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我在QQ中与甘肃萧生涛(电话13309432622,为萧氏全国总谱编辑人)交谈,在他提供的萧氏谱载记录和世系中,这个萧符简同宗是有此一个支派的,但具体是哪个支派,还有待考证,目前只查到了这个传说是事实,且萧子云是在江西省峡江县玉笥山,以下附上甘肃萧生涛提供的萧氏资料。

微子启第十三世孙,宇宗公之子。周庄王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己亥,公元前682年),宋国大将南宫长万战场失利,累受宋湣公羞辱。一日在蒙泽与宋湣公下棋,再次受辱而恼羞成怒,遂杀死宋湣公,立公子游为君,国因之大乱。宋宗室子孙逃到萧邑(今安徽萧县),寻求时任宋国大夫的叔大兴庇护。湣公之弟御这到亳邑(今安徽亳州)。乐叔大兴迅速将戴、武、宣、穆、庄各宗室家丁家将组建成一支讨伐叛军的军队,并借兵协助御说,很快平息了这场叛乱。并拥立御说为宋国新君,即宋桓公。宋桓公还国即位,以叔大兴先有平叛南宫长万、再有拥立他为新君之大功,为其升官封地,并将萧邑提升为宋的附庸国。大兴公成为历史上萧国的首位国君,在宋国上下享有极高的声誉。宋桓公及宗室内外,习惯于称呼其为萧叔大兴。长此以往,其子孙也陆续以“萧”为姓。因此,萧叔大兴为华夏萧姓公认的受姓始祖。

该支世系:

大兴(东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玉→和→桂→锦→泉→焕→檠/荣→溥→仁→佐→罄→博→柱→琳→轲/何→禄/同/延→遗/则/嘉/彪→章→皓→仰→望之→伋/育→绍→闳→阐→冰→苞→舍→德春/德秦/德凑/周→矫→逵→休→豹→裔→缎/茂/慗→镌→乐子→奉子/承之→道度/道生/道成→赜/嶷→子廉/子恪/子操/子行/子光/子范/子质/子显/子云/子晖/子瑳......

萧子范:嶷六子,母庾氏,字景则,配张氏,生于南齐永明四年丙寅(486),殁于梁太清三年己巳年(549)祁阳县侯,梁天监初降爵为子,迁司徒主簿,有孝性,居丧以毁闻,后迁大司马、南平王从事中郎。梁简文帝召为光禄大夫,梁大宝元年庚午(550)卒,寿六十四,谥“文”,著有《前后文集》三十卷。明帝诛高、武子孙时,子范、子显得以逃脱,传闻二公子孙有改氏简、符者。张氏,生三子滂、确、乾。

长子滂:中军宣城王记室、尚书殿中郎,早卒,后失详。

次子确:司徒右长史,赴江陵,因殁关西,后失详。

幼子乾:字思惕,殁于陈光大二年(568),名昭理,善隶书。得叔父子云之法,仕梁,为宣城王谘议参军,陈武帝永定元年(557)除给事黄门侍郎。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建安太守留异反,闽中守宰并受其迫胁,公独不屈,陈文帝甚嘉之,授武兵尚书。谥曰:“静子”。杨氏,生二子:陶、阳。

长子陶:配长氏,为南顿亭长。生一子:弦。

弦无记。

幼子 阳:配聂氏,为宜春令。生二子:丝、约。

丝:徙异省。

约:子孙无考,后世失详。


萧子显:嶷七子,母庾氏,字景阳,生于南齐武帝永明七年己巳(489),梁天监初,迁邵陵王,梁武帝爱其才,迁吏部尚书,加侍中,出为吴兴太守。殁于梁大同三年丁巳(537),寿四十九。谥:“骄”。著有《南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并曾考证各家《后汉书》异同,著成《后汉书》一百卷等,皆佚失。配郭氏,生五子:昭谊、昭谐、昭诗、昭序、昭恺。

长子昭谊:失详。

次子昭诗:长平令,迁黄门郎。配史氏,生一子:寻。

寻:生二子:户、卢。后无记。

三子 昭诗:失详。

四子昭序:梁太清二年戊辰(548)为太子家令、中庶子,并掌管记。及侯景乱,卒于城内。

幼子昭恺:生于梁天监四年乙酉(505),初为国子生,起家秘书郎,迁太子中舍人,王府主薄、太子洗马。才学变交,太清二年(548),迁御史中丞,侯景乱,城陷,卒,四十四岁。

萧子云:南齐建武四年(497)封新浦县侯。梁天监初(502)降爵为子,迁秘书郎、中书舍人、丹阳郡丞。梁大同三年(537)复迁临川内史、散骑常侍。历侍中、国子祭酒,出为东阳太守。性沉静不乐仕,进风神闲旷,任性不群。避侯景乱,携家八十二口隐玉笥山清虚宫,后徙郁木洞天学草书于寒藤宅。尝飞白大书“萧”字于庭内,李约得之结一亭,作一匾,为“萧斋”二字。后黄山谷有上萧峡诗。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东宫新记》二十卷等。生于南齐永明五年丁卯(487),殁于梁太清三年己巳(549),寿六十三。

