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战争中将领的作用毋庸置疑。一名合格的将军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呢?

《孙子兵法》在《计》这一篇中总结了一名优秀将领具备的五德,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勇”,这是五德中最快捷也是最有成效让士兵服膺的一点,勇者,悍勇无敌也,临敌杀伐果断也。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1)

战场上瞬息万变,谁也无法预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员武艺高强剽悍无比的勇将,能够起到定海神针的巨大作用。

相信这也是众多历史爱好者最喜闻乐见的一点。

中国历史上素有强汉盛唐的说法,汉朝大军非常强势,卫青、霍去病等深入漠北千里,打得不可一世的匈奴人号哭遁去,再不复汉初那等强盛局面。

而唐朝号称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历来以盛唐冠以美名。为什么说盛,而不说强呢?这也从侧面说明唐朝的军事力量并非是无敌的存在。对战周边游牧民族的战役中,大唐也是吃了不少亏,打了不少败仗。

然而唐朝之前就有那么一个短暂的朝代在军事上超越大汉王朝,打遍天下无敌手,它的皇帝甚至被所有周边附属国尊称为“圣人可汗”。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2)

隋朝疆域

唐太宗文治武功在历代皇帝中名类前茅,突厥人直觉上封号“天可汗”,意为天下所有人共同的皇帝,其实这个称号早已在唐太宗之前就已经存在。

这个朝代就是大隋王朝。大隋历经二世而亡,在历史长空中如同流星一般璀璨而又短暂,一直以来存在感很低。但是它的两任皇帝都被少数民族尊为“圣人可汗”,而且是“天可汗”的原版,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中原王朝历来都受到周边最主要是北疆游牧民族的威胁,隋朝北面活跃着一支强大野蛮的民族——突厥,时常威胁边疆的安危。

突厥人逐水草而居,以狼为图腾,自认为是狼神的后代。勇武善战,最尊敬勇敢武艺高强的战士。能够让这样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心甘情愿臣服,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是不可能降服他们的。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3)

隋朝仅仅存在38年,在这期间周边无论是突厥,还是契丹、吐谷浑、高句丽、铁勒等,全部被隋朝铁骑打了个遍,南疆夷族也不例外,也在隋朝大军征伐范围内。

公元581年到618年,甚至是唐初,整个东亚的秩序都是一个宗主国,其他全是附属臣服之地。远在海外的倭国也上表表示臣服,请求大隋皇帝册封。可想而知,大隋王朝在当时军威是何等的强横无敌。

强大的军队如同一群狮子,如果没有勇武善战的将领,也是没办法发挥它的威势。大隋数十年间涌现出众多名将、悍将。

今天咱就列举三个窃认为是大隋王朝排名前三的勇将。

第三名,张须陀,被称为隋朝最后的将军。最初张须陀是越国公杨素帐下大将,因征讨汉王杨谅,积功封为齐郡郡丞。就是在齐郡这块大地上,张须陀打出了威名。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4)

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闹得天下民怨沸腾,王薄自称知世郎,聚众造反,很快聚集乱民土匪数万人,四处烧杀抢掠,并且多次击败官军。

王薄率领乱军打到齐郡,数次被张须陀击败,疯狂逃窜,最后被打得一蹶不振。

每次征战张须陀喜欢身先士卒,总是冲在队伍的前方,激发士气,他治下的两万郡兵也都承袭了主将的作战风格,打仗勇敢,作风硬朗,很快,张须陀的大名天下闻名。

史书描述张须陀“勇决善战”,勇敢果决,非常善战,是隋末少有的有勇有谋的将军。

有一次,裴长才和石子河两万贼军包围齐郡,在附近的村庄大肆劫掠。张须陀闻之,来不及集合郡兵,自己率领五名亲卫出城掠战。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城外贼军虽说大部分是破产百姓和无业游民,战斗力低下,但毕竟有两万多人。

六个人就敢冲营,张须陀胆气惊人,堪比三国张辽八百破十万。

贼军眼看张须陀人少,于是里一层外一层包了过去,“围百余重”。就在这样生死存亡之际,张须陀高超的武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奋起神威,左突右冲,掌中大刀下亡魂无数。一时间,贼军竟然奈何不了。等到城内大军集合,冲出城外,张须陀身上已经好几处创伤,手下骑兵都伤痕累累。即便是这样,他依旧镇定自若地指挥军队继续战斗,裴长才等人被击溃退走。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5)

至于后来,像左孝友、秦君弘等贼众,无不败在张须陀手下,而且每一次都是以少胜多,他手下的两万步骑横行河南山东,无人再是他的对手,即便是声名显赫的瓦岗寨也多次被击败,以致翟让每次看到张须陀的大旗望风而逃,连对战的勇气都没有。

