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长(zhǎng)夫(fú)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老子第27章翻译?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第27章翻译(老子第二十二章)

老子第27章翻译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长(zhǎng)。夫(fú)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今天有个成语叫做“委曲求全”,就是典出于此章。但是因为「老子」所在的时空和我们今天的时空已经相去甚远,所以意思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子的「曲则全」并非一副可怜样儿,而是一种处世哲学,一种人生智慧。

曲则全,枉则直

你看,世间万物的很多东西,只有弯曲了,它才能保全。太有棱角的东西反而很脆弱。轮子是圆的,转起来阻力最小,如果是一个方块却很难移动。越是刚直的东西,越脆弱,越容易被毁灭。

人的性格也一样。古人讲“外圆内方”,是说出门社交处世要“圆滑”一点,懂得适当地寻找共识,促成合作而非死板刻薄,坚持己见;回到家里要求自己,磨练人格的时候要方正一些,对自己讲原则,用学问提点自己不逾矩。所以但凡与别人发生互动、圆点儿总比方点强,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个道理,给自己的刻薄固执找一个道德制高点,堂而皇之的理由,说自己是一个刚正不阿有原则的人。这就是不懂得生活哲学了,刚正不阿不是用来施加给别人的,而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往往对别人刻薄的人很多时候对自己又很放纵,这显然是“内圆外方”了,这也是一种人格的堕落和内卷。

「枉」原意是指弯曲的木头,引申为受到委屈和不公的状态。「老子」说不能弯曲自己就不会挺直。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意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面对不同的生存状态,以保身之道处之最智慧的办法是懂得迂回。“直来直去”的人听起来是很痛快,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几乎很难生存,即便可以生存,他们背后也有你看不到的太多的心酸和代价。

很多人把这句话曲解为生活狡诈的诡辩,为自己毫无底线的人格下坠来当庇护。「枉」是为了「直」,「枉」并未是让你走向「更枉」,就像和尚去青楼门口是修心养性,你去是欲望诱惑。在生活中懂得迂回的智慧,可以更好地保护好你内心的原则,还是「外圆内方」的道理,内心中有一个使命,是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在通往目标的路中,才会有所取舍、有所判断、有所妥协、有所迂回。但是这些妥协和迂回都清晰地围绕着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被别人牵着眼球、诱惑着的妥协和迷失。

洼则盈

「洼」指地低凹、深陷的地方。只有这样的泥坑才能聚集江河之水,才能聚集五湖四海,才能充盈起来。「老子」以大自然的现象为例告诉我们要放低自己,不要狂妄自大,只有将自己看小一点,你的宇宙和世界才会大起来,心才会豁达,眼界才能开阔。

如果总是孤芳自赏,自命不凡,觉得自己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你的世界和宇宙就小了,心灵也就逐渐狭隘了。居下之人,谦卑之心才能有江河湖海汇集,各路人才和资源才能集中在你的周围。一个傲慢的人,别人给你投来的也是偏见的目光,一个自以为是的人,身边也不会有太多的能人,大部分都是奴才和附庸,他们彼此麻醉相互吹捧,共同毁灭。

明白生存智慧的人,一定不是自大的人。但是自大也会随着你的能力、社会地位、获得的权利而逐渐膨胀,这种自知之明的难度也就会越来越高,很多人当小官的时候戒慎恐惧、小心谨慎,当了大官以后张牙舞爪,狂妄不羁。可见这种人性的势能与驾驭这种势能的难度和需要消耗的意志力也是同比例上升的。 所以很多人之所以看上去没那么坏,根本意义上是他没有干坏事的资源。人性在很多时候经不起考验,未经过考验的人性不是美德。

敝则新

「敝则新」,今天有个成语叫“敝帚自珍”,意思是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固执旧观念,冥顽不化的老顽固。在今天这个倡导向前探索的社会价值观下更多的是贬义。但「老子」在这里更多的是倡导一种后向视野,他鼓励人们向内、向后去总结经验,去思考提炼。这是时代和生存结构所造成的差异。近代人类文明是建立在科学和工业革命基础上的,这些成就更多的来自于向外的探索,中国五四运动以后,彻底推翻否定了几千年农耕文明下的后向视野思维方式,全盘西化的接纳了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价值观。所以我们很难理解「老子」为什么要说关起门来向内研究自己才能有新知。

其实人类到今天为止很多智慧都是向内研究来实现的。包括基础科学在内,这种探索是一种持续的、孤独的、深度的研究。并非抓几个眼球、搞一些舆论就能实现。我们今天的人更喜欢快的、浅的、能调动感官刺激的东西。从读书到电影,从电影到短视频声光电的娱乐方式变迁就能看出,科学技术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但同时也弱化了我们的理解力,也弱化了我们深入研究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不能够忍受这种向内深层次求索的孤独,就很难对知识有更深入系统性的理解,也就很难有自己内化后的观点和灼见。别看我们今天跟人讨论满嘴都是新词,大部分都是附庸风雅和拾人牙慧,也许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的词代表什么,这也是哲学发展到最后去研究语意论的原因。哲学家研究来研究去,发现问题竟然在人们表达的时候所用的概念越来越繁多,导致大家很难澄清这个概念,实际上都是在鸡同鸭讲,对牛弹琴。这就是今天我们过度追求向外探索的结果,探索了很多,来不及消化,变成了一堆名词和概念,浮在半空,一片混乱。