长子:萧氏,长子无载

次子:萧特,字世达,海盐令。先子云卒。主要繁衍新干白马一族

幼子:萧碍,衍吉安永和一族

萧氏河南堂的来源(箫肖符简)(1)


萧氏河南堂的来源(箫肖符简)(2)


综上所述,“三萧”后代未记载的有:子范子:滂、确;子范曾孙:弦、丝、约;子显子:昭谊、昭诗;子显孙:户、卢;子云长子。共十人未记。

《梁书》卷三十五 列传二十九中明确有载,“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寇逼,子云逃民间。”

欧阳修《永和读书堂萧氏族谱序》云:“子云以帝胄不乐仕进,嘉江南山水之美,得玉笥山。”

贵州德江、沿河简氏谱,均有说是子范、子显,或改符姓、或改简姓。

查其子范后代之子:滂、确二人,均卒于任上,未受到侯景之乱迫害,但其后代均没见书载,萧氏谱中至今无人去认祖,这就有可能是在侯景之乱,南梁一族几近消亡,隐姓埋名是完全有可能的。

且看子范幼子:萧乾,字思惕,任职梁朝、陈朝,陈文帝时期,建安太守留异反,闽中守宰并受其迫胁,公独不屈。这说明萧乾性格刚烈,如同沿河“简氏谱”说的萧子明性情刚,故不改姓,仍姓箫。再看其子:陶、阳均为小官,再无他述,两人任职应该是在早期,而后隐姓埋名也是有可能的,特别是陶、阳之子:弦、约无考,丝,徙外省。

经过以上罗列,该姓事件的可能性有如下几种:

一是子范的三子改姓,滂、确改姓,乾未改;

二是萧乾的三子改姓。

三是子范、子显、子云三兄弟约定后代改姓,其中子范、子显后代改成了符、简姓,子云逃到江西玉笥山(今江西峡江东南部的一个旅游景点)

综上所述,萧姓改符、简姓是可以肯定有这回事的,但究其是哪一个支系,目前很难清理出来。这个事件从侯景之乱、南梁灭亡开始至今相隔了1460余年了,至少在南陈、隋唐时期不太敢说出改姓一事。历史长河、风云滚滚,各代子孙均迁徙频繁,遂逐渐失去了世系脉络的记载了。

至于传说中的竹字头“箫”历史上还没有这个“箫”姓,只有在秦穆公时期有个神话之说,“吹箫引凤典故中”的那个箫史,箫吹得好,秦穆公女儿弄玉很喜欢,秦穆公把女儿嫁给他后,便乘着龙凤离开了。此为神话,不得当真。然而以上辨析如果成立,这个“箫”姓,也是“萧”姓而来,但在历史长河中,未见有人写成“箫”某某。如是说,曾经的改姓约定,他的这个箫没有续的下来,其子孙又写成了“萧”姓吧。

虽然,萧、符、简姓的世系脉略未查清楚,但其事件也然明了。还愿有此一说的地方,萧符简世代友好,遵照前人的约定和辈分,继续传承。

至于务川《长滩谱》中所述世代,应该是说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简叔以后的世代,因大夫一职甚微,又无特别的事件,历史不载也在其理。《长滩谱》载简叔下世代为季X,应该是鲁国季氏一族,当时简叔是鲁国季氏中的一员。第三行铭、策、阅,应该是战国后期,秦扫六国时的简策那一代人,至于以、国、肇以下世代,应该是某一个支系中的世系,上面所画出的连线,应该不是指支系世代,而是指前人的来源脉略。虽然目前还不能清理出这一个脉略的世系,但会给后代提供一个查寻历史的机会。至于历史中是否有简叔一人,现在历史书中不好查找其人,但在一些姓氏书中和网络中还能查到些许介绍。网络中见于“简书”网络平台《简书与简叔、蹇叔的区别》。

除以上三地外,贵州毕节地区大方县理化符氏有谱曰:“一旦有绍基,先祖目睹心伤,惶然不安,弁官典职,逃于吴西,发咸于临江邑新喻县金钱墟。移宗而族以三,而为三姓,曰“箫符简”者。名虽三姓,实则一脉,谨记于兹,恐周礼之或错乱者也。”


萧氏河南堂的来源(箫肖符简)(3)


萧氏河南堂的来源(箫肖符简)(4)


通过查看贵州务川、德江、沿河简氏族谱的文字记载,虽有瑕疵,与历史不太相符,但究其事件还是比较详略,并不是空穴来风,胡乱编造。写得不符历史,是文化受限,是依稀记得而已。但其传承精神,是可嘉可奖。我们要去研究、要去找寻,更需要去了解那一段段历史中的事缘,也更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去完善,去追踪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