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里描写了众多历史人物,其中两位是赵国的毛遂和秦朝的宰相李斯。之所以单说这两位人物,是因为这两位人物都能够在地位底下时能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有想改变处境,干一番事业的念头。司马迁在《李斯列传》里对李斯作了详细的描述,毛遂没有专门的列传,只是在《平原君虞卿列传》里有一段对他的描写,这就是成语“毛遂自荐”的出处。平原君在拒绝毛遂自荐时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平原君的名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这句话意思是:贤能的人在世上,好像尖锥处在囊中,锥尖立刻就露出来,而毛遂在平原君门下三年了,左右没提起过,我也没听说过你,所以你不行,你还是留下吧。面对拒绝,毛遂坚持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意思是今天就把我处在囊中吧,如果把我处在囊中,早就脱颖而出了,不仅仅是露出锥尖而已。最终,毛遂不辱使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促成了楚赵合纵抗秦,得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成为一段佳话。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作为还是没作为,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李斯由此受到启发,来到秦国,并受到秦始皇的重用,协助秦始皇平定六国,建立秦帝国,为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距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即使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在继续着。李斯的功劳可谓大矣!
毛遂和李斯没成名之前,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使自己处在有利位置和环境,用现在的话说要有一个能发挥、能展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用自己胸中的才华,演绎出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人生。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句:“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意思是湍急的水,飞快地奔流,以至能冲走石头,这就叫“势”。假如水在一处小坑里,那就是死水,是掀不起波浪来的。我们都应该受到启发,在干一番事业前,也要为自己造一个“势”;是尖锥,你就要处在囊中;要想有吃有喝的,你就要到粮仓去,而不是到厕所去。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穷山僻壤的农村孩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刻苦学习,高中榜首,一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例子我们身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
李斯后来受到赵高的陷害,被秦二世处死,腰斩并被夷三族,死得有点惨烈,这里固然有李斯本人的责任,后人为此有点鄙视李斯,说李斯是“以鼠为志”难免没好下场,李斯的名声也受到很大影响。司马迁也给与李斯极大同情,说李斯如果不是“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李斯的功劳应当与周公、召公相提并论的。李斯死时大约七十六岁了,凭自己的能力,官至宰相,一生兢兢业业,是一位真正的“谋事”之人。而赵高是一个“阉人”,搞权术的阴谋家,擅长的是“谋人”。堂堂帝国宰相,被一个地位卑下的宦官,玩弄于股掌之中,实在是一种耻辱。
毛遂后来也因为不是将才而勉强带兵打仗,兵败“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鲜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荐”的神话里,也没死得其所。可以这样说,李斯与毛遂都做出了辉煌的业绩,都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达到了常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却没有完美的结局,没做到善始善终。
但是,《史记》里还有这样一句话:“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这是《乐毅列传》里“报燕惠王书”的一句话,意思是: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这正是毛遂和李斯的写照,自古以来就是“善始者实繁,善终者盖寡”,真正做到“善始善终”的屈指可数,无论是名人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一些令自己悔恨的事,有的甚至悔恨终生,更有甚者在悔恨中了却一生。悔恨也是人生中的一个环节,人是没法完全避开这些环节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犯错误,是太正常的事了,但愿我们犯的错误是在能纠正的范围,而不是一些致命的错误,以至于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而悔恨终生。现代有句俗话:“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这是因为一场暴雨,一阵冰雹,都可能让你收获的希望化为泡影;但你不能因为害怕暴雨和冰雹就不去耕耘了,就像不能因为怕噎着而不吃饭了,怕尿床就不睡觉了一样,去不去耕耘在于你自己,能不能收获得看老天爷的脸色,自己是做不了主的。既然做不了主,只好不问了,也只有听天由命了,是一种无奈,但是年复一年,人们仍然是充满希望的去耕耘。天要下雨,人是无法阻止的,这就是无奈,但人可以躲避雨,而且可以利用雨水干很多有利的事情,这就把无奈变成了有为。
毛遂和李斯都是干出惊天动地大事的人,都载入了史册,能载入史册的人凤毛麟角,我们何必求全责备他们。留一些悬念、留一些遗憾、留一些悔恨、甚至留一些悲伤和痛苦往往才是最令人回味的,就像一些名著、名剧大多都是悲惨结局,但是悲剧更成就了它们名著的地位。断臂维纳斯的雕像是那么美,全世界无数人为她倾倒,正是这双断臂,使人们产生了无限遐想,这更是一种无形的美。据说很多人想把维纳斯的断臂修复,以使雕像完美无缺,但无论怎样修都没有原来美,甚至于破坏了原来的美。这就是《老子》说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意思是:完美的东西是有缺憾的,但这种缺憾掩盖不了美。成语“瑕不掩瑜 ”正是这个意思,这世界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和事情!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磔。”意思是一尺长的木也有节眼,一寸大的玉也有瑕纹,如此之小器物尚不能尽善尽美,更何况我们漫漫人生路,又怎能尽如人意?因此,我们没必要去追求完美,一心想着怎样开一个好头,这就够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每一件事情都得有计划和实施过程,这样事情才能成功,但计划和实施的事情并非完全都能成功,无奈之下人们发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样的感叹。看诸葛亮的出师表(后出师表),通篇都是在陈述这种无奈,其中着重点出 “六大未解”,这六大未解除了未知就是无奈。表中最后说:“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最后一段诸葛亮虽然表示:我会不遗余力,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但事业的成败和顺利不顺利,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预见的了。这还是在强调未知和无奈,这里的“无奈”不一定代表消极,但至少是拿不出什么好办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并非完全是唯心论,现实中确实是这样的,这也是无奈之中的自我安慰吧!
人生是一个过程,无论辉煌还是暗淡,结果并不重要,范仲淹说得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说不要为既得利益而沾沾自喜,也不要为一时的失意落魄而悲观失望。我们芸芸众生的思想远远达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境界,范仲淹的话应该改为这样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我们努力了,这就够了;命运如何还是顺其自然吧!”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