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因而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猪肉是我国国民的主要肉食来源,随着人们对猪肉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养猪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传统的养殖方式不仅猪的健康以及猪肉的品质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猪生态养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养猪技术,不仅对传统养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同时提高了养殖产业的安全性,非常值得大力推广。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就猪生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生态猪养殖方案放养(猪生态养殖技术探讨)(1)

一、猪生态养殖技术的概述

生态养殖技术具体包括动物的饲养环境卫生、饲料喂养情况、疾病的预防工作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等,因而可以说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猪的生态养殖一般是指在饲养过程中,为猪只提供绿色,无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添加剂的饲料,使猪只在自然条件下得以健康生长的一种养殖方式。在猪的生态养殖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沼气池将猪只所产生的粪便进行发酵,将所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来满足农民日常的生产以及生活所需。此外,猪只的粪便还可以作为农产品的肥料以促进其生长,进而实现真正的无污染。

二、猪生态养殖的选择标准

首先,应当保证所选择的养殖场地具备良好的通风以及排水条件,尽可能选择地势较高同时不存在污染的区域。养殖场应当位于下风向,同时远离屠宰场或者交易市场。与此同时,应当适当处理用于病死牲畜隔离的空间,在生产区与生活区之间留出足够的缓冲带。

猪生态养殖的养殖户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基础,同时保证拥有充足的可供周转的资金。应当为生猪的养殖地点配备较为齐全的水电路,保证其交通干道较为便利,同时水源充足。应当保证饮用水源的洁净。此外,还需保证养殖地点的大气环境能够符合相关特定指标,对存在毒害性或者放射性的土壤物质进行全面的清除。

三、猪生态养殖技术

3.1 为猪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猪的生态养殖技术对环境要求较高,因而养殖户必须对猪圈的环境进行认真分析,尤其要保证猪圈地面所铺设的材料具备良好的吸水性以及渗水性,能够符合生态型特征,要保证圈舍内的通风以及干燥,对猪圈进行定期消毒,以防因细菌的滋生而对猪的生长以及健康造成影响。此外,还需搞好猪圈四周的环境卫生工作,对养殖密度进行有效控制,对粪便进行及时处理,进而有效提高生态猪的质量。

3.2 沼气利用技术。在猪生态养殖过程中,由于会产生多种废物,这些废物如果排放到大自然中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因而,可以将废物排入沼气池当中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要保证沼气池的安装位置合理,尽可能选择具备良好通风性同时位置较高的区域。排入沼气池的废物经过发酵以后就可以形成沼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同时可以有效改善周围的环境。

3.3 循环养殖技术。猪的循环养殖技术就是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将猪养殖、沼气以及种植三者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养殖方式。循环养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合理的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进而保证生态养殖。其具体做法为:在猪圈附近建设沼气池,对猪只排出的粪便通过沼气池进行发酵,其发酵所剩余的沼液以及沼渣则用于农作物种植,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1]。

3.4 发酵床养猪技术。发酵床养猪技术不仅无污染,而且零排放,可以同時实现粪便处理、环境控制以及有机肥的处理。发酵床养猪技术所使用的垫料,就是将菌种、秸秆以及锯末粉均匀搅拌产生的发酵物。在养殖过程中,猪只对垫料的翻拱可以实现粪尿的充分混合、分解以及转化,在实现无毒、无臭、无害、无味的同时,对微生物将粪便溶解从而生成有机肥,有效解决的猪的粪尿问题。此外,发酵过程中所散发的大量热量,可以升高垫料周围的温度,实现高温灭菌。

3.5 林下养殖技术。林下养殖技术就是在养猪过程中将猪舍与林地结合使用,在降低养殖污染的同时,缓解农村土地的紧张现象,进而提升猪肉的质量。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应选在天然林地,从而使猪只免受危害。

3.6 原生态放养技术。原生态放养技术就是养殖户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为猪只提供的最为自然以及原生态的一种养殖技术。可以结合猪只对杂草、群居以及爱拱地的喜好,为其开发各种荒山以及荒田作为其养殖场所,在此处为猪只搭建棚舍,使其在圈定的范围内自由活动,为猪只喂食农副产品的残渣以及鲜草等。猪群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其所产生的粪便可以在山间以及田间进行直接排放,从而有效提高了土地的肥力,进而实现资源化的有效利用。

原生态放养技术可以实现返璞归真,在人类的能力范围内为猪群提供一个适合生活同时又亲近自然的环境,帮助猪群提高其抵抗力,增强其体质。此外,将猪群饲养于荒田以及荒地内,由于其饲养密度较低,从而使得猪群之间疫病传播的概率明显降低,进而可以有效提高猪肉的安全性以及品质。但是原生态放养技术也存在着其自身的缺点,一方面植被极容易遭到猪群的破坏,另一方面这种养殖方法其养殖生产的效率较低。一旦出现了较大的疫情,很难得以有效的控制。

3.7 疫病防治。

3.7.1 预防为主。在猪的生态养殖过程中,应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首先,在对猪只品种选择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具备较强抵抗能力的品种;其次,应为猪只增加其舍外活动的时间以及次数,从而确定较为合理的管理方式;此外,要对猪只的饲养密度进行有效控制,尽量提高猪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从而尽可能减少猪只疾病的发生。

3.7.2 加强消毒。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必须要做好饲养场内的消毒工作,从而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治。例如,在饲养过程中,可以采用清水、水蒸气、生石灰、钾肥皂以及石灰水进行消毒。在消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必须将全部猪只赶出以后再进行消毒,消毒工作完成以后必须进行全面的清洗[2]。如果养殖过程中出现鼠害,应采用国家允许的杀鼠产品对老鼠进行全面的消杀,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保证猪只的安全。

3.7.3 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成兽药以及抗生素。在进行预防性治疗的过程中,严禁为猪只使用化学合成的成兽药以及抗生素。如果猪只已经患病,应当首选中药治疗,或者采用植物性药剂。在猪只的生态养殖过程中,除了为猪只接种法定的疫苗以外,对于饲养周期少于一年的猪只,在对其进行常规兽药的治疗过程中,仅能接受一个疗程的对抗性治疗,否则猪只不能进行销售。

3.7.4 不得使用转基因疫苗。在猪的生态养殖过程中,严禁使用转基因疫苗。对于一些低温保存的疫苗,必须要待其恢复至室温以后,才可以为其接种。在抓取仔猪以及保育猪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轻拿轻放,同时快速注射疫苗,从而尽可能减少猪只的应激反应。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免疫接种。在接种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消毒,在猪只空腹状态下进行集中接种,接种工作完成以后还需定期对猪只进行查看。

结 语

猪的生态养殖技术因其绿色安全,同时所产猪只品质优良并且口感独特,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因而其养殖前景十分广阔,值得大力推广。在猪的生态养殖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适宜的方式,进而使生态发展深入到农业发展的各个层面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