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和库存是捆在一起的“好兄弟”,也是属于投资者重点关心的数据之一同花顺数据显示,和库存一样,应收账款也是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A股公司的应收账款高达3.24万亿元,一个季度的增量达到1900亿元,占去年增量(3300亿元)的57%,每家公司应收账款的平均额也飙升至11.63亿元,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上期应收账款全年合计?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上期应收账款全年合计(多数公司有逾3年账款)

上期应收账款全年合计

应收账款和库存是捆在一起的“好兄弟”,也是属于投资者重点关心的数据之一。同花顺数据显示,和库存一样,应收账款也是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A股公司的应收账款高达3.24万亿元,一个季度的增量达到1900亿元,占去年增量(3300亿元)的57%,每家公司应收账款的平均额也飙升至11.63亿元。

“中字头”公司成为手握大量“欠条”的群体。其中中国中车、中国建筑和中国铁建截至一季度末的应收账款均超过千亿元。有分析认为,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未来的财富,但在经济艰难转型的过程中,也有可能演变成负担,变成坏账,拖累企业的成长。

“中字头”成应收款大户

具体来看,“中字头”公司财大气粗,一季度手握“欠条”的前十大公司中,除了上汽集团之外,全被“中字头”企业包揽。

应收款绝对额最高的是去年完成合并的中国中车,截至一季度末,中国中车的应收款高达1358.3亿元,相比去年末的1316.6亿元有所上升。此外营收款超过千亿的公司还有中国建筑和中国铁建,两者最新的应收款分别是1331.7亿元和1232.1亿元,中国建筑的应收款较去年底增加了176.1亿元,中国铁建则减少了48.2亿元。

应收款超过百亿的公司还有中国石油、上海医药、中国神华、华域汽车、中国联通、中国平安、中铁二局、华能国际、江河创建等44家公司。

特别是一些传统行业,公司的经营层面出现一定困难,应收款居高不下,甚至有些公司的应收款金额之大已超过了公司的净利润。

以中煤能源为例,2015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2.71亿元,比上年的706.64亿元下降1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2亿元,比上年的7.67亿元下降428.7%。但是,公司的应收款却高达96.8亿元。而今年一季度这个情况仍在延续,一季报净利润-2.23亿元,同比下降1573.02%,应收款却增至112.2亿元。

“不止一家公司是这个情况,不少钢铁、煤炭、有色、化工等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应收款同比增幅均高于平均水平。应收款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是未来公司的财富,但是控制不好也可能变成坏账。”西部证券李军表示。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提醒投资人,应收账款过大不排除是上市公司此前为了冲高业绩、提振股价而形成的会计处理,将一些会计年度的应收账款计入当年的收益,这种“财技”即使令上市公司当期业绩有高速增长,也不应被视为好企业,因为在未来这些应收账款或会成为坏账,现在的好业绩未来看只不过是海市蜃楼。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李军表示,有些上市公司的应收款增多,其实也说明这类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期,“既要看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额,更要看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如果周转得较快,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行业兴兴向荣,产品供不应求。对于这类公司投资者可重点关注。”

应收款过高或拖垮企业

除了规模巨大之外,一些上市公司的应收款的账龄也在不断延长,甚至出现了一些“僵尸应收款”。据同花顺统计,有超过2000家上市公司存在账龄在3年以上的应收款,其中中储股份、*ST煤气、洛阳玻璃、哈药股份等352家公司的应收款中,有不少账款已长达5年甚至以上。

如中储股份,2015年报显示,应收款年末数为9.3亿元,在A股众多公司中其实并不显眼,但“高账龄”应收款额度却高得惊人,不少已被转为坏账,如公司单项金额重大并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为2469.67万元,占比2.19%;按信用风险特征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为8.99亿元,占比97.48%;单项金额不重大但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为372.76万元,占比0.33%。

“应收账款占同期主业收入过高,将成为上市公司业绩隐患,这相当于部分收入仅是纸上富贵,真正贡献业绩的收入较为有限。”一位不愿具名的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上市公司账龄已现“老龄化”,其中风险不容忽视,投资者应予以警惕。

在财富证券投顾中心负责人李朝宇看来,合理、适度的应收账款规模以及周转速度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公司的销售收入,并减少货存;但如果应收账款数目过大且年限较长,若不能及时收回,就会占用资金,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对于这类公司,投资者还是要长个心眼,慎防爆出业绩地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