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制作精良的匾额需要经过复杂的工艺制作流程。首先需要用上好材料精心雕琢加工而成,木质以杉木、核桃木、梨木、楠木、樟木等为主,更讲究的还有用金丝楠木或是紫檀木等高级木材。匾额制作工艺有平板阳雕、平板凹雕、平板漆字、阴刻填金、图腾雕框、镂空图腾雕框等形式。字的刻法有中凹阴刻字、中凹阳刻字。此外还有独特的剔光、修圆秘法,可以让匾额上的字无论阴刻还是阳刻,远看都有立体效果。

匾额的题款乃是画龙点睛之笔,有的还是上下款俱全,有的只有一款。款有字有印,印又有“名章”和“闲章”,印的篆刻装饰或红底金字,或金底红字。为匾额题字的人也有讲究,主要是当时的显贵、名流和书法家,书法精湛。匾额左右的小字大多撰写捐赠人及其头衔和落款的年代。

匾额的底色以黑色居多,也有漆紫、红、绿、棕等颜色的。内文最常见就是真金颜色,也是在字上敷贴金箔的“真金字匾”。贴金工艺很有讲究。首先,调制金胶就必须根据四时变化掌握好材料比例、稀稠程度和干燥程度。其次,涂金胶必须要均匀,“火候”非常重要,早了不行,晚了不行,快了不行,慢了不行。要贴得平整、严实、光洁、鲜亮、无明显接口。除贴金匾外,也有以色漆描字的,常见的是豆绿色,此外还有镶嵌象牙、兽骨或螺钿字的,使之更加珍贵。许多匾额的四周边框上,雕饰各种龙凤、花卉、图案花纹。有的镶嵌珠玉、极尽华丽之能事。

下面说一说清代咸丰丁巳年间(公元1857年)畄下的一方匾额,该匾的左边的文字是“钦命提督福建全省学政国子监祭酒加五级随带加一级记录十二次吴保泰为”,中间为榜书“文魁”,右边是“ 咸丰乙巳年乡荐貢元江涤源立”。

什么是“文魁?文魁:即文章第一。乡试(清代乡试考场设于各省称贡院)于八月举行,亦曰秋闱。九月放榜(因时值秋季,桂花盛开,所以也称桂花榜),新科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均由国家颁给20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匾额悬挂住宅大门之上,门前可以树立牌坊。

左边的文字表明授匾者及其职官。 吴保泰,字南池,号和庵,河南光州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咸丰五年(1855年)升任国子监祭酒,同治元年(1862年)由祭酒升詹事府詹事。历任广东、福建、浙江提督学政。这是 吴保泰咸丰丁巳年间(公元1857年)为 乡荐貢元江涤源题魁元榜书。

“国子监祭酒”,即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国子监”为清代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国子监祭酒.中国清朝中央政府官职之一,品等为从四品。该官职隶属於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主要任务为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其上为监事大臣,辖下有监丞等辅佐官职。

“提督福建全省学院”即福建提督学政,也就是主管福建省学务及考试秀才和童生的教育行政长官。提督学政由翰林官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中选派,三年一任。再说“贡元”。

清制,童生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级考试成绩合格者,称为生员(即秀才)。生员可以经提督学政的考选升入国子监读书。因为是“贡献给朝廷”的生员,故称贡生。 清代的贡生有拔贡、岁贡、恩贡、优贡、副贡五种,合称“五贡”。据《霞浦县志 选举志》记载:顺治二年定府学岁贡一人,县学二年一人。雍正五年,拔贡定为六年一次,乾隆以后改为十二年一次。贡生名额很少,且选拔的间隔年限又长,对一个府、州、县来说,每次大都只有一名,因而被选上的也就是第一名,故称“贡元”。(“元”是第一的意思)

根椐有关資料介绍,一般人都以为这是一方举人匾额。因为“文魁”一般指举人。

有两种说法:

一、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亚魁,第七名以后(含第七名)皆可称为文魁。

二、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六名称亚元,第三至五名又叫经元,第七至十八名称亚魁,第十九名以后称文魁(或武魁),副举人称副魁。根椐本匾下款称谓乡荐貢元江涤源立”。可证实这方“文魁”匾不是举人匾,而是贡生匾。

