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伟铭北京中轴线自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创建,至今已走过755年的历史七百多年来,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北京都城的建筑特色与标识,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与见证其中,礼制文明是北京中轴线蕴含的文明基因之一,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作为儒家“三礼”之首的《周礼》,构想了理想国都的建设模式元大都的营建,将《周礼·考工记》所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营城理念完全落实到了现实中,既是对儒家礼制文明的认同,亦是对礼制文明的传承此后明清两代在北京城的营建和维护上都延续着礼的精神,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化传承?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化传承(北京中轴线承载的礼制文明与文化认同)

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化传承

作者:谢伟铭

北京中轴线自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创建,至今已走过755年的历史。七百多年来,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北京都城的建筑特色与标识,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与见证。其中,礼制文明是北京中轴线蕴含的文明基因之一,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作为儒家“三礼”之首的《周礼》,构想了理想国都的建设模式。元大都的营建,将《周礼·考工记》所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营城理念完全落实到了现实中,既是对儒家礼制文明的认同,亦是对礼制文明的传承。此后明清两代在北京城的营建和维护上都延续着礼的精神。

“礼”表达和谐有序的秩序感

古代建筑形制都有明确的礼的规定。比如建筑物的高度,以高者为尊;房屋间数以用“九”为尊,屋顶颜色以黄色为尊,等等。中轴线上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均建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是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群。太和殿、保和殿均面阔九间,后经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因木材原因,太和殿扩充为十一间,因此,太和殿成为故宫建筑群落中建筑等级最高的建筑,彰显皇权至尊。还有古代屋顶样式的等级从高至低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四角攒尖式屋顶等。其中,太和殿采用了我国古建筑最高制式的重檐庑殿顶,中和殿采用了单檐攒尖顶,保和殿采用了重檐歇山顶的形式。作为后妃生活的东西六宫区域,主体宫殿是次一等的单檐庑殿顶或单檐歇山顶。重檐与单檐,搭配不同的样式,形制不同,但又变动有序,呈现出整体的和谐。在礼的规范下,中轴线上的建筑群落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整体观之,黄色屋顶耀眼突出,绿色、黑色点缀周围,可谓主体突出,庄严又不失活泼。因此,虽然紫禁城规模庞大、宫殿众多,但在礼的安排下井然有序。秩序井然的生活正是在礼制中徐徐展开。礼制强调一种规范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范,一切才有理可循;礼制强调一种节制性,懂得节制,才能保证事物各得其所,在规范、节制中才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美。

“礼”呈现深厚的人文关怀

“礼”不仅体现着对都城营建的规范,更体现着由建筑到社会、人伦关系的人文关怀。“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祭祀典仪是礼制文明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礼制精神也经由一项项庄严有序、体系化的祭祀仪式表现出来。而用于开展祭祀活动的建筑也称为礼制建筑,中轴线建筑上的坛庙建筑均属礼制建筑,是古代帝王行祭祀之礼的场所。

敬天、尊祖、重农、重社稷,一直是中轴线建筑所承载的重要功能,这种对祖先的敬重追溯,对天下社稷的责任愿景在各种礼制建筑的祭祀、庆典活动中得到传承。今天位于中轴线上的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1421年-1911年)祭天祈谷的祭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有学者统计,从明初到清末,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654次祭天大典。在古代中国人眼中,天具有主宰一切的力量,自然万物、饮食收成都仰赖天的滋养,并且天道向善,作为天之代言的天子要与天道合其德才能实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景,如果失其德而违背天意,人间就会遭遇灾害。因此古人云:“唯天为大,合其德者弗违。”“合其德”就要敬民、保民、爱民,“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守护着“合其德者”,也约束着天子的言行,从而古代中国人对天既满怀敬畏又心存感恩。对天的祭祀始终传达着感念天恩、惠施德政、祈愿天下安宁的人文情感。同样,太庙祭祖之礼也彰显着人文关怀,对祖先的敬畏和崇拜是对生命的产生和繁衍的感激和报答。元明清三朝都在太庙礼制中延续着祭祖的传统。祭祖之礼使人们慎终追远,不忘祖恩,在感念中生活,在有仪式感的规范中传承先祖的德行。当然,还有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先农坛祭祀,祈愿江山永固、万民安泰的社稷坛祭祀等。总之,在礼制建筑的祭祀活动中,无论是祭坛的位置、布局和建筑样式,还是祭祀的时间、规矩和礼仪制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在这些仪式和要求的背后,体现着报本反始、观照天下的人文情怀。

“礼”体现新时代的大国风范

礼制文明融汇于建筑制式中,又从建筑延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景,并融入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中轴线历经了巨大变化,但“变化”之中有“坚守”,那就是礼制文明的延续与创新。

首先,天安门广场的修建,成为新时代承载礼制精神的重要建筑载体。开国大典的举办,见证了中国从传统帝制社会向人民当家做主的现代社会的转变。自此,每逢国庆、阅兵等重要礼仪活动,都在天安门广场举办,天安门广场见证着国家典礼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其次,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建立,两相对称,空间上分别位于传统中轴线社稷坛和太庙的正南方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对世代先辈人文精神的伟大创造的纪念和传承,表达着敬“祖”的文化理念;人民大会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会议的召开场所,是人民参政议政、商讨国家重大事项的地方,体现着对社稷的关切。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对天安门广场的修建,既延续了“左祖右社”式的空间关系,也从内涵上继承了“左祖右社”的礼制含义。同时,在中轴线东侧1公里处,2021年7月建成了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其主楼设计吸取传统建筑的屋顶样式,采用集约的方形重檐廊式构形,也吸收借鉴了西方古典廊柱式建筑的空间比例与秩序。既传承了礼制文明的建筑样式,又融合了中西文化;既表达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建筑主旨,又传达了中国崇礼尚和、雍容大度的外交精神。还有中轴线北延长线上一系列奥运场馆的建立,承载了系列大型庆典活动和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将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礼”蕴含文化认同

中轴线的礼制文明还体现着儒家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各民族对礼制文化的认同。元大都按照《周礼》的营城理念对中轴线进行设置和建造,设计者刘秉忠将儒家的礼乐秩序等思想贯穿于整体的建筑布局与具体的建筑形制及名称中,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明代北京都城的营建继承了元大都的中轴线格局,进行了创新和重建,并最终确立了北起钟楼、南达永定门,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较元时期的城市规划更加遵循礼制规范,将宫城与皇城所有建筑集中于城市中轴线及其左右对称排列,前朝、内廷分工明确,体现出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礼制秩序。清军入关,没有拆除象征前朝统治的皇城,反而完全接受了明代京城的原貌,接受了中轴线建筑的规划理念和原则,并且将中轴对称、秩序井然的礼制要求推向极致。由此可见,北京中轴线的城市规划虽历经元、明、清历代统治者修建传承,但对礼的文化认同是一脉相承。

学者刘凤云指出:“这个由不同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建造的都城,几乎无一例外地注重儒家的‘礼’制,并在‘礼’的规范下打造了城市的空间。”不仅礼的精神,北京中轴线还传承着“中”“和”“天人合一”等文明基因,都反映着不同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如今,北京中轴线申遗恰体现了中轴线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也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和认同。

(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北京中轴线承载的文明基因与文化认同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来源: 中国艺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