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缝纫机乐队》大概是今年国庆档最“悲催”的电影。

挟《煎饼侠》十亿余威,上映第四天,票房仅仅过亿。

它做错了什么?

缝纫机乐队

缝纫机走起来特别沉(缝纫机其他还好)(1)

简单说,《缝纫机乐队》是一部合格的喜剧,但不是一部合格的电影。

尤其对于大鹏。

大鹏当然是个聪明人,Sir说过,他懂技巧,会技巧,就“笑”这件事,《缝纫机》远胜大鹏上一部主演电影《父子雄兵》几条街。

于洋饰演的富二代,派手下去乐队房间装窃听器。手下回来后,脸上挂着一道长伤痕,流着血。于洋好奇问手下,手下说:“掉井盖里了。”

于洋大笑:“大活人你能掉井盖里?!”

手下爱理不理。

下一幕,当房间里胡亮与于洋的心上人——丁建国偷出乐队成员宝贝吉他膜拜时,用词暧昧至极。

只听到声音的于洋,误以为是某种“不可描述”场景。前一秒还狂笑不止的他马上由喜转怒,身边手下皮笑肉不笑地劝冷静,但越劝越火上浇油,于洋终于暴怒,他不顾一切地夺门而出,没跑两步……

掉井里了。

脸上还挂着与他嘲笑过的人一样的伤口。

单听文字可能还好,但用影像呈现出来,Sir相信很难有人能憋着。

用技术分析下这段结构:

短短5分钟,围绕着于洋的喜剧冲突接二连三——于洋与手下、于洋与自己、于洋与窃听内容、手下与于洋,方向一致,层次起伏,首尾呼应。

有笑吗?

有笑。

如果是为了逗笑,《缝纫机》已完成它的任务。

但于电影,甚至很多人说的“燃”,Sir以为,远远不够。

这剧情太熟悉了——

经纪人程宫为怀有音乐梦想的乐队主唱胡亮组建乐队,组织演出,保护“破吉他”乐队雕像的故事。

迫于现实,雕像依然是被拆除了,为了理想为了梦想,乐队成员决定再次出发,在雕像的废墟旁进行最后一次演出......

缝纫机走起来特别沉(缝纫机其他还好)(2)

有没有想起一部动画片。

《欢乐好声音》。

巧的是,大鹏正是《欢乐好声音》中文版主人公巴斯特的配音演员

缝纫机走起来特别沉(缝纫机其他还好)(3)

请别误会,Sir不是在下判决,《缝纫机》抄了《好声音》。

Sir想说的是,为何两个套路如此雷同的故事,一个人让我们,一个让我

因为《缝纫机》让我们找不到突围的努力。

以《好声音》为例。

猪妈妈罗茜塔想唱歌,是因为厌倦日复一日的家庭妇女生活,为此,她设计了一套智能家居系统,并在旁人不断肯定中,克服了“不够舞台表现力”的弱点。

箭猪妹爱什想唱歌,是因为她男朋友,为此跟他到处流浪,直到被抛弃,她才彻底通过唱歌找到自我,并克服“男朋友肯定我才行”的弱点。

还有压轴的大象米纳,这是一个天生歌星,因为羞涩一直不敢当众歌唱,最后,在败无可败的废墟上绝地反击,克服了“不敢当众唱歌”的弱点。

缝纫机走起来特别沉(缝纫机其他还好)(4)

反观《缝纫机》,你能找到这种人物进化的途径吗

每个人都面临着外界的阻力与自我的困境。可实际上都不是多么大的问题。

丁建国父亲不让她搞乐队让她当CEO;希希母亲不让她组乐队让她学造原子弹;杨双树女儿不让他组乐队怕他犯脑血栓。

摇滚之于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呢?

都是叛逆?

对摇滚坚定,坚定又不知从何而来;对理想忠诚,忠诚也不知道要到哪去。

看看最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丁建国父亲主动施救;希希母亲一个顿悟就允许她登台演出;杨双树女儿也突然“不孝”了。

人物对摇滚的爱与付出,就像宣传画一样平面。

缝纫机走起来特别沉(缝纫机其他还好)(5)