举人的“文魁”匾,题匾者一般为省最高长官巡抚。三年才举行一次的乡试作为一省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主持者自然非巡抚莫属,而题写者却是主管文化、教育、考试的一省学政!学政并非乡试主考官,每逢乡试,朝廷会另派监临、主考、副主考主持乡试,学政只是协助,学政负责主持的考试有选拔秀才的院试和选拔贡生的乡荐。给这些附贡(非科举正途)、贡元(科举正途)题与“文魁”匾额,并不能完全说是“附风作雅”、“妄攀高贵”。虽然其含金量不能与真正举人的“文魁”匾相提并论,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遗存,还是有着非常价值的。尤其是为我们研究明清科举、匾额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实例。类似这种称“文魁”的贡生匾,在福建匾额收藏家手中还可见到很多例子.

该匾额长210厘米宽98厘米,咸丰丁巳年间(公元1857年)制作,保存十分完整精美,四周是用大红朱漆半圆形木框镶成,红漆上贴上仙鹤飞云之类真金泊图案。内框为金黄色的底漆,墨色大字,匾额木胎髹漆制成,居中阳刻“文魁”二字,下笔苍劲有力,铿锵有声,远远观去,有破空欲飞之感。这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吴保泰书写的 ,文风气势磅礴,越看越有韵味。左右的上下款也是阳刻,刻工精细端正一丝不苟,名款和重要的字凃上红漆特别醒目,整块匾额就象一幅设计精美的书法作品。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几千年来,它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每一块古匾往往都反映了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家族的故事,每块牌匾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往往超出材质的价值。正因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老匾额才显得珍贵,人们从内容丰富的匾额中邻略到中国古代文学丶书法艺术和古代各种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匾额“文魁”上的历史文化匾额因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成为今天我们研究民族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作为一种历史遗存,还是有着非常价值的。尤其是为我们研究明清科举、匾额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如果把这些匾额拓片结集,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对于书法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欣赏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地方史者来说,也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研究资料。匾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将成为历史,匾额收藏便成为必需和必然。

纵观的各种匾额,无论是屋舍的装饰,还是景观的装点,无不表达了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如民居屋舍匾额的内容大都为:芝兰入室、忠厚传家、安乐、桂馥等;反映自然景观的则如:山清水秀、碧水萦绕等。所有这些表示吉祥、安宁、祥和的字眼,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福瑞喜庆、诸事顺利的词句,充分表达了我国人民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美好观念和欣赏趣味。

其次,我国的各种匾额,特别是祠堂府第、民居屋舍的匾额,虽然大多反映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但其中也有不少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如"世德流馨"、"世德流芳"、"五马流芳"等,标榜了本家族先人的品习,继承前辈人的优秀品德、聪明才智、光荣传统,让家族美名世代相留,因而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另外,各种匾额文字多拜求名人或文人为之泼墨书写,这类老匾额如今在市场上已很难寻觅,这些匾额集字、印、雕、色于一体,大都辞藻华美、书法精湛、言简意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等,起到了补史正史的意义。"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涛,可得涛眼;以匾学书,可得笔髓"。

匾额因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成为今天我们研究民族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如果把这些匾额拓片结集,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对于书法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欣赏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地方史者来说,也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研究资料。令当初那些文人骚客想不到的是,他们有感而发,在不经意间留下的翰墨,竟会成为后人研究历史、观赏书法的文物而倍受宠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为歌功颂德,还是为标志记号;无沦是为装点们门面,还是为点缀江山,匾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将成为历史,匾额收藏便成为必需和必然。

作者: 陈孔坛;

清代科举文魁老牌匾(老匾额文魁上的历史文化)(1)

清代科举文魁老牌匾(老匾额文魁上的历史文化)(2)

清代科举文魁老牌匾(老匾额文魁上的历史文化)(3)

清代科举文魁老牌匾(老匾额文魁上的历史文化)(4)

清代科举文魁老牌匾(老匾额文魁上的历史文化)(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