张须陀最惨烈也是最后一战,便是和李密之间的大海寺之战。

李密投靠瓦岗寨后,认为瓦岗寨想要有前途,必须向南发展。张须陀是阻碍瓦岗寨最大的拦路石,不得不清理。于是李密和翟让定下计策:翟让率领瓦岗主力负责正面吸引张须陀的火力,佯装败退,而李密则亲自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埋伏在大海寺附近。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6)

瓦岗众将

大战一开始,翟让一方根本不需要诈败,瓦岗军碰到张须陀旋即一战即溃。张须陀纵兵追杀,他的马快,麾下数百骑兵随之追杀数里,在追到大海寺附近一片密林中,一阵鸣镝声,李密埋伏的军队万箭齐发,随后和翟让前后夹击,将张须陀重重包围。

这时,张须陀才知道中了计,立刻奋起神威,带着亲卫前后劈砍,杀的瓦岗寨众军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硬是从重重包围圈中突围而出。然而他的军队还有很多陷入包围中,张须陀素来以爱兵如子著称,不忍之际,挥刀跃马再次冲进敌军中,往返数次,“来往数四,众皆败散”。

无奈人力有穷时,四次杀进杀出,张须陀胯下青骢马被射死,自己也接近力竭,于是下马仰天长呼“大军兵败,还有什么面目见天子。”,然后步战奋力直至战死。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7)

张须陀血战

张须陀死后,麾下残军卷旗败退,三军缟素拜祭主将,大哭三日,时人莫不嗟叹。

坚守大隋王旗最后一位将军战死,大隋这座大厦也即将倾倒。

第二名,敦煌戍卒史万岁。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8)

光听名字,就知道这个人不简单。史万岁,长安人,父亲是隋朝刺史,出身官宦之家。史万岁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武艺精熟,尤其擅长骑射,骑在马上高声呼喝,弓似霹雳,箭似闪电,迅捷如飞,而且他还喜欢读兵书,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少年郎。

史万岁初露峥嵘是在北周大象二年,也就是公元580年,尉迟迥叛乱,史万岁跟随行军总管梁士彦出征。

军队来到冯翊这个地方,天上一群大雁飞过,史万岁策马向主将说,我要射这行大雁中的第三只,随即张弓射箭,果然,第三只大雁应声落下,从此军中无不叹服,总管梁士彦也开始重视提拔这个箭术高超的少年。

大军会战于邺城城下,尉迟迥十三万大军步步紧逼,打得北周军节节败退,眼看即将溃败,史万岁手持马槊,大声喊道,“事情危机到这个地步,我去杀了他们”,于是纵马冲入敌军中,杀死数十人。在史万岁的鼓舞下,梁士彦军中无不受到激励,奋勇杀敌,颓势慢慢被扳回来。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9)

猛将史万岁

后来,史万岁因为卷入尔朱勋谋反案,被发配到敦煌戍守边防。边境困苦随时有战争发生,最是能磨练人,尤其是史万岁这样武艺高强的人,对他来说这里就是天堂。

史万岁经常配弓带刀深入草原劫掠牛马,每一次都满载而归,他的大名迅速在草原上流传,突厥等民族给他起了个“敦煌戍卒”的绰号。

隋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四十万大军南侵,史万岁跟随窦定荣西出凉州迎战阿波可汗(突厥五大可汗之一)。

大战即将爆发时,主帅窦定荣突然派使者去向突厥人下战书,说两军大战必然死伤无数,士兵们何其无辜,不如各自挑选一名勇士,二人单挑,输的一方立即退兵。

突厥人最是崇尚武勇,阵前单挑非常符合他们的脾性,于是很爽快地答应迎战,派出一位突厥勇士出战。

窦定荣敢这么玩,当然是胸有成竹,他手里握着一张王牌,就是史万岁。

两军战鼓隆隆作响,隋朝和突厥士兵刀枪狠狠地敲击盾牌,各自为自己的勇士加油喝彩。

史万岁策马闪电一般冲向突厥勇士,二马交错电光火石之间,他的长刀已经把对方的头颅砍下,大刀挑起突厥人的脑袋,得意洋洋的回到隋军中,到了这个时候,突厥人还没反应过来。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10)

史万岁阵斩突厥勇将

阿波可汗憋了一口恶气,但又不得不遵守约定,率领大军后撤,后来他派人打听清楚,出战的隋军大将正是闻名草原的敦煌戍卒。

后来隋文帝问贺若弼,朝中谁人可以为将,贺若弼回答,“杨素为猛将而非谋将,韩擒虎为斗将非领将,史万岁为骑将非大将。”虽然有所偏颇,但依旧比较中肯,史万岁作为领军大将可能不太合格,可作为大隋王朝首屈一指的骑将,单挑之王非他莫属。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11)

