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是一支从土地革命时期发展至今的英雄部队。他们中有参加过土地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薪火相传的老红军部队;有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八路、老解放军部队;有参加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的民族军;有弃暗投明光荣起义的部队;有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热血支边青年。他们为共和国的诞生、新疆的解放和伊犁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开拓奋进,无私奉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十三团、新疆军区通信团、六军骑兵团、六军十七师五十团、陕西补训六团、五军十四师四十团、四十一团、四十二团等部队进驻伊犁地区,共同担负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一方面完成剿匪、建政、土改任务;一方面就地屯垦,投入生产运动,为创建伊犁军垦农场做奠基工作。

兵团第四师地理位置(兵团第四师历史沿革)(1)

图1 三区革命民族车与人民解放军会师

1952年3月,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地方治安,加强防务,控制新源、巩留、昭苏、特克斯、巩哈(尼勒克)五县战略要地,保证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根据西北军区1952年2月传军委命令,新疆军区于1952年3月7日,抽调二军五师十三团、新疆军区通信团和第六军骑兵团整编组建成步兵第十五师,隶属五军建制,师部驻巩留县,后移防新源县肖尔布拉克。十三团是原红六军团的一部分,1937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0师359旅717团。解放战争时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十三团。通讯团原是由国民党通讯第七团等单位改编而成。1949年起义后改编为新疆军区通讯团。骑兵团是国民党1949年在甘肃松山起义的部队,起义后改编为六军骑兵团。这三个团于1949年冬进军新疆,分驻库车阿克苏、乌鲁木齐、伊犁、阜康、乾德(现米泉)等县,其任务是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维护社会治安、巩固国防、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参加边疆经济建设和支援社会主义民主改革运动。

1952年到1953年,十五师先后派出108名久经锻炼的优秀干部,组成工作组奔赴伊犁各地开展党的工作和建政工作,使党的组织和人民政权在各地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进行各项民主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为了减轻各族人民的负担,十五师党委带领全师指战员奔赴垦荒前线,在荒无人烟的亘古荒原上,掀起了开荒造田、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修建营房的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运动。当年,全师春耕生产共投入3 290人,播种各种作物10753.53公顷,收获粮食1 506.3万千克。

兵团第四师地理位置(兵团第四师历史沿革)(2)

图2 打井

为了保卫各种人民的胜利果实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十五师还肩负了平叛剿匪的任务。1952年与兄弟部队一起消灭了在伊犁东五县的反革命匪特,俘虏土匪163名,缴获战马201匹。在巩留县还镇压了反革命匪首买里克阿吉等,彻底肃清了匪患。

兵团第四师地理位置(兵团第四师历史沿革)(3)

图3 北塔山剿匪

1953年6月,新疆军区部队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部队。军区命令:“……十五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四师。所辖十三团更名为十团,通讯团更名为十一团,骑兵团更名为十二团。”是年,农四师又新组建了劳改支队(1954年1月30日改为工程支队),主要担负基建施工任务。

1954年10月,新疆军区发布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命令,随之,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四师改属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番号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

1956年,为统一伊犁地区生产建设的领导,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做出决定,将兵团独立农场(原五军十四师四十团,后改为可克达拉农场,现为六十四团)和独立牧场总场所属昭苏牧场(原五军十四师四十二团,后改一牧场、种马场,现为七十七团)、尼勒克牧场(后改为二牧场,现为七十九团)、温泉牧场(后改为三牧场,1963年3月移交农五师),及农六师五零农场(原为六军十七师五十团,现为六十六团)划归农四师建制,隶属农四师领导。

1958年到1961年,部队发扬南泥湾大生产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节衣缩食、积累资金、先后组建了一批农牧团场:共青团农场(现六十九团)、清水河农场(现六十六团清水河社政办)、谊群农场(现七十团)、拜石墩农场(后改为十一团,现为七十团拜石墩社政办)、四牧场(后改一牧场,现为七十八团)、红旗一场(现为七十五团)、察一场(现为六十七团)、高尔基农场(现为七十三团)、察三场(1962年7月撤销)。另外,还成立了察布查尔生产管理处(1958年组建)、特昭生产管理处(1959年组建)。1962年“5.29”伊塔事件以后,地方一些公社的社员被煽动外逃,农牧业生产无人管理,农四师奉自治区、兵团命令,组成“三代工作队,进驻霍城县前进公社和幸福公社代耕、代牧、代管。同年10月,兵团按照上级命令,将前进公社、幸福公社分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十三团、十四团。”同时,昭苏县种马场坡马分场、友谊马场也划归农四师建制,为红旗二场(现七十四团)和红旗三场(现七十六团)。

