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一门忠贞两叔侄,却是两代王朝守墓人!

公元249年正月,魏太傅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陪同少帝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扫墓之际起兵政变,在迅速控制京都后,司马懿很快便将曹爽逼降,数日后又借"谋反"之名,将曹爽及其党羽尽数族灭以绝后患,自此曹魏军政大权尽入司马氏之手。

在曹魏王朝奄奄一息之际,率先站出来反对司马氏专权的不是曹氏亲贵,也非当年追随曹操征战天下的名臣之后,而是一位耄耋老人,而这位老人便是昔日曹操所提拔的一个低贱官奴,他便是王凌。

曹操最猛的20个将领(曹操早年提拔一官奴)(1)

王凌剧照

名门之后

王凌,字彦云,出身太原王氏(汉代世家大族,世代官宦),他的亲叔叔便是汉末名臣司徒王允。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政以致凉州军阀董卓趁虚而入强占京师,时董卓挟天子为傀儡,尽行残暴无道之事,以致民怨四起,战祸不断,汉室江山岌岌可危。在此危亡之际,素怀忠义的王允挺身而出,他用计成功策反董卓爱将吕布,最终将董卓诛杀。然董卓死后王允却并没能迎来他理想的日子,董卓死后不久,其部将李傕、郭汜因担心遭受牵连,率兵反入长安,时长安宫兵不敌凉州军,长安很快陷落,而王允一心与汉室共存亡,于长安遭叛军所杀,成为了东汉王朝最后的守墓人。

曹操最猛的20个将领(曹操早年提拔一官奴)(2)

王允剧照

王允死后,其家族亦遭屠戮。史载“宗族十余人皆见诛害”,所幸他的侄儿得以逃离这场祸劫,延续了王氏血脉。

"兄子晨、淩得脱归乡里。"——《后汉书•王允本传》

"淩及兄晨,时年皆少,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三国志•王淩传》

知遇之恩

王允死后,王凌为躲避兵祸辗转逃到了故乡太原。此时的王凌已然失势,所幸后来在故友司马朗等人的帮助下得以举孝廉出仕,任发干县县令。然而好景不长,王凌在职期间不幸因罪获刑,不但被处以髡刑【耻辱刑,剃除头发】,还要服五年的劳役。

"淩为长,遇事,髡刑五岁,当道扫除"——《魏略》

如此刑罚使得士人出身的王凌颜面扫地,幸得后来有曹操相助,史载曹操任兖州刺史期间在一次巡查途中看到一街头扫地的官奴非常眼熟,细看之下认出了他是王允的侄儿王凌。

曹操最猛的20个将领(曹操早年提拔一官奴)(3)

曹操剧照

曹操钦佩昔日王允对汉室的忠贞,于是当即便赦免了王凌,并提拔他为骁骑主薄,后王凌因在职有为,又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深得曹操器重。

时太祖车过,问此何徒,左右以状对。太祖曰:'此子师兄子也,所坐亦公耳。'于是主者选为骁骑主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魏略》

曹操死后,后世之君对王凌也是非常倚重,曹丕在位期间,王凌官拜兖州刺史,封为宜城亭侯;曹芳时期,王凌更是一路做到了"司空"、"太尉"这等要职。

以死报国

公元249年正月,高平陵之变爆发,魏帝曹芳成了司马氏手中的傀儡,时已是耄耋之年的王凌对此痛心不已。他感念曹氏的知遇之恩,同年九月与外甥令狐愚密谋,欲另立楚王曹彪为天子,以对抗司马氏。或许是上苍不佑,王凌尚未起事,十一月令狐愚便病故,而令狐愚一死,直接导致了其幕僚杨康将王凌预谋造反一事上报给了高柔,进而传到了司马懿耳中,由此司马懿开始防范王凌。

曹操最猛的20个将领(曹操早年提拔一官奴)(4)

司马懿剧照

公元251年元月,孙权病危,时孙权为防范魏国南征,故在涂水增兵,此时王凌认为起事的机会来,他向中央请求统兵的"虎符",以教训吴国为名,然意在调动扬州大军发动政变。然司马懿早就对王凌有所防范,自然不肯将兵权交到王凌手中。时王凌察觉事有蹊跷,也感知司马懿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预谋,于是公然派心腹杨弘联络兖州刺史黄华一同起事,却不想杨弘和黄华二人竟直接向司马懿上报了此事。此时王凌谋反之事已然坐实,随后司马懿率兵亲征王凌,王凌知大势已去,为保全寿春百姓性命,主动向司马懿投降。

公元251年六月,王凌在押解回洛阳途中服毒自尽,终年七十九岁。在押解回洛阳期间,王凌途经故友贾逵家庙时,曾感慨大呼:"我亦大魏之忠臣也"!

司马景王既执凌而归,过梁道庙,凌大呼曰:"我亦大魏之忠臣也"。——《嵇绍似康(并引)》

只可惜当时的大魏早已名存实亡,纵使是大魏忠臣,在当时却也只不过被加以谋反之名,落得个身败名裂罢了。

曹操最猛的20个将领(曹操早年提拔一官奴)(5)

王凌剧照

数十年前,王允为汉室尽忠,成为了汉王朝最后的守墓人,却不想如今,其侄步其后尘,亦成为了曹魏王朝的守墓人。惜哉壮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