领着两万士兵浩浩荡荡的来到平陵,最后全军覆没。
虽然平陵一战齐军全军覆没,但却足以让魏国举国上下惊慌失措,魏王忙下急召,号令庞涓撤军回城。
而平陵战败的消息传回齐国后,孙膑话锋一转说到:“现今可带大军绕开平陵,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了。”
田忌颇有疑虑的反问:“如今刚败,我军士气低下,又如何能攻下严防死守的大梁呢?”
但孙膑信心满满的说道:“庞涓此人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在得知平陵大胜后,一定认为我们齐军的指挥十分愚蠢,不堪一击。”
“我们牺牲这么多人,就是为了让庞涓认为齐国无人。而救国救驾这么大的功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庞涓必会贪功心切,带着少量兵马急回大梁国都抢功的。”
结果,此事又被孙膑猜中,庞涓当夜果真带着一队骑兵,抄小道奔回大梁。
但庞涓却没想到,曾经的同门师弟孙膑正在他回城的必经之路等待着他的到来。
孙膑估算庞涓今晚将会到达马陵道,便命人将一棵大树的树皮剥去,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字,又命令士兵只要看见火光就一起放箭。
待庞涓来到马陵道后,发现一颗大树的树干上有字,但天黑看不清,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
此刻齐军看到火光便万箭齐发,庞涓进退无路,自知无计可施,最终被万箭穿身而死。
庞涓临死前长叹一声:“我的死,倒成全了这个小子的名声!”
接下来,齐军乘胜追击,几乎一举歼灭魏国全部精锐,并俘虏了魏国太子申。
“马陵之战”大大削弱了魏国实力,变成了二流国家,孙膑也因此而名扬全国。
至此,孙膑一雪前耻,报了庞涓的仇,齐国后来也成为了一段时间的霸主。
这时的庞涓也算是兑现了曾在师父面前立下的誓言:被齐军万箭穿身,最后鲜血流干而死。
“马陵之战”后,孙膑也不再为齐国效力了,而是辞官回到故里(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在河畔建了一个花园居住,专心写作,晚年写就《孙膑兵法》。
齐威王一直感念孙膑对齐国的卓越功绩,经常派人去问候他,还让人在花园附近修建了一座供官员歇息的驿馆,从而方便官员找他请教。
孙膑去世后,埋葬在花园附近的小山坡上,前去祭拜的人络绎不绝,久而久之,当地竟然成为一个朝圣之地,居住的人非常多,还变成了一座城池,十分繁华。
不过,随着时代变迁,孙膑的坟墓不知何时被摧毁了,很长时间都没人知道孙膑的墓在哪里。
结语:朋友们,从战术的角度来看,孙膑的“马陵之战”可谓妙不可言。但我们仔细想想,却又让人感受到孙膑的可怕之处。
从表面来看,孙膑虽然打败了魏国,杀死庞涓报了仇,但孙膑的成功并不光彩。为了胜利和报仇,孙膑竟不惜故意牺牲二位大夫以及二万士兵的性命。
足以可见孙膑用兵之狠、用计之毒,视两万士兵为草芥的他实在是胜之不武。
作为一名将军的孙膑,应该对待自己的士兵应该就像对待孩子一样爱护,但他一心只想复仇,却让士兵送死。由此可见,孙膑心肠的歹毒以及自私自利,丝毫不逊于庞涓。
庞涓和孙膑相处多年,庞涓对于孙膑的秉性又何尝不了解?由此,庞涓的所做所为,更像是为自己除掉一大祸患。
换一句话来说,若是庞涓不先下手,那么躺在牢房里的可能就是庞涓了。
庞涓剜去孙膑膝盖骨似乎还不想要他的命,而孙膑对庞涓的计谋却要了他的命,这样看来,孙膑被剜足似乎并不冤。
庞涓固然有错,可是谁又能证明孙膑做的对呢?也许庞涓早就认清了真正的孙膑,才会出此下策呢?朋友们,大家怎么看?欢迎一起探讨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