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一个,说春秋早期“战士”是贵族,包括后来的“士可杀不可辱”也是,有人提出异议,其实我说的是后来的士是春秋“士”的引申,春秋时士就是贵族,后来引申到所有读书人。刚好我写过一段春秋时期的文章,就拿过来用下,内容有点长,大家慢慢看。

很多书上总是说“春秋之后无义战”,就会提起宋国可笑的“仁君”宋襄公,春秋时宋国国君宋襄公在与楚国作战时,不半渡而击,等楚军列阵完毕才打,结果宋军大败,大家埋怨宋襄公时,宋襄公称自己是仁义之师,宋襄公却被射伤,一年后去世。

春秋之后再无士(春秋之后无义战)(1)

大家都嘲笑宋襄公,其实,宋襄公并没有什么可笑的,只是用错了时间,在春秋早期,战争就是这样,讲究礼仪,从司马穰苴著作《司马法》就可以看出。

只是到春秋中后期,战争发生了变化,开始讲究计谋、诡诈等,战争才变得策略,变得防不胜防,宋襄公在中后期死搬硬套,才导致失败,战国之后的战争成为灭国之战,令孟子感慨“春秋之后无义战”。

一、春秋时战争礼仪

春秋早期乃至以前的战争是非常讲究规则和礼仪的,准确地说,和西方骑士决斗类似,更像是击剑比赛,是贵族间的运动,目的是比高下,比输赢,不是杀人,是争霸,不是灭国,是击溃战,不是歼灭战,这是由当时条件决定的。

春秋之后再无士(春秋之后无义战)(2)

春秋时战争流程一般是这样的。

第一,要师出有名。就是你要去攻打别国,要有理由,你为什么要去打别人,这就是师出有名。

第二、要占卜。算算吉利不吉利,一般情况下吉利才出战。周武王要伐纣王,占卜结果不吉利,而且兵未出行,又遇到暴风雨。众大臣都很恐惧,只有吕尚坚持出兵,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武王最终听从了吕尚的意见,发动了牧野之战。为什么记载下来?就是特殊,占卜不吉利还出战。

第三,要告庙。就是向祖先报告要动兵,“国家大事,在祀在戎”,打仗一定要汇报。

第四,要守规矩。又是占卜,又是报告祖先,发动战争也有很多规矩,很多讲究。

“不违时、不历民病”。意思是说不违背农时,不在疾病流行时兴兵作战,农忙时不打,怕耽误生产;疾病流行时不打,是怕士兵得疾病。这是为了爱护自己的民众。

“不加丧,不因凶”。 不乘敌人国丧时去进攻它,也不趁敌国灾荒时去进攻它,是为了爱护敌国的民众。

“冬夏不兴师”。冬夏季不打,太冷或太热不利于打仗,容易发生疾病。

春秋之后再无士(春秋之后无义战)(3)

第五,要光明正大。一切准备就绪,双方出战,都要是明打明,当面鼓,对面锣,堂堂正正地开战,战争进行中也有很多规矩。

1、事先找好战争场地,一般都在两国的国境线,国境线叫“疆”所以我们管战场叫“疆场”。

2、不斩来使。这条规则,大家都知道。交战双方都要先派出使者交涉,陈述交战的理由。

3、不鼓不成列。在对方没摆好阵型之前,不能发动进攻。

当时的战争以车战为主,并且两军出动的战车数量还要对等,你出了10辆战车,我要是出了20辆就会被天下人取笑。我驾驶的战车只和与我相对的那辆敌军战车作战。在敌军战车没有摆好,我方不得发动进攻。必须双方的战车都排列好了,双发打好招呼“你好了没有?”“好啦……”“我开始打啦~”“好的~~~”。这叫不鼓不成列。

