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建华湖南卫视播出的《底线》一剧,以普罗大众的烟火气和先哲圣贤的陌生感,一举突破移动互联时代芜杂信息的厚茧,夺人眼球、摄人心神、动人情绪、规人行止,可谓是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之所以说是烟火气是因为底线一词太普通了,人降生后的社会化伊始,就被告知做人的底线,这个底线是社会组织和个体的最低要求与最后防线;之所以说是陌生感是因为底线作为司法剧名颇悖常识,大大激发起人们进一步探究为何物的好奇心细细品来,底线的确大有深意,我们每个行业、组织与个体都在讲底线,但真正能够有资格名之的唯有法院法院通过调解和判案,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是坚守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消弭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基础力量,是一种社会生产力,促进全社会生活与生产的有序运行发展,确保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社会底线是什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底线是什么
□ 刘建华
湖南卫视播出的《底线》一剧,以普罗大众的烟火气和先哲圣贤的陌生感,一举突破移动互联时代芜杂信息的厚茧,夺人眼球、摄人心神、动人情绪、规人行止,可谓是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之所以说是烟火气是因为底线一词太普通了,人降生后的社会化伊始,就被告知做人的底线,这个底线是社会组织和个体的最低要求与最后防线;之所以说是陌生感是因为底线作为司法剧名颇悖常识,大大激发起人们进一步探究为何物的好奇心。细细品来,底线的确大有深意,我们每个行业、组织与个体都在讲底线,但真正能够有资格名之的唯有法院。法院通过调解和判案,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是坚守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消弭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基础力量,是一种社会生产力,促进全社会生活与生产的有序运行发展,确保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底线》以40集篇幅、多个案件,呈现了法院独特的职场生态,作为劳动者的法官,运用法律知识、司法程序规则及社会情商等生产资料,对民事、刑事等劳动对象进行“深耕细作”,或协调或裁决,力争使利益受损最小化,减少矛盾和冲突,使每个组织和个体拥有更多更优的体力与脑力从事社会生产,改善生活和生产环境,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更好产品与服务,增加全社会福利,达致长久社会心理稳定、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生活稳定、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
《底线》中的主角不是单个人,而是基于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的背景,塑造的一批法官群像。在对一件件纷繁复杂的案件进行调解和审判中,他们始终坚守底线、捍卫公正,不断成长、薪火相传。这个群体以高尚的职业精神、娴熟的业务能力、温暖的社会情怀,彰显中国法官强大的生产能力。靳东饰演的方远是主要代表,不论在专业知识还是社会情商乃至职场规则方面,都表现出高超的能力。方远身边的同事周亦安、叶芯、宋羽霏等尽管存在一些缺点,相互甚至有摩擦冲突,但在方远这个“定海神针”的周旋下,在他的灵活变通、外圆内方、主次分明等工作方式的融通导引下,在方远师父张伟民这一法院智者的穿引下,每个人在竭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并在情感纠葛中成长成熟。善于倾听、协同合议、精准裁决,所有这些,迸发出强大的司法团队生产力,用青春热血抹平一个又一个社会矛盾,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称赞。
对于司法工作者而言,生产资料就是法律知识、程序规则、调查方法、工作惯例、个体智商与社会情商等。法院的目的是解决矛盾冲突、减少利益受损。于调解与判案而言,判案是解决矛盾冲突的最后选择。虽然调解是减少冲突双方社会成本的较佳选择,但却花费法官更多的工作成本。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社会情商是主要工作手段,在法律规则下,如何把人的工作做好,如何帮助剑拔弩张的双方握手言和,是对法官业务能力的重要考验。调解往往更能拉近老百姓与法官的距离,增加法官的烟火气,丰富法院的人文情怀,彰显司法系统的社会责任。方远的立案庭是法院的第一道关口,对于一些民事案件,他们的一个原则是能调解则尽量调解,自己费时费力费钱费情感都在所不惜。当诉讼判案不可避免时,法官的十八般武艺就全部派上用场,对卷宗的反复研读、对当事人的不断询问、对案件环境的细致甄别、对庭审控辩双方的认真倾听、对判案条件的严谨比对,都洋溢着知识的力量和司法的威严。所有这一切,又都完全遵循程序规则。每一个案件的最终宣判,都是专业的法律业务知识与严肃的司法程序规则在保驾护航。在当事人对判决结果的认同和执行中,体现出法院团队及司法全行业强大的生产力。
法院及司法行业的劳动对象就是那些纷繁复杂的案件。只有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案件进行妥善处理与正确判决,才能真正显出一个司法团队战斗力的大小。《底线》为我们展示了40多个案件,涉及民事、刑事等方方面面。多个案件不是排着队等着法官一个个去解决,而是相互交错在一起,法官要同时处理几个不同案件,有些可能刚开头,有些临近收尾,有些当事人正在胶着对簿。所有这些,都需要法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凭借司法程序规则等生产资料,进行破解和克服。如果这些案件长期悬而未决,就会大大削弱人们对司法系统的信任,社会矛盾非但没有化解,反而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影响政治社会稳定。我们欣喜地看到,不论是雷星宇杀人案等传统刑事案件,还是“网红猝死案”“餐饮网络平台强制二选一”“共享钢琴案”等社会新问题案件,抑或解决人民群众切实问题的案子,乃至众多的调解案,法官们都临变不惧、逐步推进、正确判决、妥善结案。不论多复杂多曲折的案件,只要落到这批法官团队的手中,必然会被层层剥笋、迎刃而解,法院的战斗力在一个个纷繁案件的锤炼中得以不断提升。
《底线》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法院社会生产力形成和强大的全景图,是对我国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成果的真实写照,也是司法全行业战斗力提升的经验总结。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来说,也是一种借鉴和启迪。首先,我们在思想上要认识到,不论个体、组织还是行业,都是社会生产力的践行者。第二,我们不论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还是解决人与人的矛盾,目标都是为全社会全人类谋福利,要像法院法官一样,做一个专业知识深厚、行业规则熟谙、智商情商兼备的劳动者。第三,要紧跟时代脚步与行业发展前沿,尤其要掌握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成果,增强自己的工作手段与方法。最后,要认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象,在全身心的付出和复杂问题解决后,个体、组织与行业的成长与发展定不期而至。如此,社会矛盾冲突产生的土壤会不断压缩,法院所维系的最低要求和最后防线,将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底线。
(作者系中宣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
来源: 法治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