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要描写文人学士,以讽刺手法见长的世情小说,被鲁迅称为“我国第一部真正的讽刺文学作品”,忝列中国六大名著。

吴敬梓几岁写儒林外史(吴敬梓为什么能写出儒林外史)(1)

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后又自号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县人。他出身于名门望族。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由编修做到侍读。祖父吴旦做过州同知,祖父的兄弟吴晟、吴昺一个中了进士、一个中了榜眼。父亲吴霖起于拔贡后任江苏赣榆县教谕。

吴敬梓几岁写儒林外史(吴敬梓为什么能写出儒林外史)(2)

吴敬梓从小就聪慧异常,加之勤奋好学、家风熏陶,学问造诣颇深,诗辞文章无一不精。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见闻,他越来越鄙视八股举业。他生性豪迈,乐于助人,但不善经营,父亲死后,家产很快荡尽。二十九岁时曾去滁州应举人试落第。因为祖业丧失,又没中举做官,“乡里传为子弟戒”,将他作为吴门的第一个败类。

吴敬梓几岁写儒林外史(吴敬梓为什么能写出儒林外史)(3)

在吴敬梓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举荐他去北京应“博学鸿词”廷试,下面官员三番五次去邀,他都毅然坚拒。自己靠种菜度日,家境每况愈下。冬天晚上家里没柴取暖,他便邀着几个朋友出城溜达,并谓之“暖足”。

乾隆十九年,五十四岁的吴敬梓穷死在扬州,结束了自己由盛而衰、由富转贫的人生。好在他留下了一部三十余万字的长篇巨著,把自己的满腔忧愤,把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把社会的丑恶和寄予的期望,熔铸在一起,形成了《儒林外史》。

吴敬梓几岁写儒林外史(吴敬梓为什么能写出儒林外史)(4)

《儒林外史》与我国以往的长篇小说比,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真实”:

一是手法真实。不带观点,不下结论,让读者自己慢慢去体会和判断,引人入胜。比如反映周进的苦:通过写他饿肚子扫别人吃剩下的鸡翅膀、鸭骨头;上了年纪的“小友”,受中了秀才的梅三相作诗挖苦,让读者拍案。

二是讽刺真实。与《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夸张讽刺而类似于假的描写不同,《儒林名史》善于通过人特冠冕堂皇的言语与卑劣龌龊的行为的反差,将讽刺直入灵魂深入。如严贡生嘴里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这时自家的小斯当面拆穿他:关了隔壁的猪,邻居来要了。还有后来的“借贷事件”“霸占兄弟家产事件”“云片糕事件”等等,这个道貌岸然的大坏蛋跃然纸上。

三是人物真实。书里写的人物,不是“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假大空”式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既真实又鲜活。比如马二先生虽然对于八股文执迷不悟,却有古道热肠,无私助人;匡超人也不是一开始就变坏的,而是从一个勤劳的孝子,一步步走上锐变之路的。

吴敬梓几岁写儒林外史(吴敬梓为什么能写出儒林外史)(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