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长城的英文名为The Great Wall,长城最早修建于春秋张国时期,春秋战国七国经常发生兼并战争、各诸侯国为了抵抗别国的侵扰,就修建城墙以抵抗。长城不仅担有就地反击的作用,还有登顶望远、侦探敌情的作用。想必大家都听过“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指的就是西周的周幽王为得到妃子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得到了褒姒一笑,这是最早关于长城烽火台的记录。

长城为什么是这样的造型(究竟防住了什么)(1)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派大将蒙恬攻打匈奴,并且派士兵连接六国各自兴建的长城,并修复完善长城的工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修建长城的朝代。随着历史长河到明朝时期,明朝是最后一个修建长城的历史王朝。长城总共跨越了中国现代15个省市区,据勘测长城长度总长超过2.1万千米。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心力。长城的修建背后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工匠技术的总和,新中国建立后,1987年,长城最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为什么是这样的造型(究竟防住了什么)(2)

万里长城在现代,可能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功用,但它的风采仍然不减当年。当代战争已经不需要靠城墙来守护了,更多的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所以长城对于防御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我们评价长城的功用还是要放在古代去看,在古代没有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兵器的时期,长城可谓是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历史上有不少诗人讴歌伟大的长城,那为什么后人对于长城的评价存有颇多疑问呢?有人认为,长城的平均高度为7.8米,跟现代任何一个高楼建筑比,简直是太渺小了,所以有的人认为长城在古代并没有起到任何的防卫作用。长城才7.8米高,究竟防住了什么?西方学者:坑惨了欧洲。

长城为什么是这样的造型(究竟防住了什么)(3)

首先,客观的讲,长城的修建并不只是为了防御,真正的防御还需要长城与其他防护措施来进行。最初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游牧民族骑兵的入侵,还有一点,讲一讲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性。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域降雨量稀少,无法种植农作物。因此,他们都是靠养殖动物,发展畜牧业来维持生活所需的,所以他们在古代经常侵扰中国边疆地区。而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发生战斗时,游牧民族通常都是速战速决,因为时间一久,他们脱离自己的部队越久,没有食物还不适应气候,容易生病,这样对于军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长城一修建起来,就有利于汉族为自己军队挣时间。

长城为什么是这样的造型(究竟防住了什么)(4)

从另外一个层面讲,长城的修建使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忌惮中国中原势力。当他们想要入侵别的国家时,中国的中原地区不是他们首先选择的地区。我们都知道,中国北方的匈奴,曾经攻打过西边的欧洲国家和东边的朝鲜,但却很少攻打中原地区,他们只会选择在中原王朝即将灭亡和军事力量弱小时进攻。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在古代综合国力非常强大,稳居第一。

长城为什么是这样的造型(究竟防住了什么)(5)

第二个原因也是因为长城的修建让他们不好突破防御线,就算打进来也是死路一条。举个例子,当清朝满族骑兵入关时,满族骑兵侵扰明朝边疆长达六次,然而为什么次数这么多,却没有攻破明朝防卫呢?因为只要明长城上面的守卫兵一发现骑兵的入侵,那么他就会立马点燃烽火台上的烽火,这时明朝的援兵就会立马赶到。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虽然明长城修建的高度不高,但是大多建立在地势高耸的崇山峻岭上,游牧民族的骑兵很难攻上长城。

长城为什么是这样的造型(究竟防住了什么)(6)

另外,从军事布局上讲,长城也可以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根据点。换句话说,长城既可以作为攻打的根据地,也可以作为退守的防御点。如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等人,就是凭借长城的功用攻打匈奴的突出战果。不管怎么说,长城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同样,长城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文明传承的标志。长城不论是在古代的防御作用还是在今天的历史地位,我们都是不可否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