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无数的枷锁和羁绊,每个人都只是带着镣铐起舞的普通人。
今天分享的《人生的枷锁》讲述了一个主人公菲利普如何抛弃人生的种种枷锁,终于获得精神自由的故事。
主人公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加之其敏感害羞的个性,导致他的人生道路并不顺畅。他进行了许多尝试,经历了不少痛苦才逐渐解除了宗教、学历、爱情、友谊、世人眼光、个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诸在人一生中的种种枷锁,获得心灵的平静与精神的自由。
作者毛姆是是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短篇小说涉及英国人在国内和海外的各种生活,题材新颖、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多变,被誉为“英国莫泊桑”。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菲利普的世界,探究人生的枷锁、探索心灵的自由。
第一道枷锁:盲目的信仰
杨澜说人生莫过做好三件事:一是知道如何选择,找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二是明白如何坚持,勿随意盲从,忌一味跟风;三是懂得如何放弃,属于你的终究有限,放弃繁星,你才能收获黎明。
父母相继去世后,菲利普被寄养在伯父家。伯父是当地的专职牧师,而伯母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生活在这样一个宗教气息浓厚的家庭,菲利普自然也不少了被宗教思想浸染。
学校里的同学们有时候好奇菲利普的跛足,模仿着菲利普走路,有时候又明知故问地“羞辱”菲利普。菲利普的自尊心受到了大大的打击。
有一天,他旁敲侧击地询问伯父圣经上关于坚定的信念把大山搬走的典故,身为牧师的大伯给了他肯定的回答:坚定的信仰上帝,上帝便会答应所有的请求,甚至是把大山搬走。
这一回答让菲利普感觉人生充满了希望,他内心十分虔诚地祈祷上帝能够在他回学校前一天晚上,把他的脚治好,外面白雪皑皑,可他穿着薄薄的睡衣跪在光秃的地板上,虔诚地祈祷着。
他满心希望会出现奇迹,但奇迹并没有出现,他大失所望,从此对宗教信仰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法国作家蒙田曾说:“我们并不是靠沉思冥想或凭我们自己的理解来获得我们的宗教信仰,而是由外来权威和命令强加的。”
菲利普发觉自己对宗教的信仰来源于外力的施加,而不是发自本心的信仰。当他静下心来反思时,才发现宗教和现实竟然如此脱节。这种虚无缥缈的寄托,更像是一种自欺欺人,既荒诞也无意义。他所看到的关于宗教的一切,除了虚伪还是虚伪。
如果我们自身没有思辨能力,只会收环境的影响人云亦云,盲从便会成为无形的推手,使自己活成一个没有灵魂的人。
清醒独立的人生并非离群鹤立,而是做自己不盲从。当一个人认真思索的时候,才能找到并且实现自我。
第二道枷锁:理想的追逐
苏格拉底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
显然,菲利普选择做一个痛苦的人,为了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事业选择,菲利普总是在尝试不同的道路。
放弃对于宗教的信仰后,伯父建议菲利普去学会计,于是菲利普听从伯父建议前往德国留学,攻读会计专业。
留学归来后,他成了一名会计事务所的学徒,但繁杂的财务账目让菲利普觉得枯燥无味。
对数字的不敏感,与同事的相处,都让他感到窒息。当做着一份没有认同感、毫无生趣的工作时,菲利普的内心越来越疲乏。
偶然间他发觉自己有绘画天赋,于是不顾伯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前往巴黎学习艺术。
刚开始学习绘画时,菲利普自信满满,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画家。但见识过优秀的作品后,菲利普才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条靠天赋吃饭的路子。他几乎都能看见这条路上自己所能走到的尽头。
既然没有天赋,又何必浪费时光?及时止损,才是明智的选择。于是兜兜转转一圈,最后还是回到了医生这个职业。
菲利普如此三番五次地更换自己的行业,必定被旁人所不能理解。但对他而言,要是内心不得自由,那工作对于他而言就是一种折磨。
人总是生于混沌,走向清明。在寻找自己职业方向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寻找人生的意义所在,而最终得到的答案,也不是人尽相同。
菲利普在经过一遍遍艰难尝试后终于找到了自己心之所向。正如结尾所言:“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认了生命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比任何勋章都更加闪亮。”
毛姆借菲利普告诉我们,享受生活的平淡和惬意,就是一种沉稳而充实的幸福。这种幸福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意义?
