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客家”的界定,罗香林先生最早提出的包括有:时间(赵宋一代为起点),空间(地域以福建西南部、江西东南部、广东东北部为基本住地,而更及于再迁之各地),语言(操同一客语而与其邻居不能相混者),文化(自赵宋以来之文物或活动,大体皆可认为客家之文物或活动)。

客家语言常识(关于客家的界定)(1)

近年有不少学者提出新的界说,如“它以自己在语言、文化、风俗、民情诸多方面的独特属性与其他汉族民系相区别”,“凡说客家话(以客家话为母语者)就是客家人”,“凡具有客家民系特征的人或群体,不管其血统如何,皆可称为“客家人”。”

客家语言常识(关于客家的界定)(2)

关于客家血统。如香港名人李嘉诚,他不否认是客家人李火德的23世裔孙,他有客家血统,但在潮汕文化氛围中生长,没有“客家文化素质”,也没有“客家认同意识”,因此,他是“潮州人”而不是“客家人”。另一个实例说明“血统”是重要因素而非必具的要素。

美国洛杉矶企业家熊德龙,是印尼血统,他成长立业后,奉自幼收养他的客家妇女为母亲,以梅州为祖居地,有深厚的客家文化素质,说一口地道的梅县话,自认是梅县客家人,对客家情真意切,慷慨赞助梅县建设,他现已成为客家社会热诚接受的梅州市首批荣誉市民。

客家语言常识(关于客家的界定)(3)

关于“客家文化素质”。如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等名人,他们有“客家血统”,不过因在非客家文化氛围中成长,缺乏“客家文化素质”,不会讲客家话,但他们知道身世,具有“客家意识”,承认自己是客家人。又如侨居海外客家人的第三、第四代子孙,已经全盘非客化了,但他们仍承认是客家人,并随父祖辈回乡寻根。

客家语言常识(关于客家的界定)(4)

关于“客家认同意识”。一般来说,产生“认同意识”必然还具有“客家血统”或“客家文化素质”。只是有些二者兼有的人,因从小在非客家人群中生活,会“忘记”自己是客家人。虽然消失“客家意识”,实际上还是“客家人”。

客家语言常识(关于客家的界定)(5)

耕作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