双方战车交错的一瞬间,车上的战士用戈互相敲击。战车在这个过程中不停。交错之后,第一个回合结束。双方战车掉头回来,再交错,战士再用戈敲击。

4、不重伤。这个是重复的重,就是说不能在对方已经受伤失去战斗力情况下,给对方造成二次伤害。

5、见国君要行礼。打仗的时候如果看到对方的国君,不能攻击,并且还要行礼。

前575年的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国大夫郤至在战斗的过程中三次遇见楚王,都急忙下车行礼。楚王非常感动派使臣带了一张弓去慰问郤至,郤至见到楚王的使臣立刻脱下头盔,说:“君之外臣至,从寡君之戎事,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宁,君命之辱。为事之故,敢肃使者。”意思是“您的外国臣子郤至,奉了我国君主的命令作战,在战场上正穿戴着盔甲,不能下拜。承蒙您派人慰问,我心里实在感到不敢当。因为在战斗当中,只好对您的使者行个敬礼了

6、要公平。《左传》记载的宋国内乱时,公子城与华豹的战车在储丘狭路相逢,华豹张弓搭箭,向公子城射来,结果却偏离目标。华豹动作敏捷,又一次搭箭上弦。公子城一见,对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为鄙!”按照当时的战争规则,双方一人各射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现在应该我射你一箭了。不守规则,岂不太卑鄙了!华豹闻言,就放下弓,老老实实地等公子城搭弓,结果被一箭射死。史书盛赞华豹以生命维护了士的尊严。

7、不逐北。就是敌人败退逃跑时,不能追,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原因。

追击遗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追踪主动退即的敌人不超过九十里,这是为了表示礼让。不残杀丧失战斗力的敌人并哀怜它的伤病人员,这是为了表示仁爱。等敌人布阵完毕再发起进攻,这是为了表示诚信。争大义而不争小利,这是为了表示战争的正义性。赦免降服的敌人,这是表明军队的勇敢。能够预见战争开始和结局,这是表示统帅的智慧,根据“礼、仁、信、义、勇、智”六德按时集合民众进行教育,作为管理民众的准则,这是从古以来治军作战的方法。

春秋之后再无士(春秋之后无义战)(4)

第六,战争有时限,规模不大。跟现代的踢足球比赛一样,有时限,并且中途还休息,春秋战争也是,短的就一个早上,“灭此而朝食物”就是吃个早饭的功夫,原则上只打一天,分出胜负即可,当然也有大战,持续时间长的,但很少,处于春秋晚期。

春秋时战争规模不大,人少,杀戮少,双方一般能派出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非常大的战争。比起可战国时期,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简直没法比。

两军交战,要先派勇士犯敌挑战,称为“致师”也就是挑战,但绝不是电视剧中的单挑。两军对垒之际,为了激发己方将士的斗志,派出强壮之人,来到对方的阵营里挑战,用以侮辱激怒敌军,灭对方的士气。

武王伐纣时,姜子牙曾率领百名勇士致师,绝不是姜子牙去单挑,凭他的年龄,能单挑过谁?致师也可能是一辆战冲锋,也可能是比箭术,也可能是单挑。

鲁宣公十二年,楚国和晋国发生战争,就有一次致师,楚国派一辆战车单枪匹马冲进晋军阵营,割了晋军一只耳朵,抓了一名俘虏

如果说春秋致师有单挑,也可能我国战争史上单挑最后的绝唱,自秦汉以后,战争发生了变化,不可能再存在单挑,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都是小说家的臆想,

春秋之后再无士(春秋之后无义战)(5)

二、春秋为什么这么讲究战争礼仪,主要是因为周礼和经济规模小

打仗还有这么多讲究,那仗还打不打了?这些战争规矩存在于春秋早期,到了春秋中晚期和战国后期,战争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就大不一样了。其实为什么有这么多规矩,是当时条件和形势决定的,也就是以理服人。

第一、战争是为了争输赢,不是比生死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一方面是诸侯兼并;另一方面,华夏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斗争也逐渐加剧。在部分保留西周的形式和精神的条件下有所衰落,但还维持着周朝时那些战争礼仪。