第三道枷锁:缺陷与自卑
村上春树曾说:“少年时代的我始终为此有些自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可谓特殊存在,别人理直气壮地拥有的东西自己却没有。”
每个人生而不同,却总是在比较中萌生自卑与虚荣,专注自我精神世界的富足,放下活在他人眼中的执念,方能收获自在的人生。
菲利普前半生一直因为自己的跛脚而卑微,学生时代因为“残疾”被他人欺负。男孩们在玩“跑猪圈”的游戏时,高年级的男孩模仿菲利普一瘸一拐的样子,绕着他跑,并且大喊大叫着嘲笑菲利普的跛足。
更有甚者,一个叫辛格的小男孩集结几个同学,以暴力迫使菲利普从被子中伸出那只天生畸形的脚,供大家观摩。
自那时起,菲利普对自己跛足的自卑便埋在了心底,当最好的朋友叫他一起去踢足球时,菲利普会感到羞愧尴尬。
在医院学医时,来了一位同样跛足的小男孩,其他医生建议菲利普也露出自己的脚以供其他医生们比对学习,尽管医生们都并无恶意,但菲利普还是十分恼怒和羞耻。
在恋爱中,这只跛足所带来的自卑更是被无限放大了。菲利普只是想陪米尔德里德走一走,却被她一句无心之言惹得满脸通红。米尔德里德说:“我要迟到了,必须得快点走。”并且“低头看了看菲利普的跛足”。菲利普觉得“她压根没把他放在眼里,甚至还因为残疾而嫌弃他。”
但当他开始正视自己的时候,他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某种缺陷,不是身体上的就是精神上的。”他也走出了自卑的枷锁,能够坦然接受自己身体上的缺陷了。
生活里的很多人也像菲利普一样,过于在乎他人眼中的自己,拼命地照着别人的想法,看法去生活,但总是越做,越不像自己,越做,离自己的本心越远。
事实上,决定我们自信的东西从来就不是那些外在的缺陷,而是内在精神世界的富足。
第四道枷锁:爱情的魔障
菲利普学医期间,爱上了咖啡店的一位女侍者——米尔德里德。菲利普被她的美貌所惊艳,并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她。
尽管菲利普明白米尔是一个庸俗、物质、目光短浅的女人,但菲利普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爱慕之情,给女人送礼物,给她租房子,满足她的一切要求,但结果却是一次次的受伤。
菲利普甚至放弃了对爱情的期待,觉得自己不会再爱上任何人了,直到他遇到了萨莉。
萨莉是菲利普的朋友索普的女儿,她与米尔德里德完全相反,她并不惊艳却很耐看,总是围着围裙,端菜拿酒,操持家务。
当菲利普与索普谈话时,萨莉会适当地送来啤酒、奶酪,然后默默地收拾盘子,不言不语。
萨莉的人生安排很清晰,未来做个裁缝女工,再嫁个老实的工人,平平淡淡度过一生。
这样的人生模式,与菲利普理想中的生活相差甚远,菲利普从没想过他会跟萨莉有交集。但很奇怪的是,他很喜欢跟萨莉待在一起。
萨莉善良淳朴,对他包容而慈爱,让他觉得心安。菲利普逐渐发现她虽然没有精致的外表,但体格强健,富有生命力。她走路虽不算优雅,但却潇洒、自信。
渐渐地,菲利普沉醉于萨莉的温柔和慈爱,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当他放弃自己巡游世界的梦想,向萨莉求婚的那一刻,他的爱情观也迈进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他逐步醒悟,接受伴侣的平凡不是向幸福的妥协,反而是通往幸福的秘诀。
谁都想要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有一个闪着光的恋人,但不是每个人都会遇见那个惊艳时光的人。
就像作者毛姆曾说的:“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恋人,也不存在完美的婚姻。好的婚姻是彼此接纳,并在烟火日常中互相取暖。
接纳了伴侣的平凡,才能品尝到爱情的甜蜜,在爱里自由驰骋。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同自己身上那些人性的弱点做斗争。没有谁的人生是十全十美的,一如男主的跛脚一样,人生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
枷锁之于人生是万般不如意,但成功不需要被证明,只要放下枷锁,自得其乐,悠然过完一生就好。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命运会带给我们什么,只有勇敢地生活,开始直面真实的人生时,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书中多次探讨人生的意义,最终的结论是:人生没有特殊意义。
就像一张波斯地毯,每个人都用生命在地毯上绘制自己的人生图案,体验生离死别,人情冷暖,这些情感、经历,独属于自己,与其他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