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学了这么多年知识,你知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的吗?你知晓平时常说得“无可奈何”、“大义灭亲” 源自哪个历史典故吗?你知晓武王伐纣时,为啥商朝如此不堪一击吗?你知晓现在的酒桌文化的出处是哪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一个历史时期有关,那就是春秋,很多人说起春秋都会和战国给弄混淆。其实春秋是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史称“春秋时期”,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而战国是在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因为时间点是前后的关系,所以有人经常会把春秋和战国连在一起说,但事实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时期。

在春秋战国这两段历史中,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局势混乱,但所谓局势造英雄,这两个时期也出现了众多贤者和智者,比如在春秋时代,有懂得老马识途的一袋贤相管仲、一鸣惊人最后问鼎中原的楚庄王、卧薪尝胆终成霸主的越王勾践,还有中国思想的主要源头——老子、孔子都是这个时代的人。

所以说春秋这个时代可谓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构成了一部精彩的争霸史,也给后代留下了众多文化财富。

可是这段历史很难让人读懂,一是《春秋》这部史书是用文言文记录的,其中不乏晦涩难懂的字眼,所以即便是成年人读起来也很费劲,二是这部史书据说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内容难免有所偏颇,很容易让读者的视角变得狭隘。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精彩纷呈的历史时期,百家讲堂的主讲人贾志刚以《诗经》、《左传》、《史记》等信史文献为基础,将历史性、文学性、故事性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专门为孩子写了一套《了不起的春秋》。有人评价说,这套是是一本披着搞笑“马甲”的历史参考书,因为在书中用幽默犀利而又不浅薄的笔法全方位的再现了3000年前纷繁复杂的春秋时期,引出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思想的独到见解,让孩子一口气读透春秋历史,帮助孩子去探求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前因后果,培养严密的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升孩子的人生格局。

详细讲述春秋和战国的历史书(披着搞笑马甲的春秋历史故事书)(1)

在这套书中,作者从“烽烟四起”、“尊王攘夷”、“晋楚更霸”、“多事之秋”、“吴越争霸”、“风流人物”6个方面用120个历史故事、120个知识延伸、600幅爆笑漫画、500个成语故事、100个姓氏故事来系统地介绍了春秋这段历史,不同于其他历史科普书籍的是,它没有单一的介绍历史事件的的轨迹,而是借历史事件铺展开来,让孩子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等,使得孩子在轻松愉快地阅读中可以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思考这些历史的更迭与变迁,真正做到了董宇辉曾说的“人得要放在历史中看,历史得结合人来看”。

1、历史典故糅合多个延伸知识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估计很多人听过,但其实这个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首先有周朝分封诸侯的制度,它们将诸侯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同时分封土地的时候周武王也诸侯约定,一旦有外敌入侵,诸侯有义务来救援,正因为有这个约定,所以才有后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还有一听到“周幽王”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有点怪怪的,按道理说皇帝的称呼一般都是有讲究的,其实周幽王这个名字是“谥号”,也就是他死后后人追封的。在看《甄嬛传》时有一幕特别深刻,就是甄嬛和端妃吐槽皇帝给华妃的谥号“温厚为敦,她何时温厚过啊,这谥号听着都让人觉得讽刺”。原来谥号是史官、礼官、执政大臣等对这个人生平的评价,这个是从周成王开始实行的,刚开始实行的时候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谥号多大都能准确的评价一个人,只不过传到后代越发不公允了,比如华妃在世时嚣张跋扈,自然配不上“敦肃”二字。

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还穿插着成语“无可奈何”、“千金一笑”,让孩子代入情境中去了解成语的意思,加深对成语的印象。还节选了《诗经》里面的诗句,让孩子去了解当时的社会动荡,这种糅合多种经典著作来讲述故事的方法,既让孩子对故事的整个过程有个全方位的了解,也无意间扩宽了知识的广度,让孩子熟知其他著作的知识点。

2、用类比手法,举一反三快速熟悉历史人物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历史上的人物,作者还选用一些大众熟知的人物来进行类比讲述,让孩子一次性记住两个历史人物。

比如在说一个人聪明往往会把他比喻成诸葛亮,于是作者就把春秋时的智者卿祭足称为“春秋诸葛亮”,让孩子一下子就对这个人有了大致的印象“这个人很聪明”。

还有由于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一说到曹操就会想到他是一个奸雄,但历史上曾经有一位人物和曹操相比,只会有过之而不及,他就是赵盾。因为赵盾所在的时期比曹操早,所以作者把赵盾称为“曹操的师傅”,接下来作者通过将赵盾的种种言行与曹操进行对比,让孩子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个人物。

比如曹操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投奔自己的结拜兄弟吕伯奢,他看到吕伯奢的家人在磨刀以为要杀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将一家人伤害,后来遇到吕伯奢买酒回来才知道误会了,结果曹操没有悔改,而是一不做二不休地将吕伯奢也杀害了,然后说出了千古名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早在曹操之前,赵盾也干过这样的事情,在赵盾决定立晋襄公的小儿为国君时,秦国派人将晋襄公年长的公子雍护送来晋国,

按照正常做法,就是告知秦国自己国家早已立国君了,不要再送公子雍过来了,可是赵盾的想法奇特,他觉得反正都要得罪秦国和公子雍的,不如干脆得罪到底,于是把护送公子雍回国的秦军全部杀掉,当然公子雍也被杀了。

现在一说到曹操,孩子估计就会联想到赵盾,这种把不熟悉的知识用熟悉的知识来进行类比,既能让孩子很快的从熟悉的知识点过渡到不熟悉的知识上,也能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的方法,用于学习更多的知识。

3、幽默文风 Q版漫画:披着搞笑马甲的历史读物

最后想说,作者的文笔真是幽默风趣,连我这个成人在看这本书都爆笑不止,我节选了一段特别有意思,是讲述齐桓公去世后,自己身边的两个奸臣的言行:

易牙和竖貂有点傻眼,易牙的感觉就好像锅已经烧红了,可是这个时候发现油瓶子是空的。没油了,可是火还在烧,下一步怎么办?直接放上肉还是放水做水煮肉?易牙真没考虑好。

两人大眼瞪小眼,这不怪他们,毕竟一个厨师和一个太监没干过这样的国家大事,一时想不明白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还是厨师果断一些,毕竟炒菜还是需要独立判断力的。

没想到吧,讲历史的书也能这样绘声绘色、幽默有趣。

当然书中这样的片段还很多,再配上搞笑的漫画,可谓趣味横生。比如说到褒姒为啥不笑,漫画上配上一句“要忍住,只要我不笑,皱纹就会远离我”,这样风趣的画面,既让孩子一下子记住了故事的关键信息,也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其幽默感,要知道那些自带幽默感的人,往往都蕴藏着大大的能量。

详细讲述春秋和战国的历史书(披着搞笑马甲的春秋历史故事书)(2)

对于读历史书籍的态度,我很认可董宇辉曾说的“我不希望他只是透过历史去总结,他们好像把历史中发生过的一些事情,变成金科玉律,形成口诀藏在我们的脑袋里”,我不希望孩子带着功利性的态度来阅读历史书籍,我只希望他在读完这套《了不起的春秋》后,能清楚的知晓曾经有那么一个动乱的时代那么一群人曾经鲜活的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中,他们曾经用自己的种种言行推动者历史的发展,然后在大量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三观,我觉得这就足矣了。

,