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觉得看长文太累,可以挑加粗的阅读)

如今,不少手机都配备了激光对焦功能。那什么是激光对焦呢?

我们今天使用的相机,无论单反、微单、卡片机,都是利用通过镜头的光线进行被动式对焦。不管对焦元件是AF传感器或CMOS,检测方式是对比度还是相位差。当然,“被动式对焦”这个说法其实已经很少提了。

而在很久以前,很多相机都是通过超声波、红外线、激光来进行测距和对焦的,这便是“主动式对焦”。首款具备AF功能的单反相机:宝丽来SX-70 Sonar,型号中的“Sonar”便代表了它是用“声呐”进行测距。

用真手机做小实验(一起做个试验吧)(1)

相信胶片相机爱好者对于Contax G1/G2一定不会陌生。它采用被动式AF 主动式AF的双系统来提高对焦性能 —— 主动式AF可以不受环境亮度的约束,在弱光下非常好用。

用真手机做小实验(一起做个试验吧)(2)

主动式对焦系统的特征非常明显:相机上会有一组“小窗户”,分别是发射器和接收器。ET最后一次在数码相机上看到主动式对焦模块,应该是2011年的理光GRD4和CX5。说起来,理光好像确实很喜欢用主动式对焦辅助,早年的一些数码相机上也有类似的模块 。

用真手机做小实验(一起做个试验吧)(3)

相机上的主动式对焦多采用红外线或者激光 —— 总之是不可见光。至于现在一些相机上在弱光对焦时打出来的那一道可见光(多为红色/白色/绿色),只是为了提高对焦位置的亮度,并不直接用于测量距离

玻璃等透明物体是主动式对焦的“天敌”。同时,受限于发射功率,主动式对焦的有效距离也比较有限。随着对焦技术的进步,以及像素提高后需求更高的合焦精度,主动式对焦就逐渐脱离大众视野了。

那么,手机为什么还在用激光对焦呢?被动式对焦利用通过镜头的光线进行对焦,能不能对焦、速度快不快,受环境亮度的影响很大 —— 有过夜拍经验的朋友,应该会发现大光圈镜头的对焦速度通常会比小光圈镜头快(先不考虑准确性)。手机的CMOS尺寸相对小、就算是F1.4、F1.8镜头,到达CMOS上的光线总量也不多,这就极大限制了室内、夜晚下的对焦性能。

另外,通过对红外光谱的检测,这个激光对焦模块也对优化白平衡有一些帮助。

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你喜欢在高楼上隔着玻璃拍摄城市夜景,那么激光对焦就会给画面带来一些不可修复的破坏 —— 除了下图的例子,大家也可以在黑暗环境下,用一台手机去拍摄另一台手机(处于拍照模式)的镜头模块,可能也会有所发现。

用真手机做小实验(一起做个试验吧)(4)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不可见光是对人眼不可见,但相机还是能拍摄到的。很多家用网络摄像头的“无红爆”夜视功能,也是利用人眼不可见但相机可见的光线 —— 利用这个原理,大家在住酒店、民宿的时候,也可以在关灯后用手机扫一扫屋子。(这个光线的功率很低,不会对眼睛、相机CMOS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让激光破坏画面呢?一种是从硬件上,调整不可见光的波长,并搭配与之对应的IR CUT(红外截止滤镜) —— 这个成本比较高,可能还涉及色彩的调整。另一种则是从算法上,增加玻璃检测,通过多摄像头辅助,在判断有玻璃的时候关闭激光对焦 —— 当然,给一个选项应该也是可行的,但就怕大家关了以后忘了开。

更简单的方法则是……用不透光的纸把激光对焦的发射器盖住。ET拿手里几个手机试了试,马克笔涂黑还不行,必须遮住。然后除了对焦速度确实变慢了,以及一直提示我开启微距模式外,倒也没有太大影响。

大家可以自己试一试,然后留言告诉我你们的手机型号和有没有拍到“激光”。

用真手机做小实验(一起做个试验吧)(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