兵团第四师地理位置(兵团第四师历史沿革)(4)

图4 规划新厂

1963年11月,农四师又奉命将昭苏县五公社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组成农四师红旗四场(1964年并入红旗三场)。

1965年,兵团决定撤销兵团机运处霍城总场,将东风农场(现为六十二团)和幸福农场(现六十三团)移交给农四师。

1966年,农四师耕地面积扩大到10.87万公顷,比1955年增长了5.7倍;粮食总产达到1 612.8万千克,比1955年增长203.7倍。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六》通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党组织和行政机构瘫痪,领导干部被批斗,群众造反组织形成两派进行武斗,全师范围内生产停顿。1968年12月30日,农四师革命委员会成立。1969年4月,兵团命令授予农四师各团场番号从九十一团至一二0团。同年7月7日,兵团党委又做出决定,授予农四师所属农场新的番号,六十一团起至七十七团。没有编入番号的团场有四牧场(后改名一牧场,现为七十八团)、二牧场(现为七十九团)、工矿厂、工建团。

1975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1975)11号文件《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决定》,撤销农四师建制,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垦局。1975年9月,更名为伊犁地区农垦局。1979年11月,更名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农垦局。

1982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发(1981)45号文件《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发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通知》指出,自1982年4月1日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办公,并使用新番号。与此同时,以伊犁州农垦局为基础,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根据以上指示,农四师于1982年8月1日正式恢复,开始办公。

农四师新的党政领导班子组成后,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1983)1号文件及湛江全国农垦会议精神决定,除继续拨乱反正,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外,在农牧团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营体制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管理为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在经营形式上,改变全民所有制一统天下的单一经济形式,建立起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全民、集体、联合、个人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在分配制度上,由过去的固定等级工资制度改为大包干,把个人的经济利益与生产经营成果紧密联系起来;在投资体制上,由过去单一的国家投资改为国家投放、企业投放、职工个人投放并举,农工实行生产、生活两费自理的新的投放体制。在工、商、服务行业,改革领导体制,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按照“全民、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在坚持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办集体工业、商业,鼓励和扶持职工个人办厂、设店、开作坊,改革了单一的国有经济结构。随着承包制的普遍推行,逐步改革了劳动工资制度、职工社会福利保险制度和职工住房制度。

兵团第四师地理位置(兵团第四师历史沿革)(5)

图5 知识青年成为农业生产一线的重要力量

1989年3月,中共农四师委员会召开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制定了农四师经济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农业,走种养加相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发挥总体优势,突出发展三高产业和名优产品。

1994年8月,中共农四师党委召开第七次党代表大会。这一时期,师党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立足垦区,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以骨干工业为龙头,带动农四师经济全面发展。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大流通、大外贸体系,切实搞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速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师、团两级机关的机构改革。到2000年,实现国内生总值14.8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 906元,从业人员平均收入2 516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1995年的39.8:33.6:26.6调整为37.7:31.0:31.:3。

2001年8月,中共农四师党委召开第八次党代表大会。新一届党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推动农四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时期,通过突出特色调优一产,战略重组做强二产,改组改造拓宽三产,巩固完善团场双层经营体制,重点突破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尽快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实现“富民强师”目标。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扎实工作和辛勤努力,到2005年,农四师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实现生产总值23.62亿元,年均增长10.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 868元,年均增长9.5%。“十五”期间,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6.19亿元,比“九五”增长1.06倍,其中,道路、医院、学校、城镇化建设及职工危旧住房改造等“民心”工程,累计投资15.5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53倍,城镇化率达到36%。

2006年8月,中共农四师党委召开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大会确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升经济实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力争早日达到兵团提出的“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到2010年,农四师实现生产总值54.60亿元,年均增长13.2%;人均生产总值24 756元;产业结构比调整到35.1:43.0:2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年均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7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78.9%;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性收入20 488元,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7 556元。

2011年10月,中共农四师委员会召开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会议确定,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三化建设为路径,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进一步发挥好“三大作用”,为推进新疆及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贡献。

2012年12月,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

2015年3月1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县级可克达拉市的批复》(国函〔2015〕53号),可克达拉市正式获批成立。4月12日,可克达拉市揭牌仪式在六十六团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举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和自治区党委常委肖开提·依明为可克达拉市设立揭牌。新建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

来源/第四师史志办

编辑/范学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