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要听言外之意,乐要听弦外之音,

菜要品味中之味,文要察题外之旨。

近代历史题材,我最喜欢二月河帝王三部曲。个人认为,无出其右者。

三部曲中,我最爱《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共三集,九王夺嫡,雕弓天狼,恨水东逝,这三集我都喜欢。

雍正皇帝·九王夺嫡 第十三回

畏阋墙胤祥争出头 敲木钟御苑学驴鸣

这一回重点是康熙皇帝与胤禛、胤祥君臣父子议论时局。一句话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烹:是文火、慢火,鲜:鲜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自古以来对这句话解释很多

说法一: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说法二: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说法三:"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

说法四:从古至今,不少政治家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提醒执政者。对于这句话的意思,古今流行的理解是:治理大国就好像烹煎小鱼儿,油、盐、酱、醋等调料放得要恰到好处,不能多不能少。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其实,在古代学术界已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这里,我倾向于韩非子的解释,《韩非子·解老》篇:“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p103)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能急躁冒进,要遵循发展规律,分出轻重缓急,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这样制定的政策既不会扰民,又能行之有效。

康熙皇帝不愧是千古一帝,对国家时局洞若观火,这从他的话中就可以看出来:“年轻人,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孟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一个不小心事情就办坏了。只有好心不成,王安石就是个例!你们先把国库弄充实,接着就从吏部下手,任贤臣摒小人,吏治好了,清理地土,兼并就慢了,捐赋就收得多收得公道,冤狱也少了……清理亏空,欠债还钱的事都办不下来,别的还谈什么?”

说白了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先让国家有钱,然后吏治改革,让中央政策顺利贯彻下去。这和当前的大力反腐何其相似。其实,自古以来,中央的政策都是好的,都是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错误,因为执行、落实要靠人,这些人的素质和利益取向至关重要。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不是不好,但是,在贯彻过程中过于急躁、过于机械,搞的民怨沸腾,皇帝决心动摇,最后不得不中止,可以说就是一个反面教材。

雍正皇帝在后来的改革中,意志坚决,让李卫、田文镜做改革试点,虽然阻力很大,但是改革具有先进性,颇有成效。如果不是雍正皇帝猝死,乾隆皇帝废止改革,清朝也许是另一种历史走向。

我眼中的历史人物雍正王朝 9论治大国如烹小鲜(1)

我眼中的历史人物雍正王朝 9论治大国如烹小鲜(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