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眼界#8.27《道德经》逐句解读:余者损之,不足补之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8.27道德经逐句解读)(1)

解读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自然的规律,不正像拉弓射箭吗?

天之道:自然的规律。天指自然。道:规则规律。

其犹张弓与?大概就像拉弓射箭擦?

其:它。犹:犹如。张弓:拉弓。与: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箭头抬的高的时候,就压低一点儿,箭头压的低的时候就抬高一点儿。

高者:箭头抬的高。拟之:压低它,抑:压低。

下者:箭头压的低。举之:抬高它,举:抬高。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用力过大就减小些,用力不够增大些。

有余者:拉弓弦用力过大。损之:减少拉力。

不足者:拉弓弦用力过小。补之:增加拉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的规律就是减小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

天之道:天道,即自然法则。损有余:减少多余的。补不足:弥补不足的。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世的规律却不是这样的,它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养有余的。

人之道:人间的社会规律,指人类社会法规。奉:进献,献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谁能用有余的供给天下的不足呢?惟有懂道有德的人。

以:用。唯:只有。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所以圣人有作为却不自恃有功,功成名就的地方,却不占有。他不想表现个人的才能。

不恃:不自恃有功。恃:凭借,倚仗。

不处:不居。不居功自傲。

其不欲见贤。

不欲:没有欲求。

见贤:表现自己的才能。见:同现,表现。

大意

自然的规律,不就像张弓射箭吗?

弦高就压低一些,弦低就举高一些。

拉过了就放松一些,拉不足就扩张一些。

所以天道是减有余而补不足。

但人类社会则不同,总是减少不足来供奉有余。

谁能做到减有余以补不足呢?

唯有得道的圣人。

所以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其功,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8.27道德经逐句解读)(2)

解读心得

法:比喻法。把道比喻成拉弓射箭。

类别法:用拉弓射箭来类比道的作用。

设问法: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反问法: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事:讲述社会分配应该公平,将圣人的崇高。

情:不独居,不独占。共谋共赢。

人:所有人。

理解:

自然的规律,不就像拉弓射箭吗?

箭抬的高了,就压低一点;抬的低了,就抬高一点。

用力过大就减小一些,用力不够就补充一些。

自然规律,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的社会的规律却不是这样的,是减少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

谁能把有余的用来供给天下需要的呢?只有有道的圣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其功,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想表现自己的才能啊!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8.27道德经逐句解读)(3)

这一章用打比方,类比,推理的方法说明自然规律的无私,不居功,不表现的优良品质。

又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人世规律的同,说明有道的圣人的可贵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不自恃有功,不表现自己。

老子的意思就是要人之道效法天之道。

也就是道法自然,有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8.27道德经逐句解读)(4)

一: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意思是:人类社会的特点,减损不足的而用来供养有余的。

可见老子对社会的观察、总结是多么精准。其实这就是弱肉强食的写照。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五百字长诗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贵族的看门人,都能闻道酒肉的发臭的味儿。而路边上却是冻死的人类的骨骸。

贵族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悲惨地死在路边。

可见当时人间世上,多少富贵人家不劳而获,财物食物多到酒肉发臭的地步,是为有余。

可见当时人间世上,又有多少人家饥寒交迫,被权势人物苛敛榨取到,饥饿冻死在路边的惨状,是为不足。

在这样鲜明对比中,不足和有余的差距到了多么的天渊之别。

这个差别就是弱肉强食的结果。

在现在的社会依然如是,有的人月薪过万,十万的常见,可是又有多少人年收入只是几千元钱。

没有基础的人,为了生存,只好主动让有钱人去剥削,以挣取生活的必须。

有基础的人,却是可以豪车,怒衣,招摇过市,去“善意”地剥削基础差的人。

这是人类社会的规律,是竞争为主流的社会的法则,基本没有脱离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趋势。

其实这正是老子说的人之道的演绎。

老子又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给出了答案:谁:只有有道的人。方法:损有余而补不足。

可是这恰恰又是自然的规律。

同时老子又洞察到,“损不足以奉有余”正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

唯有道者明察秋毫,常自损有余,以弥补天下的不足。

就是说懂道的人,知道这里的奥妙,主动做出自然规律的事情,来消除人类社会规律的弊端。

“革命”就是这个方法的推广,革地主的命,土地革命。革资本家的命,资产革命。都是做的“损有余以补不足”的事情。

可见是有圣人的引领才能做到。

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奥妙就是如此之深。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8.27道德经逐句解读)(5)

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是说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来补充不足。

老子用射箭来打比方,说明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

射箭,箭的方向高了,就低一些;方向低了,就高一些。

做弓的时候,弦长了就是有余,就去掉。弦短了就是不足,就添补上。

多么自然的做法,多么高深的道理,这就是自然的规律。

自然规律就是,一切事物都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又都具有同一性,都表现着一种均衡性。

昼夜交替;寒来暑往;树木高大会被雷电击杀,草木幼小,又被阳光雨露养育。

自然的规律,既不是外力给予的,又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它自身的运动表现出来的。

老子认为,道是同一的,自然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而人类社会却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明显是反着的,是不符合自然之道的。

可是人又是万物之一,人的行为自然而然的遵循自然之道,比如接弓;比如射箭;比如做一件事,人少了不行就多上人,人多了,就少上去几个。

可是在社会上却是完全不同,生活富足了,就想着找仆人,奴役别人为自己做事,自己贪图享受。慢慢的形成贫富悬殊,造成动乱。

这些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所以老子认为不可取。

人们都应该学习自然的规律:损有余而补不足才是合道。

他见到的只有圣人才这么做。

其实只有人们道法自然,才能让人类社会像自然界一样温和,平和,没有太多的尔虞我诈。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8.27道德经逐句解读)(6)

三:道法自然,有余以奉天下

老子解释道,解释自然,不是冷漠的看世界,他以他的无为之道,用他的无为的精神观点,来看待自然界。

认为自然界是无为的,具有有人的温情,公平均调。

自然界能够损有余而补不足。

而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却是存在着一种掠夺理论。

强者掠夺弱者的财物,成为富者,肆意糟蹋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导致贫者更贫,富者更富。这就是不公平的根源。

从生物链来说,是物种之间的法则,弱肉强食。

当这种法则成为物种内部的规则的时候,就是一种物种自寻灭亡的趋势。

比如强者杀死弱者,个体处长,不影响群体,可是群体与群体之间出现的时候,就像现在科学的发展,武器的升级,核武器这种弱杀武器的使用,灭绝群体已经成为可能。

道法自然,就是依照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

就是损有余以补不足。这样才是物种强盛,和谐相处的根本。

道法自然,意义深远!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8.27道德经逐句解读)(7)

四公平正义是社会持序的根本。

老子说:“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二不处,其不欲见贤。”

是说圣人有所为而不占有,功业成就而不自矜,他不想表现个人的贤能。

是一种天下为公,舍己为公的精神的体现。

圣人体察道,所以能做到博爱天下,大公无私,而且为而不恃,功成不处。

所以道法自然,是大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