你想书写畅快,你先得铺垫足够沉重的郁结。

你想呈现热血,你先得刻画足够惨烈的困惑与挣扎。

而《缝纫机》差就差在,几乎所有人物的不满,都是为反抗而反抗的撒娇。它对摇滚的想象,充满了美图秀秀式的柔光。

最大的问题在男主之一,大鹏身上。

这是一个从小视摇滚为生命的人,但他恰恰是最不摇滚的人。

他小时候缠着爸妈买吉他,搞摇滚、玩音乐是他的梦想,但一次意外,他就放弃了,认清现实的他还努力地说服别人跟他一样认清现实、放弃理想,从头到尾,我们只看到他在不停地逃避本该他承担的责任,最后在一首煽动的《不再犹豫》中,完成了人生中最悲壮的一次意淫。

Sir就忍不住问了。

你在犹豫什么?你又为你的犹豫,努力、牺牲过什么。

说白了,音乐不过是他的爱好。

理想也不过是他不肯承认平庸的遮羞布。

这其实也是大鹏上一部电影,《煎饼侠》的毛病。

他的电影少的,是一种真正发自骨子里的爱与怕。

简单点说,你看大鹏的电影,你时常会出戏。

他的逻辑总是戏剧(喜剧)大于人物、生活的逻辑。

仅《缝纫机》, 丁建国爸爸逼迁的段落是想说明什么?赵英俊这等喜剧咖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还有那场街边大混战,那么多反派正派就这么黑白分明地干起了?

这些段落砍掉,对电影的主题没有丝毫影响。

甚至结局——

千人大合奏,所有人物集体全家福,《不再犹豫》广场舞。

所有梦想突然都被认同,所有努力突然都被尊重,电影前半段设置的困难与障碍突然消失了。

也太,为燃而燃吧。

缝纫机走起来特别沉(缝纫机其他还好)(6)

好莱坞著名编剧泰德·塔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电冰箱问题”。

它的意思是:

你在电影院,看着电影。你的心情也随着电影画面、场景、演员、音乐等等一些电影因素而起伏波澜。你高高兴地看完,走出电影院。

回到家,肚子饿了打算吃点东西,在你打开冰箱门的一刹那——

冷风这么一拍。

你才会回想起来刚才的电影哪里不对,有的细节出现了纰漏,有的情节不合逻辑。

《缝纫机乐队》人物、剧情、音乐主题上的薄弱,都不是仅仅依靠喜剧的达标就能掩盖的。

谈摇滚,Sir有两部摇滚电影安利。

一是《摇滚校园》。

S先生(MR.S)在几分钟内用一套和弦、一段鼓点,就给学生们编排出一段小型现场。

好极了!

让我们开始吧!

缝纫机走起来特别沉(缝纫机其他还好)(7)

无论是音乐、台词,《摇滚校园》都能看出主创对摇滚的知识储备。

缝纫机走起来特别沉(缝纫机其他还好)(8)

AC/DC、Metallica、大卫·鲍伊、The Who....

至于摇滚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影片点到即止——

吉他在手

摇滚于心

缝纫机走起来特别沉(缝纫机其他还好)(9)

它在说,在摇滚面前,理想与梦想永远没有和弦与节奏重要!摇滚,首先是音乐。

另一部是《海盗电台》。

结尾,船只将要沉没,“海盗”们困在甲板上手足无措,电台粉丝自己组织的救援船队出现在海平面。

但在众人注视下,象征自由的“RADIO ROCK”慢慢沉入海底。

缝纫机走起来特别沉(缝纫机其他还好)(10)

当一切终于结束,人们沉入悲伤时。

伯爵从海底冲出海面,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他在海面振臂高呼:

“Rock`n`roll!”

众人呐喊。

“摇滚万岁!”

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夏天,金属礼还没有被发明。那时只有高高举起的手臂。

缝纫机走起来特别沉(缝纫机其他还好)(11)

它在说,在摇滚面前,战斗与自由永远没有继续活着重要!摇滚,首先是发出声音。

还是那个问题,《缝纫机乐队》呢——

结尾广场舞,千人高举着金属礼,集体大合唱。

听起来挺壮观,仔细想想,这些人又相信什么?战胜什么?成长什么?

它想当然地把现实与理想置于水火不容的对抗。

仿佛理想是洁白的,现实是污秽的。

仿佛理想是现实的克星。

但每个成年人都知道,不是现实杀死理想。

是你的选择。

再残忍点,什么是理想。

不要看一个人说什么,要看他(她)做什么,不止看他做什么,还要看他付出了什么,最后再看看,他付出后,还能不能坚持他最初说的。

那才配叫,理想。

缝纫机走起来特别沉(缝纫机其他还好)(12)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哥谭镇民兵排长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