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本文将探讨历史时期洛阳地名与行政区划演变过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洛阳地名起源?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洛阳地名起源(河南洛阳古代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

洛阳地名起源

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本文将探讨历史时期洛阳地名与行政区划演变过程。

春秋周王室

西周时期,洛阳是成周的所在地,主要作用是为了震慑东方的诸侯国。西周末年,宗周镐京被戎族攻破,周天子被迫迁都成周,洛阳成为东周时代的周王室所在地。

战国周王室

战国中后期,东周王室再度分裂,洛阳仍为周王室所在地。

秦代三川郡

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将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国地区。秦代时,洛阳属三川郡,意思是洛阳地区有三条河流流过。

西汉司隶部河南郡

西汉王朝建立后,在继承秦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在东部地区仍然实行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西汉中后期后,为了监察地方官员,又在郡县以上设置了州牧(刺史部),后逐渐演变为军政机关。西汉时,洛阳属司隶刺史部河南郡,地名洛阳。

东汉司隶校尉部河南尹

东汉时期,地方行政与西汉时期基本相似,但州牧(刺史部)已成为常设机构,地方势力逐渐膨胀,日益威胁着中央集权。东汉时,洛阳是帝国的都城所在,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

曹魏司州河南尹

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三国时期,洛阳是曹魏政权的都城所在地,属司州河南尹。

西晋司州河南郡

三国后期,随着蜀汉与孙吴政权的相对衰落,曹魏逐渐掌握了统一战争的主动权。蜀汉被曹魏消灭之后,司马氏篡夺了曹氏的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西晋时期,洛阳仍为都城所在地,属司州河南郡。

北魏司州河南尹

在完成统一之后,西晋朝政迅速走向腐败,司马炎的重新分封最终造成了“八王之乱”的混乱局面,西晋王朝在内耗中走向灭亡。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国家再次陷入了长期的分裂与战乱之中。北魏中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洛阳再次成为帝国的都城,属司州河南尹。

隋代河南郡

南北朝后期,南朝逐渐走向衰落,未能把握机遇实现再次统一。北朝在长期的分裂与对抗之后,西魏(北周)集团最终胜出,掌握了统一的主动权。隋代建立后,渡江灭陈,再次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隋代时,重新实行郡县两级行政,洛阳属河南郡,是帝国的第二个都城——东都洛阳。

唐代都畿道河南府

唐朝建立后,在继承前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增设道级行政区,实行道、州、县行政区划,并在边疆地区设置都督府与节度使,地方势力再次崛起,成为威胁中央的隐患。洛阳属都畿道河南府,仍为帝国的东都。

北宋京西北路河南府

唐代后期,洛阳在经历长期的战乱之后,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开封的地位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日益上升,五代十国时期,除了后唐政权定都洛阳之外,其他政权均定都开封。北宋建立后,地方行政实行路、州、县制度,洛阳属京西北路河南府。

金代南京路河南府

北宋末年,在女真不断的军事打击下,北宋走向灭亡,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被金朝占领。金朝在地方行政上基本上继承了北宋的制度,洛阳属南京路河南府。

元代河南江北行省河南府路

元朝建立后,地方行政上继承了两宋和金朝的体制,并开始设置行中书省,开创了后世行省制度的先河。元代时,洛阳属河南江北行省,河南府路。

明代河南河南府

明代初期,统治者对元代的行省边界进行了调整,并且将行中书省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但人们习惯上仍然称之为行省。明代时,洛阳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地名洛阳。

清代河南河南府

清朝建立后,在地方行政上继承了明代的制度,并对行省边界进一步调整,基本上奠定了后世行省边界的基础。洛阳属河南行省,河南府。

相关资料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集》与《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欢迎点赞与关注杨帆老师!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看历朝历代行政疆域与区划管理,历史地理学必备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