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离不开虚词,虚词用得恰切,虽多而不觉得累赘。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仅四百○一字,便用了二十一个“也”字,不但不使人感到烦腻,反而感到俊俏。王安石的《度支郎中葛公墓志铭》,亦通体用“也”字。有时某些文句不用虚词,反而显得硬板。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他把文章送出,忽然感到这两句没有虚词,读来太硬板。立刻派人把文章追回,加上两个虚字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读来便觉得文气舒缓了,表现出他那阴柔之美的特色。

虚词用法总结(运用好虚词可以达到不可言的妙用)(1)

解放前曾有某中学一个学生作文,全文仅三百字,却用了六十多个“而”字。语文教师阅后,给作文打了一个幽默的尾批说:“该而而不而,不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意思是说,应当用而字的地方不用而字,不应当用而字的地方却用而字,从今以后,不要这样做了。这虽是有意谐谑,却可谓善用“而”字了。

虚词用法总结(运用好虚词可以达到不可言的妙用)(2)

又如“呜乎”这个词,在文言文里,或表示悲哀,或表示赞叹,但不可多用。李替卿的《文章精义》中说:“欧阳永叔《五代史》,在每篇赞首,必有呜呼二字,是因世变而叹,亦是此老文字遇感叹处便精神。”这话含意精当。曾有友人戏批其同事某君一篇文章说:“先生大作,前呜呼后呜呼,长呜呼短呜呼,为此呜呼呜呼,恐先生不久将要呜呼!”虽系游戏之笔,但也可谓善用“呜乎”以挪揄人了。

虚词用法总结(运用好虚词可以达到不可言的妙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