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水浒传:有这样的猪队友还想护送“生辰纲”,我是否搞错了什么?一文,不少读者在评论区留言,纷纷指责杨志的种种不是。然而,这些读者,似乎没有看到杨志坚守底线维护正义之举。联系现代人对于杨志的评价存在分歧,白羽认为重新评价杨志是必要的。

对杨志的看法(收住了手中长刀)(1)

一、根红苗"正",难逃泥坑

清代才子金圣叹评价杨志用了一个"正"字,杨志的"正"首先体现在他的出身上。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考证了在《水浒传》成书前流传的关于很多关于杨志的事迹。可见在《水浒》成书前杨志的出身是不高的。而在《水浒传》中,作者特意给杨志加了"三代将论杨志之,五侯杨令公之孙"的高贵出身。

联系《水浒传》的主题,可以发现这一安排可谓用心良苦。如此根红苗正的将门之后,也逃不过官场的倾轧,正是对社会阴暗面的绝妙讽刺。

对杨志的看法(收住了手中长刀)(2)

将门之后的显赫地位对于杨志而言既是荣耀的资本,也是心理上的包袱。

他梦寐以求的不过是"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基于这种思想基础,杨志果断拒绝了王伦劝他入伙的建议。继而进京贿赂高俅未果,卖刀不成又反杀了泼皮牛二。在杀人后,杨志首先想到的就是自首。

此时他如果直接逃走,也没人能拦得住他,直接加入梁山或者另起炉灶都是极好的选择。杨志此时选择的是束手就擒,向命运的妥协,想换来重新来过的机会。接下来,就是为梁中书尽心竭力地押运生辰纲。

对杨志的看法(收住了手中长刀)(3)

二、生辰纲劫掠指南

在大名府的比武较量中, 以杨志的身手,根本不用三五十回合,几招就能把对面打趴下。如果说杨志一心想搏出位,踩低别人,完全可以抢先攻击,把对方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尤其是在后面比试射箭,他的让对手周谨先射自己三箭,表示自己不愿暗算于他。就算在稳赢的局面下,射箭还是没有伤到周瑾要害。这种于比武之际的心理活动变化和隐忍退让,是高手才具备的风度。

对杨志的看法(收住了手中长刀)(4)

对杨志的最大争议来自于押送生辰纲事件。杨志一路打骂下属和事后逃逸都成了原罪。如果杨志不逃走,老都管、两虞候、众军汉已经结成了同一阵线,就算杨志不逃,日后也难逃清算。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写法,失陷生辰纲后,全部人员都中了蒙汗药,毫无抵抗之力。杨志完全可以一刀一个,把煽风点火的两个虞侯、骂人阴狠到骨缝中的老都管以及带头挑事的军健们全部解决。反正杨志都郁闷到要自杀了,此时杀一个够本,杀俩赚一个。黄泉路上大家结伴而行。

对杨志的看法(收住了手中长刀)(5)

如果来的是《让子弹飞中》的黄四郎,完全可以勾结晁盖,把老都管,虞侯之死推到劫匪张麻子身上,把梁夫人的礼物和一部分生辰纲拿出来瓜分,全部全部按土匪抢劫大家多报损失,谁也没胆子跑来追究。日后除了杨志,谁的"生辰纲"也别想运出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条"又粗又硬"的黄泥岗打劫产业链条。晁盖等人也不必上梁山拼命,就地取材多好。管他宋江在后面如何蹦跶,"却理他个甚鸟"水浒也可以直接完本了。

对杨志的看法(收住了手中长刀)(6)

如果来的是《鹿鼎记》中的韦爵爷,那就会雇一辆大车,让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先走,并偷偷在车子上挂着"十万生辰纲"在此的标记。老都管出事之后,直接一把"化尸散",连骨头渣滓都找不到。生辰纲被杨志和众人"花差花差"岂不美哉?

对杨志的看法(收住了手中长刀)(7)

真要是这样做,那就不是光正磊落的杨制使,而是阴险狡诈的杨虞候了。

释放了野蛮,也就失去了人性。

现实往往过于残酷,再进一步就是为“恶”了,幸亏杨志没有跨出那一步。

幸好这里是人性道德尚未全部沦丧的大宋时代,

幸亏这里是以忠义为主旋律的水浒世界。收住了手中的长刀,就守住了英雄的底线。

对杨志的看法(收住了手中长刀)(8)

三、命运轮转无常,生活就像一个笑话

"如今闪得俺俺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待走哪里去?不如就这冈子上寻个死处!"

在失去生辰纲后,杨志并没有选择杀掉可恶的老都管等人,他首先想到的居然是自寻短见。一个将门之后,大好男儿,居然被逼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为了这几个阴险小人就自杀,实在有点划不来。

于是杨志转身回来骂道:"都是你这厮们不听我言语,因此做将出来,连累了洒家"。

说完就扬长而去,投射在我们身上,就是逃避不过去的现实。你对我无情,我却不能对你们无义。

对杨志的看法(收住了手中长刀)(9)

杨志真的做错了吗?老都管清醒后一骨碌爬起来指着众人的鼻子骂道:"你们众人不听杨提辖的好言语,今日送了我也!"

这厮前脚还指着杨志的鼻子骂"遭死的军汉",后脚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小人嘴脸转变之快,堪比一流川剧"变脸大师"。当众人商议把罪过推到杨志身上,老都管却又再度转换阵营,欣然同意嫁祸杨志的做法。小人本色,暴露无遗。

对杨志的看法(收住了手中长刀)(10)

如果杨志返身回来,听到商议,将这些人统统杀掉,恐怕有些吃瓜群众会击节叹赏、连呼"痛快"!

可惜,杨志身上缺乏武松血溅鸳鸯楼、李逵浔阳江畔砍人头的嗜杀血腥气,他在在杀人如麻的梁山群体中反而是个异类。

三山合并后,见到晁盖,杨志主动说起旧日王伦约他上山的事情。众人皆道"此皆注定,非偶然也"。晁盖也说起黄泥冈劫取生辰纲旧事,众皆大笑。

对糊涂往事的追忆,对今日聚首的欣喜都溢于言表。

对杨志的看法(收住了手中长刀)(11)


此时的杨志与失陷生辰纲后差点自尽的落魄子弟杨志,这个曾经拒绝王伦、投效梁中书的杨志;这个曾经走投无路、进退失据的杨志,简直判若两人,完全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

命运的洪流裹挟而去,兜兜转转居然回到了命运的起点。当杨志回到了当初不想上,现在不得不上的梁山,还有比这更具"黑色幽默"的吗?

在杨志的大笑中,呛出来的恐怕还有一滴男儿泪。

对杨志的看法(收住了手中长刀)(12)

白羽点评:很多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评杨志,批判水浒,大可不必。终生皆苦,艰难前行。对于个体的痛苦,隔着一层屏幕,我们无法感知。因为没有感同身受,就没有切肤之痛。有的人精于算计,把自己过成了"老都管";有的人踩着别人上位,把自己过成了"陆虞候";有的人忍气吞声,把自己过成了"武大郎"。仅仅"活着"二字,就被生活挤压和扭曲成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杨志选择的忍让和退让,跟许多兢兢业业工作,遭遇办公室政治的我们又何其相似?类似的例子多了去了,不说也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