贺若弼

第一名,铁血大将达奚长儒。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12)

达奚长儒,鲜卑人,父亲达奚庆是北魏的骠骑大将军。达奚长儒少时胆子非常大,弓马娴熟尤其擅长用刀,继承了鲜卑人勇武英烈的传统。

宣政元年(公元578年),达奚长儒随乌仁轨在吕梁对战南陈名将吴明彻,陈朝派出猛将刘景率领七千劲卒援助吴明彻。达奚长儒接受乌仁轨的军令,消灭这支南陈援军。

达奚长儒命令手下取出数百只车轮,全部用大石块捆绑沉入水中。刘景大船开到这里,被水中的车轮阻拦无法前进。达奚长儒埋伏好的奇兵尽皆杀出,水陆并进,大破刘景军,杀死俘虏数千人,刘景只带数百人狼狈逃回。

而达奚长儒封神一战是和敦煌戍卒史万岁同年同一场战役,都是在与突厥的对战中扬名。

史万岁对战的是阿波可汗,而达奚长儒迎战的却是沙钵略可汗。

主帅虞庆则派达奚长儒及麾下两千骑兵作为前哨,外出刺探敌情。正好碰到沙钵略可汗率领的十余万突厥骑兵。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13)

突厥大军战阵横贯十几里,远远地望不见边际,达奚长儒手下都被突厥人吓得亡魂冒出,心想这下死定了。

摆在他们面前有两条路,战或者逃。

达奚长儒神色决绝,对麾下士兵说道,“如果此时逃跑,突厥人马快,很快就会追上,到时候我们一定全军覆没,不如拼死一战,尚有一线生机。”

一番鼓舞下,全军在达奚长儒的指挥下,整齐地摆出战阵,徐徐向宏化方向撤退。

突厥人自然不会让到嘴的鸭子飞走,挥舞弯刀硬弓,乌压压的一片压了过来。

这已经不是以一敌十,而是以一敌几十,纵然达奚长儒麾下战士英勇无比,依旧在突厥人狼群一样不断地撕咬攻击下,战阵一次次被攻破。

这个时候,主将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达奚长儒厉声长啸,长刀劈砍敌军的同时,不断地给属下下达军令,在他的指挥下,散乱的军阵再次合拢,就这样在聚拢合散之间,这只两千人的队伍倾力血战三天三夜,一共抵挡住突厥人十四次疯狂的进攻。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14)

战斗的惨烈程度不可言表,隋军所有战士起初刀砍箭射,奋力杀敌,一直拼到刀卷刃,箭矢尽,“五兵咸尽”,还是没有屈服。战士们没了兵器,用牙咬,用拳头击打,直至拳头上骨头都露了出来。到最后隋军两千士卒伤亡十分之八九,只剩下二三百人。

主将达奚长儒身上重伤五处,贯通伤两处,其他伤痕无数,满身鲜血,战袍盔甲破碎,依旧挥舞长刀呼喝杀敌。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15)

血染征袍

仗打到这个份上,隋军固然伤亡惨重,可他们给突厥人造成的伤亡更大,十余万突厥骑兵伤亡以万记,如此大的损失让突厥人异常沮丧。

突厥大军里其实大部分都是牧民,他们南侵是为了抢夺粮食财宝,哪曾想遇到这么一群恶鬼也似地隋朝士兵,突厥人被杀的心惊胆寒,亡魂冒泡,心里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

达奚长儒等人退到宏化城附近,按理说宏化城内的隋军早应该出城接应,可惜的是主帅虞庆则远远望见不见边际的突厥大军,心中害怕,竟然紧闭城门。

那么这支隋军铁军最后怎么样了?

他们退到宏化城附近,伤亡惨重的突厥人不知道虞庆则不敢出城,他们也害怕隋军援军突然杀出,再加上突厥人已经没有了勇气,于是自己焚烧死去突厥人的尸体,第二天便退军了。

隋文帝听闻这场惨烈的战斗,下诏,所有幸存的士兵连升三级,战死之人子孙可以袭承官位,另外赏赐财宝无数,达奚长儒封上柱国,长子可继承爵位,其他勋爵可再授给另外一个儿子。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读音(血染沙场气化虹)(16)

大隋王朝崛起了无数英雄豪杰,名将名帅数不胜数,如杨素、高熲、韩擒虎、贺若弼、刘方、李景等等,这些将帅可称得上谋将、名将,然而论及战阵格斗,私以为上述三人可称得上猛将勇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