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十二章 随心坚意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道德经12金句解读(道德经见性成佛)(1)

[注释]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样。

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畋猎:打猎获取动物。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感悟:

‘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相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社会生活日趋腐朽糜烂,社会风气开始滑坡。他目击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因而认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在此,老子所反对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劳动民众的。因为“五色”、“五味”、“五声”、打猎游戏、珍贵物品并不是一般劳动者可以拥有的,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

道德经12金句解读(道德经见性成佛)(2)

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糜烂的生活,享受着各种美味,却依旧不满足;放肆的狩猎,只为满足自己那发狂的情绪,对于百姓的生活,自然界的平衡,都置之不理。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终生却大多贫苦不堪,食不饱腹,而那些贵族高官们五谷不识,却整日地绫罗绸缎,锦衣玉食。本章既是老子对人生如何对待“欲”的思考,也是对当时的那些纵情声色的奴隶主贵族们的一种劝谏、警告。

而所有这些无度的欲望追求,必使人“近欲而远道”,与天地间最高的法则相背而行,失去最宝贵的自由和超越智慧,即变得“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行妨”。故失度的“人欲”就是人的最大的“陷阱”和“天敌”,人已深受其害,需要“灵魂转向”,需要“以道易欲”的自觉。

道德经12金句解读(道德经见性成佛)(3)

“以道易欲”或“抑欲返道”,是人类许多一流思想智慧的最高策略,比如基督教、佛教的“禁欲”,柏拉图、宋明理学的“抑欲”,等等,都是这种策略,《老子》也是这样的智慧,目的是为了让人类摆脱“自我局限”而走向“天道”的大自由之境,也是我前几篇文章提到的‘天人合一’。

因此,“五色、五音、五味”,无论对于君王,还是对于现代人,无论对于治理国家,还是对于实现个人身心健康与心灵自由来说,都是南辕北辙的。所以,‘老子’说:“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去除这些“为腹”之外的不自然的需求,“少则得,多则惑”,过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是一种智慧,更是道法自然,回归生命本真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声、色色,现在的生活状态是由很多好的坏的物质构成的。没有谁敢说,我绝对不会被任何的物质影响。只要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就会有欲望,这是非常正常的。但很多人无法控制自己的物欲,最终成为了物欲的傀儡,让自己的一生毫无价值。

道德经12金句解读(道德经见性成佛)(4)

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让自己不失本心?

纷扰俗世,学会让自己安静,安静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修行。我之前文章就说过心静才能使灵魂生出智慧,在喧闹的环境中会使灵魂蒙上尘埃。

佛家说:静生慧,慧生觉,觉生定;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人静心不浮,静心则豁达。在心中辟一块绿地,种植静心,默默培育,有一天,它会开成缤纷的菩提之花,芬芳岁月和生命。

无欲则无求,人之所以烦恼正是因为欲望太强,不如我们释然一切,坦荡从容。

《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道德经12金句解读(道德经见性成佛)(5)

淡泊者心清,心清则志明;奢糜者心浊,心浊则淫乐。无淡泊无以清心寡欲,无奢华无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故洁由淡泊污由奢。淡泊是高洁人生之源,奢华乃糜烂人生祸根。林则徐曾经说过‘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人生最宝贵的,就是有一颗平常心,远离混浊,平静如水,不为世间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

世间事事无常,变幻万千,虚幻虚实,自己又何须去一一求证呢,只要选择相信自己,勿忘本心,方得始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