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晦之计”

的出至《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韬:把才华隐藏起来;晦: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意思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晦之计,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是人们所熟知的斗争策略。三国时,孙权为了赢得时间,稳定自己在荆州的统治,向曹丕称臣,从而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地理均势,促成了三国鼎立;司马懿装病躲避祸患,然后以谋反罪置曹爽于死地,最终控制了魏国的实权。明代,燕王朱棣佯装发疯以避难,发兵讨伐建文帝最后成就了帝业。

楚汉相争,刘邦仍然用的是韬晦之计。向项羽称臣谢罪这一韬晦之计的策划者是刘邦的智囊张良。刘邦不仅完全采用了张良的计谋,而且以自己的智慧使之更圆满完美;为了使项伯能在项羽面前替他说好话,不仅“兄事”项伯,而且与之“约为婚姻”。

“韬晦”之计意味着把自己的棱角糊起来,意味着忍耐、忍辱负重,意味着审时度势,而这一切都源于政治上的远见和意志上的坚强。另外,也要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

韬晦之计的韬晦什么意思(韬晦之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