春秋早期的战争或者更早的战争,主要是讨伐性质和维护“国际”秩序,也就是说比高下,就是比个输赢即可,就好比现在的两个人扳手腕,就这么简单。

周王朝实施的是邦国分封制,这些分封的诸侯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国家,他们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国际”领袖。

“国际”秩序是周天子来维持的,可惜平王东迁,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没办法维持,所以强大的诸侯国出来维护“国际秩序”,比如春秋五霸。当然这些霸主们还是要在周天子“授权下”行使这些权力。

因为名义上周天子还是天下共主,诸侯国都是“天下共主”下的“臣民”,周天子相当于“父亲”,诸侯国之间相当于“兄弟”。既然是同一个“家庭”,都是“兄弟”,所以打仗岂有“你死我活”,“骨肉相残”的道理。

春秋之后再无士(春秋之后无义战)(6)

第二、参战人员都是贵族,讲究礼仪

春秋时候是有阶层和等级的,分为贵族、平民和奴隶,贵族又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和士。

战争原则上国君是总指挥官,大夫是将军,士是战士。平民和奴隶没有资格参战,他们主要负责后勤,叫做卒,因为参战都是贵族,有权有田地。所以战争肯定要讲贵族气质、礼仪,君子风度,绅士风范,彬彬有礼,遵守游戏规则,不会因此去拼个你死我活。

春秋早期的战争,大家可以看下古籍,国君都参战,亲自率领军队参战,这在战国时代也不可能了。

第三,当时的条件决定了战争形式规模小

经济条件决定军队人数。当时经济条件有限,土地少,粮食产量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马都是要消耗大量粮草的,种种条件决定各国军队人数。

西周时,最初周天子率领三军,后来“天子六军、大国三军,中国二军,小国一军”,一军也就是一万多人,大国三军也就是四万人,当然,春秋时各国开始纷纷扩充军队。但受条件所限,各国军队数量有限,大国也不过五六万人。

战车数量决定军队人数。春秋早期战争是车战,后期以步兵为主,战车千乘,一乘标配是30人,战车一辆,马四匹,辎重车一辆,士兵共30人,其中甲士10人(车上3人,车下7人),步兵15人,后勤5人。拥有千乘那就是大国,也就是3万多人。

为什么车辆少呀,战车贵呀,又是马,又是车,造一辆车得多少钱,维修,保养等等都需要钱,穷国根本养不起,卫文公继位时,战车剩三十多辆,经卫文公攒了25年,发展到300辆,打一次消耗一次,战争就是个吃钱的玩意,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经济条件决定了战争形式。经济有限决定了战争就是比胜负,不比生死,

后勤条件决定战争规模。由于当时军事的后勤运输能力极其有限,因此春秋早期的军事争端均发生在邻里国家之间。平均进军距离也就是500公里,超过这个距离后勤跟不上,当时步兵每天行军15公里,发动战争攻灭敌国是很难的,都是以取胜即可,战争时间短。

战车作战特点决定战争形式。战车笨重,造价昂贵,成本高,决定战争不能打消耗,比胜负即可,要是拼个你死我活,就会被第三方渔翁得利。

战车只适合平原作战,不适合山地、森林、湖泊作战,这也是作战双方选择战场的原因,平地一览无余,只能你来我往。战车易损坏,不能长时间,长距离作战这些都决定了春秋时的战争形式。

即使没有春秋战争礼仪,这时的战争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条件所限,决定了春秋时的战争如同西方骑士一样,是高贵而优雅的,但是也仅仅是保持最后的尊严,一进入战国,骑兵和步兵成为主流,战争真是血流漂橹,伏尸百万,彻底把礼仪抛在了一边。

这就是春秋的战争,最后的绝唱。

春秋之后再无士(春秋之后无义战)(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