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写了一篇理解《总体方案》的文章,有网友认为我观点在变化,前天还在批判放开,昨天又赞同放开。这是误读我的意思了。我的观点很一贯,那就是支持国家的抗疫政策,无论是清零还是有条件地放开,都是在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我指出的问题恰在于我们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是过左就是过右。我昨天的文章就是想提醒人们对《总体方案》要准确理解、认真落实、排除干扰。
最新《总体方案》发布,许多人以为国家不管了,其实是要管的,只是管的难度更大。如果地方政府或地方业务主管部门也认为国家不管了、彻底放开了、躺平了,那就麻烦了。
为什么说执行《总体方案》难度更大了呢?恰恰是因为过去是防感染,防控方式单一,那就是隔离。地方在实行隔离时,自然会选择从严,一刀切最省事。遇到法制观念淡薄的领导者就可能层层加码,做出不合乎人情和法理的事情来。
新《总体方案》是针对防控重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它难在哪里呢?
第一,判断重症难
感染者多是居家,判断是否重症是依靠自己的感觉和家人的观察,而自己和家人是非专业人士,加上感染者有个体差异,有的患者对病症不敏感,很可能导致认为是重症需要住院时救治已经来不及了的结果。
控制重症率的控制点在防止轻症转化为重症,这就要求对轻症也要给予治疗。而轻症量太大,如果轻症都到医院就诊,医院会不堪重负。所以,轻症基本上呆在在家里,自己对症服一点减轻症状的药物,靠自身的免疫力与病毒作斗争。这就很难判断某轻症是否会或者已经转化为重症,除非有医院的专业医生介入到家庭治疗。
第二,分类收治难
总体方案给出的办法是分级分类收治。共有四类:1.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采取居家自我照护;2.普通型病例、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但病情稳定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在亚定点医院治疗;3.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以及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例,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4.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基础疾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亚定点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的,在三级医院治疗。
显然,第1类和第2类是防重症的重点对象。但这两类自己无法判断是否是无症状感染者,除非社区或社区医院知道谁患有严重基础疾病并主动上门或通知本人到医院做核酸,再或通知本人做抗原并把检测结果报告给社区或者社区医院。要实现对这两类人员的保护使他们不转为确诊者和重症患者,除非社区或社区医院对本社区每个居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并且要求定时报告自己的健康状况。否则,关于这两类人的分类措施难以落实。
对于第3类和第4类情况,按《总体方案》的描述,显然指有症状的新冠感染者,且已经是危重症患者。对他们唯有积极救治,他们不属于控制重症率的范围而属于降低死亡率的范围。只要医疗资源不缺,《总体方案》针对他们的措施反而是可以落实的。如果这两类患者没有住进医院,仍然存在如何让他们及时就医的问题,要保证他们能够得到社区和社区医院的帮助。
这就涉及到《总体方案》第六条说的分类健康服务,应该有机构专门负责这件事。谁呢?方案明确指出: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提供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分类分级健康服务。社区(村)协助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居(村)民委员会配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围绕老年人及其他高风险人群,提供药品、抗原检测、联系上级医院等工作。
第三,调查和监测难
解决第一和第二个难点都依赖有专门机构负责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测。在取消报备制度的当下,调查和监测就成了一个难点。除非恢复社区或社区医院对社区居民的网格化的健康管理同时恢复个人向社区或社区医院报备自己的健康状况的制度。尤其是农村要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绝不是一句话的事。过去有基础还好,如果从零做起就必须花大力气。
解决这三难,我有一个口号、两个建议和一个意见:一个口号是“我们不要白经历一场灾难”。一个建议是“把抗击疫情形成的传染病防治机制保留下来”,另一个建议是“不要再给不法资本主体发国难财的机会”。一个意见:“这次放开的速度的确太快”。
站在未来的角度考虑问题,人类或可能还要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疫情。如果我们好了伤疤忘了疼,把这三年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拼搏形成的抗疫机制给丢了,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损失,是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实上,当年抗击萨斯病毒疫情我们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武汉爆发疫情之初我们总显得慢半拍,如果不是中央果断决策,将会酿成滔天大祸。这套机制,上至中央下到社区(村镇)乃至个人,尤其是基于网络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加入(形成了网络健康监测APP)不但需要保留还应该借机不断完善和全民化、常态化、机制化。这是三年抗疫最宝贵的财富。
遗憾的是本次放开后,感染人数爆发式增长,我们却放弃了已有的报备、监测、统计制度,浪费了大量的数据,这是多难得的科研资源和了解全民健康状况的机会啊!记得我们研发抗新冠药物时,不就因为中国自己防控太好导致数据不足不得不到国外搞临床试验吗?大数据时代,每一笔数据都是财富,这次决策怎么就轻言放弃呢?17号前报告的感染人数和重症人数就是个笑话,此后干脆不报了,这不是掩耳盗铃么?损害政府公信力知道么?这三年成绩是主要的,但也有教训。除了一刀切、层层加码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做派外,那就是对不法资本主体搞核酸造假防范得很不好,还有个别官员参与。
往近点说,这次我们的抗疫政策的“三连跳”,许多人都理解为彻底放开了。其实“二十条”、“新十条”和“总体方案”都为可能的疫情反弹预留了政策空间。比如《总体方案》第六条就有:疫情严重时,由当地党委政府或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经科学评估适时采取封闭管理,并报上级主管部门,防范疫情引入和扩散风险,及时发现、救治和管理感染者,建立完善感染者转运机制、与医疗机构救治绿色通道机制,对机构内感染人员第一时间转运和优先救治,控制场所内聚集性疫情。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个人防护指导,强化场所内日常消毒和通风,降低场所内病毒传播风险。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大型企业等人员聚集的重点机构,应做好人员健康监测,发生疫情后及时采取减少人际接触措施,延缓疫情发展速度。疫情严重时,重点党政机关和重点行业应原则上要求工作人员“两点一线”,建立人员轮转机制。第七条也有:根据区域疫情形势和居民意愿,适当控制农村集市、庙会、文艺演出等聚集性活动规模和频次。第九条专门说强化疫情监测时也说到:综合评估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行情况等,依法动态采取适当的限制聚集性活动和人员流动等措施压制疫情高峰。
尽管《总体方案》为预防疫情反弹留下了政策空间,我还是有意见。我认为这次“三连跳”动作幅度还是大了,放开得太快,老百姓心理变化跟不上、医疗资源的准备跟不上,出现了囤药、市面上买不到药、医院开不出药的情况,奥密克戎像从笼子里放出的野马一句狂奔,感染的几乎都有症状,老百姓的体会是新冠病毒真不是大号流感病毒。为什么不可以局部放开,等摸索到经验后再逐步全面放开。我们常常为中国的战略定力而骄傲,三年都过来了就差这几天吗?怎么这次定力不够了呢?像有人催逼着放开似的。
三年防控,开头的问题是毫无准备,结尾的问题是准备不足。真的把“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给忘了吗?真的打有准备之仗就那么难吗?
乙类乙管难,难也要管好。考验我们的是要管到位、管到点子上。既要解决当下的难题,也要为解决将来的难题留下我们的思想、政策和措施这些难度!
注:本文作者为“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牟林,为本平台原创作品,祝愿大家携起手来、战胜疫情、遏制霸权,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