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诗词400首(钓友中的诗词高手)(1)

【诗歌原文】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0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浙江金华人,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张志和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其代表著作有《玄真子》集。

【作品赏析】

张志和的《渔歌子》共有五首,这首词是其第一首。这首词描写水乡风光,借理想化的渔人生活自道其隐居江湖之乐,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羡慕自由的情趣。

词的开头两句就勾勒出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的“江南春景图”。“西塞山前”点明词中所描绘的具体地点在太湖附近。这里的春景如何呢?作者以生花之笔勾出:在黛色的山峦前,白色的鹭鸶在翱翔,粉红的桃花在怒放,清澈碧绿的江水在潺潺的流着,鲜美名贵的鳜鱼自由自在的潜游,真是一幅“桃红、水绿、鱼肥、鹭飞”清新艳丽、生机勃勃的画面。在这头两句中,作者写了五种事物,有静的,有动的,它们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山耸、禽飞、鱼游、水流、花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派生机跃然纸上。作者又如一位极善调色的画家,在十四字所构成的画面上,就有黛(山)、白(鹭)、红(桃)、绿(水)、青黄(鱼)等颜色,色彩明丽,浓淡相宜。

就在这明丽清新的背景中,一位烟波钓徒头戴青色蒻竹叶编的大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驾着一叶扁舟,荡漾在万顷碧波之上,这是多麽洒脱倜傥啊!“青篛笠,绿蓑衣”作者紧紧抓住衣着的特点,简洁明快的勾出一位渔民的形象。“蒻笠”之青,“蓑衣”之绿又给前面的画面涂上了清雅的色彩。“斜风细雨”描绘出春雨的特点。“不须归”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由于陶醉在清新、怡静、安逸的大自然怀抱里,因而不避风雨,流连忘返。这个艺术形象是作者对渔民生活理想化的描写,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相传张志和往来江湖,垂钓太湖时,常常“不设饵,志不在鱼”,而是寄情山水。作者在这里以深情托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也就是寄托了自己不再留恋仕途,一心遁迹江湖、怡情山水,享此隐居之乐的情趣。

《渔歌子》一词,句句押韵,声调和谐婉转,富有音乐感。语言风格清新流畅,色彩明丽而不妩媚,字精句炼而无斧凿之痕,正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所说:“大家之作……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首词字里行间充溢着诗情画意,创造了逸美超脱的意境。王国维在谈到诗词的意境时说;“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这首词把景物描写、人物刻画、作者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谈之令人心旷神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