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原句:同上(初中一年级下册第20课),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七言绝句?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七言绝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七年级上册语文七言绝句

  (一)课文原句:同上(初中一年级下册第20课)

  (二)文化因素:出自宋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文化内涵:引诗中的“飞来山”亦名飞来峰,在今浙江绍兴城外,古代传说此山由琅琊郡东武飞来,故名。“寻”是古代长度单位,一说八尺为一寻,一说七尺为一寻。“千寻”在这里指很高。

  引诗的内涵是:飞来山上的应天塔高耸入云,听说鸡鸣时从这里可以看见旭日东升。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眺望的视野,只因为我是站在应天塔的最高层向远看。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任满今浙江宁波知县后回江西临川探亲,路过此地登飞来峰写的。诗中描述了诗人登上封顶应天塔的最高层所见到的景色,抒发了诗人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感想。

  这首诗没有雕饰,语言晓畅如话,特别是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述说哲理,自然,明确,令人信服。由于这两句诗借景抒情,气魄宏大,形象地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所以启发了有远大志向的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不被假象所迷惑,能透过纷繁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这首诗第一句用“千寻”这一夸张词语写出峰上古塔之高,显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大志,成为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三句“不畏”二字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是用了《新语·慎威》的典:“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所以奸臣之阻碍贤臣和浮云遮日一样)”来搅乱朝政。

  第四句用“自缘身在最高层”突出了自己高瞻远瞩的气概,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同时指出了作为一个人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应该放眼大局!

说明:为了帮助中学生家长顺利地为自己的孩子答疑,帮助中学新入职的教师查找资料,帮助高年级学生顺利自读,本《随笔》将对这些含传统文化因素的名言警句做一些讲解。敬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