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氏:

卜氏族系庞杂,源流有十几种说法。其中一说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书《路史》记载,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氏。在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都要预知吉凶,于是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进行占卜。卜甲多用龟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猪的肩胛骨。先把甲或骨钻上眼,然后再用火烧,从甲或骨裂开的纹路来观察是吉或是凶。据《姓苑》记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风俗通》记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

费县的卜氏家族是先贤卜子的后裔。卜子,即子夏。他姓卜,名商,字子夏,卫国人。子夏是孔子的高足,被列为“孔门十哲”之一,擅长文学,著有《诗序》、《易传》等。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谥为“东阿公”,后又改谥“魏公”。

卜氏后裔世居河南怀庆府温县,汉武帝时七代孙卜式迁至巨野,刘豫之乱时四十代孙迁至费县,定居在西北隅安靖社安靖村(今属平邑县),历经元、明、清各朝,族裔繁昌,衣冠济美。村内有卜子祠,是雍正年间卜氏裔孙卜尔裕所建。清代雍正四年费县知县汪沺民撰有《先贤卜子祠》,雍正七年费县知县汪连萼撰有《先贤卜子祠碑记》,乾隆五十九年费县知县马延承撰有《重修先贤卜子祠碑记》,俱收录在《光绪费县志》中。

广东省卜氏(卜氏沂蒙山支)(1)


广东省卜氏(卜氏沂蒙山支)(2)


广东省卜氏(卜氏沂蒙山支)(3)


清代,朝廷在卜氏后裔中选拔卜氏奉祀生,经礼部审查注册,给以衣巾奉祀,负责卜子祠墓的具体事务及祭祀仪礼等。据《光绪费县志·卷七·荫袭》记载:“卜之裔,先贤卜子六十五代孙,袭奉祀生;卜照熹,先贤卜子七十一代孙,袭奉祀生。”

广东省卜氏(卜氏沂蒙山支)(4)


广东省卜氏(卜氏沂蒙山支)(5)


广东省卜氏(卜氏沂蒙山支)(6)


《光绪费县志》还记载了卜世威、卜梦弼、卜善端、卜善长、卜青云、卜之霖6位卜氏后人的事迹:

“卜世威,字含真,诚悫义勇。明季之乱,公私倚重。聚义兵捍贼,沂、费、泗境赖以保全。国初,剿院张存仁给以札,令搜捕招抚,以镇山东。”

“卜梦弼,字象升,乾隆丁酉岁贡。性至孝,侍亲疾,衣不解带者数月。尝置林庙、祭田、义学、义仓等事。乾隆五十一年,岁大饥,赈济活人无算。任禹城县训导,进士子,勖以德行。每月课试,细加评阅,人文蔚起。自奉甚俭,服食率由家中自致。事载《禹城县志》。子善端、善长。善端,字统万,邑廪生,侍曾祖母疾,以孝闻。免丧后,每遇忌辰,犹痛苦不止。精医学,晚年著有《数验录》二卷。善长,嘉庆三年诣辟雍听讲,肄业期满,恩赐监生。又族人青云,咸丰三年临雍陪祀,礼成,钦赐《御论语讲章》一卷、贡墨两匣、貉皮两张、妆缎两匹,送国子监肄业,期满恩赐贡生。”

“卜之霖,字湛滋,乾隆间贡生,任博山训导。潜修笃学,至老不辍。”(附于“郭翘楚”后)

另有一位明朝时期事迹杰出的卜氏女性,名列《光绪费县志·卷十二·列女》。她没有名字,称作卜氏,性情至孝。十岁时母亲患了痢疾,她品尝粪便甘苦,以辨别病情变化。十七岁时嫁给了唐士恭为妻,一年之后丈夫不幸病逝。公婆觉得她还年幼,商议让她改嫁,后来发现她怀有遗腹子而作罢。生下一个儿子,却是个痴呆儿,七八岁还不会说话。公婆认为抚养这个孩子没有什么益处,就把卜氏许嫁给了商人。已经接受了聘金,卜氏才得知,不肯改嫁,投井自杀,被人救起,改嫁之事才搁置。公婆故意刁难她,让她每天早晨砍柴二十捆,每天只给她吃一顿饭。卜氏垢面跣足,天天早起,砍柴如数。公婆看她态度坚决,终于同意让她守寡。婆婆患了眼疾,卜氏用舌头舔舐,终于治愈。后来儿子终于成家立业。隆庆六年卜氏去世,有遗训诫子,刻在石碑上。

清代嘉庆年间,卜氏一分支迁至费县诸满村,在诸满已繁衍9代。其字辈排序为: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