「老子」让我们“关起”门来,不要被眼花缭乱的世界所迷惑,才能有所新知,这就是之前我一以贯之在讲的“内观”的精神,不要沉迷于“五色”、“五音”、“五味”,因为她们会让你“心发狂”。你应该在有限的信息和资源下,去做更多向内的、深入的、不断提炼和精进的思考。

少则得,多则惑

这个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少了你才能有所得,多了你就迷惑了,糊涂了。

今天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选择恐惧症”,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可选择的东西太多了,造成了意识的迷乱,以至于选择所消耗的精力已经超过了要选择的事情本身。

人的意志力是一个消耗品,以天为单位计算,每天睡起来如果是充满的状态,伴随着沟通、工作、生理运作和体力消耗会逐渐下降,如果我们把大部分的意志力浪费在这些无意义的选择上,你的人生将充满了迷茫和无意识。

今天西方后资本主义也开始提倡约束资源,简朴的生活。有本书叫做《少即是多》,就是谈北欧式的简约生活。资源越多不一定代表是好事,资源越多代表着人可发挥的余地越小,资源越少,代表着人可调动的潜力越大。

中国社会是从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过渡而来的,它经历了一个极度的补偿阶段,这也是促使物欲和人欲膨胀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特别容易让人迷失,让人有“吃饱了继续吃”、“买一堆奥拓串成串儿开”的补偿冲动。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确实从人性中释放出了一系列对物的追求,但是一定要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如果你对“物”的追求过分了,就会失去灵魂,变成物的奴隶。你看新闻上爆出很多贪官,他们家里满屋子的钱,几辈子能花完那些钱,你留他干什么呢?但实际上这些官员的心理就是一种极度匮乏或者极度恐惧和极度不安的应激反应,认为把这钱放在这我就踏实了。就抓住了和掌控住了自己的命运。

人性让我们总是想抓住些不确定的东西以消除焦虑和不安。事实上,宇宙是随机的,世事是难料的。你想掌控得越多,你反而会越焦虑。向内梳理自己的内心,找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所得;过分的那部分,就是迷惑和更深的不安。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一就是简单,一就是复归到的最简单的状态。一就是洞穿万物纷繁背后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

顺道而行的人,不会沉迷在乱七八糟的现象里,他们只是守着很简单的道理为天下事。什么叫为天下式呢?就是驾驭天下万物纷扰杂乱的一个方式。如何能够不被外物侵扰,保持内心宁静?这个办法就是“抱一”,复归简单,穿越杂乱,找到万物背后最简单明白的道理。

不自见(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长(zhǎng)

不自我表现,惺惺作态的人,自然而然是清明坦荡的;不自以为是,自我标榜的人自然而然是彰显人格的;不妄自尊大,称王称霸的人自然而然大家会看见和认可他的功劳;不妄自菲薄,矜持虚伪的人,自然而然大家会敬畏他。

「老子」一连串说了这么多,主旨就一个,不要瞎折腾。不要为了自己内心的不安而自编自导自演一场毫无意义的戏。你浓墨重彩地涂抹一番,为了慰藉那不安的心灵和自卑的人格,殊不知为此付出的代价会更大。一个组织,如果崇尚表态、作秀、虚情假意的东西,那么程序、正义、业务将束之高阁,一个不务正业没有正气的组织,一定是鬼怪丛生,阴阳怪气的。尤其是管理者,如果无法驾驭自己内心的不安,整日为了这些不安瞎折腾,那一个正常的组织就得了传染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一个健康的组织一定是自然而然的,一定是实事求是的。只有自然而然才能让万事万物复归自然。才能让那些想惺惺作态的人毫无机会可乘,组织才能培养出正气,才能协同起来做事情。

夫(fú)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说正事因为顺道而行的人,明白世间道理的人他们能够恪守人性中的缺陷,能驾驭心中的不安,不被自卑心下的补偿行为而扰乱,他们才不会刻薄寡恩、斤斤计较、整天跟这个争过来,跟那个斗过去的。

斗争性人人格中与生俱来的,它带给我们创造力,但是也是近乎动物性的低等行为。文明的含义就是自我抑制的能力,一个不能够驾驭自己动物性的人,离看见“道”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所以正因为这些守道的人看上去不争,实际上天下没有人能跟他们争斗。因为他们在乎的,大部分世人都不在乎;他们不在乎的,世人却奉为珍宝。明白人在乎内心的秩序,世俗人在乎外界的评价;明白人在乎人格的光亮,世俗人在乎利益的诱惑。有什么可争的呢?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最后「老子」感叹,古人说万事万物只有有所妥协、和大自然共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守得住内心的清净,进而不惺惺作态妄自尊大,颠三倒四的瞎折腾,才能保全自己,才能活得畅快。

这样的道理怎么会有假呢?内心坦荡,诚然面对万事万物,才能够复归到”守道“的路上,做个明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