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古诗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1)

逃学儿童,被"铁杵磨针"精神感动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市)。父亲李客,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家境相当富裕。

李白五岁起到昌隆的象耳山读书,却不好好上学,经常逃课。有一次,他又逃学下山,走到一条山涧,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溪水边磨一根铁杵。李白觉得很奇怪,就上前询问老婆婆,您要干什么呢?婆婆回答说:磨针啊!一根铁杵要磨成一根针!那得费多大功夫?李白不相信,但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深受触动,于是马上回到学堂,下功夫读书。

李邕古诗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2)

铁杵磨针国画

李白记忆力超凡,不久就能背诵识字课本,还能默写下来,十岁能读懂诸子百家的书,掌握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知识,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剑术,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十几岁起,李白开始走出家乡,投师学艺,增长阅历与见识。在峨眉山玉虚观,他跟张宗胜道长学习老庄两年,并深得峨眉剑真传。出山的时候,李白已经化身一位风度翩翩的"游侠"少年。

李邕古诗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3)

江油李白故里内的雕像

他在县城谋了个小吏的差使。青年李白依然很“皮”,居然牵着牛跑到县令后堂搅闹,县令夫人连衣服还没有穿齐整,就在帐后探出头来斥责李白,皮什么哪皮!李白不但不怕,还嘻皮笑脸地吟了一首诗:“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诗中充满调笑之意,把县令夫人比喻成织女,而自己牵牛进来便是“牛郎”了。结果县令夫人是当场柳眉倒竖,将小李白骂出去,还是突然转怒为喜,和李白小哥儿亲近一番,诗里没说,不得而知。

徜徉江夏,为祢衡愤愤不平

古代没有现代传媒,开个微博,加个大V,一呼百应。古代要扬名,只能靠四方漫游来扩大影响。开元十二年(724),李白辞亲远游,结交天下英豪,同时谋求一条政治上的出路。

开元十三年(725)冬天,李白来到了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江夏是商贾汇集之所,长江在这里拐了近九十度的大弯,向东南流去,江面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船只,岸上货物堆积如山,繁华程度可与扬州、金陵相媲美。李白立即被江夏的繁华所深深吸引,不走了,玩玩再说。

李邕古诗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4)

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江夏朋友的陪同下,他来到了鹦鹉洲。洲上有汉末名士祢衡的坟墓,据说当年祢衡被刘表荐引给江夏太守黄祖,黄祖儿子黄夏邀他到这里打猎饮酒,将一只羽毛碧绿的红嘴鹦鹉赠给他,祢衡借物抒怀,挥笔立就《鹦鹉赋》,说鹦鹉是一只神鸟,可是没有人认识它,只把它当作笼中的玩物。《鹦鹉赋》在无数文人士子中流传,也被黄祖看到了,以为祢衡借机表达对自己的不满,于是找个理由杀了祢衡。

李白站在祢衡墓前,久久不肯离去,为什么大才总是不见容于世?李白想不通。后来有一次走在黄鹤山上,眺望远处的鹦鹉洲,他还吟成一首《望鹦鹉洲悲祢衡》,为祢衡的不幸遭遇而愤愤不平。

李邕古诗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5)

祢衡墓

守望李邕,希望得到提点

第二年的三月,春暖花开,李白听说东都员外司马李邕要回老家江夏了。李家在洪山上筑有一所石头房子,当年李邕就在这里读书用功,刻苦磨砺自己。李邕少年成名,被人称为"书中仙手",数一数二的书法大家,真正的"一字千金"。但他恃才傲物,桀骜不逊,在朝廷上吃不开,曾数度在朝中任职又数度被排斥到外地。宰相宋璟极为赏识他的才华,开元七年(719),调他到东都洛阳任员外司马。

李邕古诗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6)

李邕书法华寺碑

李邕喜欢结交名士,也喜欢奖掖后进。每年清明节,他都回江夏扫墓祭祖,所以江夏士子都盼望过清明,不为别的,只为一睹李邕尊颜,甚或得到他的提点。李白也不例外,早早准备好了诗文卷轴,待李邕回到江夏,就投递了进去。

李邕古诗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7)

李邕石室遗迹

夜深人静,送走最后一拨客人,李邕从成堆的诗文卷轴中找出李白的卷轴,准备好好看看。他听说过李白的名字,因为当朝宰相苏颋曾经在朝堂之上推荐过李白。《峨眉山月歌》《巴女词》《荆州歌》《江夏行》让李邕觉得的确不错,文采斐然,又有民歌的质朴,但《明堂赋》《大鹏遇希有鸟赋》就有些卖弄的嫌疑。他想,明日接见他时,一定要先修理一番,去去他的棱角,戒戒浮躁心理,然后加以鼓励,让他注重博学多思。夯实了基础,日后方可更上层楼。

渴望平等,反遭李邕逐客

李邕古诗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8)

李邕造像

第二天,李白在家仆引领下,进入李府中堂,面向李邕,深深一揖,口中念道:"学生拜见李大人。"

唐代礼仪,下级见了上级,晚辈见了长辈,是要行下跪礼的,李白却只揖不跪,李邕登时心中不悦:这小子太狂妄了!他压住心头怒火,问道:"来者何事?"

李白确实是狂,完全不顾及李邕身份地位都比他高很多,年龄也比他大很多。在他看来,他不是低声下气去拜见,而是以文会友,相互切磋,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我既然把你李邕当朋友,你李邕也应该把我李白当朋友,平等相待!此时此刻,他看出李邕因自己不跪而心生恼怒,非常失望,便朗声答道:"学生素闻大人高名,心中仰慕已久,得知大人回乡扫墓,学生亦正好游历到此,故特来拜见,盼望得到大人指点。"

见面情形完全出乎李邕预料,昨晚想的"预案"不能实施,李邕便果断地下达了逐客令:"岂敢!足下乃当世少年才俊,非老夫能妄加评判。走好,不送!"

敢写敢为,投诗表明心志

李邕古诗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9)

李白画像

李白手捧退回的诗文卷轴,从李府走出,内心充满了伤心和失望。素闻喜欢奖掖后进的李邕大人,竟然也不能免俗!回到驿舍,李白奋笔疾书,写下《上李邕》一诗: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夫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时人看不惯我,我也不会改变这样的性格!在这首诗里,李白以大鹏自许,"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表达了他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年轻的李白向大人物发出挑战,充满了初出犊儿不怕虎的锐气。他说,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李邕古诗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10)

李白《上李邕》画意

这首诗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对李邕的态度不满,但暗含的指责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李白敢做敢为,敢说敢当。写毕,就让人送到李府,呈给了李邕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