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江南晚报订阅

锡城热点新闻即时推送

评弹侯氏唱腔(评弹大家侯莉君传记昨首发)(1)

苏州的朱寅全出了本写无锡人侯莉君的书,让这位淡出人们视野多年的苏州弹词大家得以“现身”。昨天,《评弹艺术家侯莉君》在无锡市图书馆首发。江苏省和苏州、无锡两地曲艺家协会的代表,以及众多评弹迷们相聚无锡,共同怀念苏州弹词大家、“侯调”流派创始人侯莉君的不凡人生。

侯莉君是谁?露华弄里的金嗓子

原苏州市文联副主席、著名评弹作家朱寅全昨天早早来到无锡市图书馆五楼多功能厅,静候首发式的开始。他告诉记者,编著完《评弹艺术家侯莉君》一书,如释重负,心里安然了许多。这些年,朱寅全都在为写侯莉君传忙活。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和侯莉君接触较多,两人常在一起谈艺术、谈创作、讲心话、讲实话。苏州弹词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一代大家侯莉君去世已有十多年,古稀之年的朱寅全决心从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角度,给侯莉君出本传记,为城市留下历史。

百度百科“侯莉君”词条显示,她出生在常熟,祖籍无锡。朱寅全与采访过侯莉君的无锡文史研究者许继琮对此都不认同,两位老人查证,侯莉君出生在无锡北门露华弄一户清苦人家,其父是小职员,母亲是丝厂女工。侯莉君天生丽质,还有副好嗓子,邻居们都说她是吃开口饭的料。13岁时父亲病逝,只读了三年小学的她就失学了。当年,评弹界有个霸头钱锦章带着班子到无锡演出。为了女儿能学到一技之长有口饭吃,在母亲的张罗下,13岁的侯莉君进了钱家班学艺,跟班演出拼命卖唱。后来,因不堪忍受钱锦章的虐待,侯莉君脱离了钱家班,结束了卖艺生涯。

侯莉君多牛?三次受周总理接见

侯莉君19岁嫁到常州,婚后痴迷于评弹艺术的她不敢唱一声,怕被人看轻。随着东方红乐曲的奏响,1951年,侯莉君已僵死的艺术之心复活了,她选择走出家庭参加评弹协会,学习说噱弹唱,并去评弹名家云集的大上海碰运气。1953年冬,上海评弹实验第三组决定在“米高美”书场上演《玉堂春》,人手不够特邀当时一直在小书场间赶场的侯莉君参演中篇第三回《苏三起解》。但一个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的人,乐理知识空白,凭着一股子憨劲儿反复琢磨说唱,终于为苏三设计了一套唱腔,演出大获成功,侯莉君一炮打响。

侯莉君生前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1958年夏全国曲艺会演举行期间,在中南海怀仁堂,周总理为她签名时的留念。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召开,侯莉君又一次到北京。周总理宴请全体代表,侯莉君的座位正好挨着总理。周总理说,评弹不简单,能在大台上演出,又能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演出,很快地反映时事,真是“轻骑兵”。1963年,侯莉君再到北京演出,她跟另外两名演员合演了短篇弹词《八个鸡蛋一斤》,描写社会主义农村中公与私的斗争。周总理亲自上台接见,对评弹说唱新生活很支持。三次接见,总理的教诲让侯莉君终身铭记。

家乡岂能忘?她是无锡曲艺大家

侯莉君塑造过很多封建时代受压迫的女性。为了表达被压迫女性哀怨缠绵的感情,侯莉君开创性地以俞调为基础,把蒋调升高八度,吸取了戏曲的拖腔,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侯调”流派唱腔。侯调的影响,从上海开始,逐渐扩大到江浙。侯莉君每次到家乡无锡演出都特别轰动,上世纪50年代,侯莉君在崇安寺的蓬莱书场演出《梁祝·英台哭灵》一度引发交通堵塞。一年后,侯莉君再次回到无锡,在北门一家书场演出,从早到晚一再加演,一天演了五场,史无前例。1962年,抒发深闺幽怨的侯调开篇《莺莺拜月》问世,俏丽的花腔,舒缓的长腔,引人陶醉,随即轰动评弹界。侯莉君这辈子带出了侯小莉、唐文莉、张文婵、孙世鉴等多位高徒。她晚年在上海生活,因喉部顽疾被切除声带,但她一天也离不开评弹,就用写字与人交流继续传艺。侯莉君的子女远在国外,女儿侯小莉特地打电话给朱寅全,托他向家乡人问好。昨天,朱寅全还向无锡市图书馆、无锡市档案馆、无锡方志馆、无锡历史文献馆捐赠了该书方便读者查阅。“侯莉君是苏州弹词大家,无锡曲艺界的骄傲。”无锡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大阿福”夏吉平感叹。昨天下午,为纪念建党95周年,评弹红色经典曲目展演在运河公园音乐厅举行,无锡曲艺界人士以说唱的形式重温红色故事,怀念侯莉君。晚报记者 张月/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