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阅读教程(让批注式阅读成为个性化阅读的助推器)(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都采用批注式阅读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评,有感而发,阅读批注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老师的教悄然“退居二线”。总的来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误区一:忽视差异,当放不放

由于教材编排的需要,不但单元之间的课文题材、表达方式、教学目标等存在差异,即便是同一单元的课文之间也不尽相同。有的课文侧重于字词训练;有的重点要放在朗读上;有的课文人文性浓一些;有的则平平淡淡。引导学生批注时,教师都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如有位教师在执教《长征》一诗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红军是怎样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呢?出示:我从____中读懂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困苦,因为____。教师让学生细细体会,在书本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没想到在交流时遭遇冷场。问题提出了大半天,课堂也上不见几个学生举手,即使回答了,内容也不着边际。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实践中,一些语文教师往往被批注式阅读所展现出来的优越性所迷惑,一味地求新、求悟、求思,忽视了对文本自身的尊重。再想想看毛泽东笔下的这首七言诗,它以浪漫主义笔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并穿插了诸多长征片断,理解起来很有难度,加上受知识水平和相关阅历的制约,学生难以真正进入文本,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实我们想一想,就知道问题在于这首诗宜“品”不宜“研”。过分挖掘反而显得勉强生硬,不如放手让学生多读,并适时链接一些相关资料,然后再来品读诗句,畅谈感受,深化理解就顺畅多了。

误区二:缺失主旨,雾里看花

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许多教师喜欢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走进文本,去寻找批注点进行阅读理解,殊不知学生的着眼点往往会聚焦在一词一句一段上。或者为批注而批注,仅将文本内容换个说法写在空白处,甚至没有关照全文,错误地解读文本。

思考:教师在指导学生批注阅读时,仅仅提出诸如“用心读,认真想,静心写”这样模糊的要求,是远不够的。学生读什么?从那个角度读?批注些什么?怎么批注?都需要花一番功夫的。要让学生学会反思,以便更好、更快地迈入主动学习之门。所以,教师有必要考虑先确立一个框架,让学生的每次阅读、批注都有明确的目的,将精读细研的功夫用在刀刃上。尝试引导学生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批注,对重要的地方进行多层面批注,对精彩的地方进行推敲式批注。这样的话批注阅读的质量与效率就有了保证。

误区三:关注失度,顾此失彼

还有一点值得深思,在批注理解和汇报交流的环节中,师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挖掘上,而对表达的方法、技巧关注不够。

思考:好茶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课文中有的词语意思虽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在教学《燕子》时,教师可以在“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接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上做些文章。比如说把句中的“几痕”与“几根”作比较,让学生批注交流,谈谈两者的区别,体会作者用词的贴切。一个“痕”字把处在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一种朦胧的意境美。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痕”字的巧妙挖掘,竟能让一句话,甚至是一篇文章鲜活起来。可见,善于找准文眼,不断发掘文本情感的共鸣点、触发点,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省时高效地触及文本的内核,尤为必要。

误区四:泛泛而谈,急于求成

也许是由于“出彩”的需要。公开课伊始,不少教师就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于是学生或快速读、或默读、或小声读,一时间书声琅琅,一会儿快速读的学生读完了。这时老师就让学生停止朗读,立刻进行师生对话。结果学生支支吾吾,茫然不知所措;或蜻蜓点水,不着边际。

思考:由于教师急于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不重视文本的朗读,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即使有体验,它会深刻吗?让学生体会领悟课文,绝对不能太急。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讲书的。”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才能读通读懂课文 ,才能对文本产生感悟、体验。同样,只有让读者亲密地接触作品,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批注式阅读的需要,也是阅读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批注式阅读的确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但前提是,教师要系统安排,因文而异,适时适度,让这种阅读方法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助推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